① 金融危机公司理财的影响论文
您好,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如何给资产管理公司定位是个难题。如果说10年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系遗留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信用风险问题,如政府的隐形担保、国有银行和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等,那么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给资产管理公司重新定位为:防范和化解市场经济体系本身的信用风险呢?
金融危机展现的金融信用新特点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一场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我们对于美欧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也经历了从单纯模仿到反思中借鉴的态度转变。比如,众多“技术先进”的信用评级公司,还有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为什么没能预示出次贷危机的风险?在此背景之下,从宏观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信用风险,就变得尤为重要。
此次的美国金融危机,表明了现代金融信用出现的几个新特点:
1.准确判断信用履约的能力比信用履约的意愿更重要。对受信人信用历史信息的调查和记录,和对其未来的预期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所以信用分析一方面是提高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是准确判断履行信用的能力。对于分析信用履约意愿的加强和有效区分,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边际递减的效果。而信用能力是易变的,特别是在出现金融危机时变动幅度极大,因此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更大。
2.信用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有不同的含义。对微观上的单个企业和居民去评定信用等级,并不足以揭示宏观信用体系的风险。对微观企业和居民信用的评级,是以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既定”为基础的,信用评级中往往要以同类企业的作为建立参照系,但是如果参照系改变了呢?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变化和宏观形势的变化,一旦后者出现重大变化,个体的信用度就不再存在。
3.存量交易中的信用风险更甚于流量交易。过去信用风险多发生于流量交易中,如商品销售和购买中发生的风险。但金融危机表明,存量交易的风险更为巨大。传统的流量交易中的风险,一般只对企业当年利润有暂时的不利影响,或者只是影响单个的企业;但是存量交易中的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构成重大影响,可能是企业资本的大规模贬值。而通过企业之间、居民之间、银行之间以及企业居民银行之间相互持有资产和负债、权益的通道,会把这种单一个体引发的信用违约风险迅速传递到整个宏观经济体系。
4.抵押不能规避宏观信用风险,多次抵押放大信用风险。通常抵押和信用被分开,如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抵押被认为是避免个体信用风险的一种手段,但这种避险手段可能并不适用于宏观。原因是当信用风险发生时,抵押品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动,单个个体的履约能力的弱化会通过资产负债表传导到另一个个体,因此,有抵押并不意味着完全可靠。抵押物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美国金融危机表明的正是通过金融资产的抵押不断创造更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存量,一旦发生问题,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品比实物资产变动更大。但是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后,作为抵押品的实物资产也会发生较大的贬值。这样,抵押并不能规避宏观信用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已经远超以往,信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化解,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理论并不总是滞后于实践的。近年来经济学关于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研究,已经在分析金融信用创新过程和其中的风险。普林斯顿大学的清泷信宏教授,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私人票据的借款约束所导致的信用周期和信用链波动,通过抵押和流动性约束导致的资产负债表的传染效应,引起广泛重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和格林沃尔德教授,始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广泛探讨了信用周期与宏观周期的关系,其中就包括了一般均衡的信贷链和信心危机及信贷危机。我们注意到,这些研究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试图从信用的角度改写经济学特别是货币经济学的范式,尤其集中在对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分析及其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上。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笔者认为,从前述的理论上来说,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试验金融控股公司,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有两个独特的优势:
其一,从纵向来看,有熨平信用周期风险的长处。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是相伴随的,经济衰退时期,往往是违约率最高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分化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可能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作为正在向金融控股模式转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主业的经营策略反经济周期而其他业务顺经济周期的特点,妥善调整各项业务之间的轻重缓急和各业务内部的结构配置,就能够使信用周期的风险尽可能成为可控。
其二,从横向来看,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克服信用链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链条的传染,其危害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经济危机之中的各类企业如上下游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信贷链条传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开展多种业务,可以探索这些金融服务业之间如何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链条。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又恰好处于这个链条的末端,所以由资产管理公司去做这个尝试有样本意义。目前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拿到了一些金融牌照,如证券、保险、信用评级、金融租赁等,业务协同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一条信用链条,涉及了不同的微观主体,而金融信用链,可以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而他们与资产管理公司的省区机构结合,就形成一张“信用网络”。另外,资产管理公司本身从建立之初就受到财政部、银监会和央行等各部委的监管,也可以有效防范监管风险。
就中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具体情况而言,规模均比较小,所谓“船小好掉头”。金融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对金融混业的监管也会更加审慎,由资产管理公司去做这个“尝试”的成本和风险较小。而四家公司均积累了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金融机构托管、清算经验,又都具有完善而精干的网络体系,通过综合经营,可以实现“网络化”加“专业化”的优势,而网络化和专业化的结合也是信用体系建设、从微观到宏观信用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
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信用的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是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是从信用的“意愿”的角度,可以维护社会信用,积累处理不良信用的能力,利用自身关于大量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资料推进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分析,二是通过自身的转型和金融实践,探索在防范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风险中发挥作用,这是从信用的“能力”的角度。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与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是不可分开的。从计划到市场,是国家也是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道路。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重新定位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② 求关于金融管理的论文题目!!!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值和货币供求平衡等目标而对货币资回金所实行答的管理称之为金融管理.下面学术堂为大家整理了二十条关于金融管理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讨
2、三门峡市农村金融管理与创新研究
3、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4、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6、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
7、面向年轻用户的个人金融管理需求研究与移动服务设计
8、金融危机背景下寿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9、金融资产管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0、金融管理与实务实训室项目管理的研究
11、X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对公业务客户贷后管理问题研究
12、构建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思考
13、金融管理体制的极左范例: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研究
14、基于工作特征基础上的工作绩效改善研究
15、基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问题研究
③ 我的论文题目是:xx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及收益分析,不知道怎么写,求帮助
+q、、、、、、、、、、、、、、、、、、、、、、、、、、、、、、、、、、、、、、、、、、、、、、、给你
④ 关于金融经济学的 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金融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矛盾与重构思考
2、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3、汇率调整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
4、“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专访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5、对金融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深化论
6、金融经济学十讲
7、货币金融经济学
8、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9、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一个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考察视角
10、理查德·罗尔对金融经济学的贡献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数学描述及其在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应用
12、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13、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研究
14、金融经济学教程
15、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基于1990—2011年间《金融学期刊》刊发论文的统计分析
⑤ 金融论文800字。急!!
随着金融资产业务在企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新准则金融资产中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标准和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了原来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通过对金融资产中三类投资业务的对比分析,揭示其投资业务会计处理的关键点区别,从而提高会计处理的科学准确性。
一、类别划分对比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在公司企业中属投资业务。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旧准则对投资业务分类的传统格局,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投资分类标准。对于这种分类标准,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存在活跃市场并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到底划分为哪类金融资产,完全由管理层的意图和资产的分类条件决定的。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则管理层既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例如,公司购入的在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由于到期日不固定,则管理者对该金融资产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但不可以指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二,金融资产的分类,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改变。
二、定义特点对比分析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2)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一般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2)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基本相当于原长期债权投资。其特点:(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时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明确,准备将投资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三、初始计量对比分析
(一)公司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支付的全部款项扣除交易费用及垫付的股利或利息后的余额)
借: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款项)
(二)公司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为股票即为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若为债券,即为债券面值)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购入债券,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购入债券业务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的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是三者初始成本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以面值作为初始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成本。
其二是交易费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作为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交易费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直接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
其三就是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投资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四、资产负债表日对比分析
(一)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二)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借:应收利息(若为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净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此时则不存在公允价值变化的问题。
其二是投资收益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其本身具有短期出售的特点,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存投资收益的处理问题;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下的投资收益,按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定。
五、转让出售对比分析
(一)公司转让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帐面金额)
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二)公司转让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帐面余额)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转让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初始投资的是债券金融工具,按其帐面)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转让出售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冲销的内容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除应冲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帐面余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应冲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户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资本公积——其他资本积”科目的余额;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就只需冲销“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帐面余额即可。
其二是投资收益的确定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持有过程中累计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累计余额之差额定投资收益。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最好有范文!要求4000字以上!
摘 要: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浮浮沉沉,已经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称作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目前由于存在传统渠道弱化和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受到明显制约。随着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发展。本文在对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作相关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从货币供应量、利率、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传导机制
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of China, it has grow up day by da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alled the economic "barometer". The monetary po1icy,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ns for macro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ound apparently restricted in its role in recent years, e to traditional channels fading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pediment.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ich is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trend. This text does the brief summary to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stock policy at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monetary policy from currency supply,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transmit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stock marke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演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得以持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国际经济、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迅速加大。作为现代市场金融经济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对于熨平经济波动、促进一国经济金融的良性持续平稳发展已举足重轻。当然,货币政策与经济金融的具体演进态势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反过来经济金融格局的演变也必定会作用于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乃至政策效果的变动,所以无论如何货币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现实的经济金融结构为前提和条件,否则货币政策可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出现错误决策,从而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动荡。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维持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如何提高国内金融系统配置货币资源的经济效率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政策含义已经是国内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一、基本理论解析
(一)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解析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政策总称。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别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的要求。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内容,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与要求,它的确立与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中介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可行性、相关性等条件,它是指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货币当局必须先掌握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一定数值。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的提出和确立是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转变的结果。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经济学派理论分歧颇大,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实际操作机制中,西方货币当局主要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第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货币当局用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经由中介目标去逼近最终目标所借助的方法和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后者指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某种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通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即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几乎可以实现货币当局的任何中介目标,因此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对经济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弹性效果低下,故不常采用。贴现率政策使货币当局只能被动等待,不能主动出击,同时还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告示效应,干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道义上的劝告、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额等,它们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许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凯思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从局部均衡观察,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改变实际生产领域的均衡,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动,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这必然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将影响到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变化。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证券,则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使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增强,于是利率降低,扩大投资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这就相对地降低了耐用消费品和房屋等真实资产的价格,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这类真实资产的需求,使其价格上涨,并且会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实资产,这样循环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货币需求,使其社会的名义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场相关理论解析
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股票市场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指发行人经证券承销商包销或代销,将未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场;后者指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相互转移的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行为通过股票价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场的一切走势和行为特征。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通常由发行人依据股市行情及其他有关因素决定。它受发行人的收益状况、社会声誉、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状况、二级市场股价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常见的发行价格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票交易价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时的价格,它能够对货币政策做出直接的反应和变化。股票交易价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让渡者)和购买者(受让者)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股票时形成的股票成交价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过程,实现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股票的价格也是由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第二,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当中央银行变动货币政策时,就通过货币政策有关手段促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波动,使流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信贷资金、社会游资和储蓄分流资金相应增多或减少,从而引起股票市场规模和股票价格指数相应变化。 股票价格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影响。从股票价值角度看,当松动性货币政策启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资产总额相应增加。增加的货币数量打破了原先货币数量供求的均衡状态,导致货币资产短期内收益下降。由此,社会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比例引起变化,企业和居民负债和资产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说,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和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人们必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物资产,从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的随之上涨。股票价格是实物资产价格的缩影。确切的讲,股票价格体现代表着实物资本的价值,当实物资本价格因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时,其价值的虚拟代表股票价格因其敏感度强,早就发生了变动;另一方面,从资金面角度看,任何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使社会货币总量变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股市中资金量。股市中增量资金的增加会改变股市供求关系,引起股价指数上涨。松动型货币政策一旦实施,既使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倾向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资产结构也保持不变,股市中的资金绝对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按照原先股市资金与外围资金相同比例流进股市和其他领域。同样,紧缩型货币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减少着股市资金量。当然,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货币政策实施长短,对股市资金量影响特征会有区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同时改变股票内在价值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价格也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一,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三种表现,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市场上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和居民消费增加,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和国债行市的波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指央行在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的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再买回上述债券的业务,其实质是央行用债券做抵押借入资金,目的是为了回笼货币;逆回购则与正回购相反,目的是为了投放货币。由于正回购和逆回购的操作会影响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往往对股市会产生一定影响。 如 2002年的6.24井喷行情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立刻由投放资金的逆回购转成回笼资金的正回购,长达半年,总计回笼资金2430亿元,其间行情一路下挫。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并不是单向地通过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来传导其作用过程,它还会通过股票市场这一中介传导其对实质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行,进而降低企业的股票市场筹资能力和实物投资积极性,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进一步引起社会收入、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收缩。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而利率下调则使储蓄分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降为1.98%,扣除利息税后的收益率仅为1.584%。在预期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由于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存款的报酬率,部分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股票和基金投资。
表2-1 1997—2004 年我国居民储蓄及增长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
储蓄(亿元) 46280 53407 59622 64300 73762 94307 110695 126196 78571
增长率(%) 19.3 17.1 11.6 7.9 14.7 17.1 17.4 14.0 14.8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从1996年至2002年,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对这一利好做出了积极反应,步入持续上升的态势;1996年8月23日,央行实施第二次降息,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 71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804的高点。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虽然力度没前三次大,但对准备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分别为2.34和1.71个百分点。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史上也实属罕见。但降息当日,上交所股指从前番降息时的1316点下跌到1260点。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于消息宣布后开市首日应声而涨。
(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
在20世纪初80年代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通过“分立”和“扩容”两条途径,改变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各家专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客观上要求进行资金借贷,调剂余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形式中央银行职能后,实行“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银行信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时间差、地区差进行拆借。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得以真正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有形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在经济过熟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拆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股票,或用于在开发区上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延长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扰了金融宏观调控,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场内存在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降低了融资效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了各商业银行及其分行开办的融资中心、资金市场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1996年1月3日借助于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融资中心停止自营业务,并逐渐淡出市场。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增加入市主体、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积极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建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加广泛,资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缓和,交易规模日趋扩大。
银行同业拆借说明资金的流向和需求,当市场资金需求大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就会上涨,利率上涨将会导致股市看淡,但这都是技术上理论。对股市实质的影响并不大,要结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远期利率,或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涨的真正因素或汇率等。单研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意义不大,只能知道市场近期的资金需求情况和是留入还是留出,那对股市的影响也不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市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⑦ 金融学论文范文3000字金融资产
我给你这份好了。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论文范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
⑧ 关于财政,金融方面的论文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 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 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 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 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 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 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 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 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 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 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 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点: 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 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 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 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 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 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 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 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 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 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 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 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 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 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 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 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 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 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 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 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 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 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 汇率自由化. 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 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 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 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 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 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 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 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 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 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 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 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昌 2005-12-24 《 21 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杨会晏, 李文
⑨ 浅论公司资产的分类管理论文 请大家帮帮忙
浅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及其弊端摘 要: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成果对加速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国有企业脱困,乃 至协助整个中国的金融深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主要有诉 讼追偿、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多样化出售、资产置换、租赁、破产清偿等,由于种种原 因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并面临市场问题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不 良资产;处置方法?? 1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1) 诉讼追偿。? 司法诉讼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维护国家金融债权的最后屏障, 也是经济活动中追索债务 最常用的手段。有些企业经营困难,但并不表明丧失完全的还款能力,有的依靠其自身的经 营收入还有一定的偿债来源,但一些企业无视信用,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归还,利用各种手段 逃债务。通过起诉追索债务,能加大对债务人履约的力度,同时也可以避开国有机构处置不 良资产需要履行的烦琐的报批手续。? (2) 资产重组。? 资产的重组包括债务重组, 企业重组, 资产转换和并购等, 其中债务重组包括以资抵债、 债务更新、资产置换、商业性债转股、折扣变现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其实质是对债务企业做 出债务重新安排,有的在还款期限上延长,有的在利率上做出新的安排,有的可能在应收利 息上做出折让,有的也可以在本金上做出适当折让。对债务人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是资产 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方式。? (3) 债权转股权。? 债权转股权, 指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评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 将银行转让给资 产管理公司的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 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阶段性持 股,并对所持股权进行经营管理。? (4) 多样化出售。? ①公开拍卖。? 公开拍卖又称公开竞买, 是一种通过特殊中介机构以公开竞价的形式, 将特定物品或财 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和交易活动。 不良资产采用公开拍卖处置方式, 具有较 高的市场透明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规则,能体现市场化原则, 是当前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押资产中使用较多的方式。 该处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标的价 值高、市场需求量大、通用性强的不良资产,如土地、房产、机械设备、车辆和材料物资等。 ? ②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指在通过市场公开询价,经多渠道寻找买家,在无法找到两个以上竞买人, 特别是在只有一个买主地情况下, 通过双方协商谈判方式, 确定不良资产转让价格进行转让 地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合适地买主极少,没有竞争对手,无法进 行比较选择地情况。? ③招标转让。? 招标转让是指通过向社会公示转让信息和竞投规则, 投资者以密封投标方式, 通过评标 委员会在约定时间进行开标、评标,选择出价最高、现金回收风险小的受让者的处置方式。 具体有公开招标转让和邀请招标转让两种。该处置方式适用于标的价值大,通用性差,市场 上具有竞买实力的潜在客户有限,但经一定渠道公开询价后,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资者。 ? ④竞价转让。? 竞价转让是指通过一定渠道公开发布转让信息, 根据竞买人意向报价确定底价, 在交付 一定数量保证金后, 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向转让人提交出价标书和银行汇票, 由转让人当众拆 封,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受让人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处置资产市场需求差,竞 买人很少, 拍卖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卖, 又不适合招标转让的各类资产, 包括债权、 股权、 抵债实物资产的转让出售。? ⑤打包处置。? 打包处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如地域、行业、集团等) ,将一定 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 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它适用于难度大、处置周期长 的资产。打包处置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重组类打包处置。二是公开市场类打包处置。? ⑥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拥有的部分资产, 以签订分包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承包 人, 由承包人负责经营或代为追偿债务的一种行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的数额 巨大, 不良贷款客户又分散在全国各地, 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限的人力难以对所有不良资 产进行及时地处置。 为了减少处置成本, 加快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借助 社会的力量,采取分包手段来实施对不良资产快速有效的处置。? (5) 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营需要, 在通过合法的评估程序对资产进 行评估的基础上, 签订置换协议, 从而实现双方无形或有形资产的互换或以债权换取实物资 产及股权的行为。 目前资产置换大都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 非上市公司通过与 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置换, 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并通过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连续融资的渠道 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6) 租赁。? 租赁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出租者通过采取契约的形式所出租的财产按照一定的 条件、期限交给承租者占有、支配和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交纳租金。租赁终止时,承租者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收回现金, 但在实 财产完整地返还给出租者。 际处置过程中,经常会收回一些非现金资产,其中包括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也会出现取得 企业所有权的情况。? (7) 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是指债务人依法破产, 将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变卖后按照偿付顺序, 金融资 产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偿付。 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不能 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造成资不抵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继续经营 无望, 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破产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然而对于金融资产管理 公司来说,采取破产清偿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弊端? (1) 诉讼追偿。? 依法起诉的债务追偿, 自始至终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 但在实 际操作中,由于不良贷款自身的特性、企业恶意逃废债、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的影响,诉讼 项目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 (2) 资产重组。? 优质企业对劣质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资产。 但 在现实中,国有企业重组大多是政府撮合,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指定买卖双方,并倾向于 把亏损严重, 改造前景不好的企业推向市场, 但又不愿“低价甩卖”, 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冷清。 ? (3) 债权转股权。? 债转股方式理论上可以实现国企业脱困和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双赢” 效果,但是在实 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障碍。债转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象要求苛刻。其次, 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卸包袱,往往竭力想挤进债转股的行列,一旦进 入“债转股名单”,就迫不急待地按有关文件停止支付贷款利息,却迟迟不办理新公司注册手 续, 或未转变成为新股权结构的规范公司制。 另一方面, 债转股要照顾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 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其既定目标。 再有, 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难以行使其股东 权力。? (4)多样化出售。? 这类方式的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良资产的估价。 按照国际惯例, 不良债权资产的定价方式 无非有三种:按市价、按面值、按固定折扣率。国外在划转不良资产时通常以市价或固定折 扣率进行, 这两种方法在操作时注重的是不良资产的实际状况, 这必然意味着被剥离银行要 承担部分损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收购的。? 3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方法面临的共同问题? (1) 市场问题。?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 难以配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这是许多处置方式难以高效运作 的共同障碍。我国的市场体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 20 年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相比 仍然存在不发达、不规范、市场规模小、市场容量小、信息面窄、流动性差、金融手段创新 受限制等问题, 这些将会阻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 资产证券化、 重组、 出售等手段的实施。 ? (2) 道德风险问题。? 引起道德风险的原因有: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和经济环境 的不确定性。从国有商业银行来看,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其剥离的不良资产,被商业 银行看作是彻底免除自己贷款责任的良机。银行从过去的责任中“解脱”出来后,由此也放弃 了资产剥离之后应承担的管理和配合责任。 而且, 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按账面价值收 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而不论其本身的市场价值。 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 的考虑,尽可能多地将不良资产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从债务企业来看,当前债务负担重,内部运行机制不力,极有可能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 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 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 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来看也存在道德风险, 不良资产处置中 的道德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很大。 如果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 反而会导致国有资产的 流失。? 参考文献? 〔1〕?陈素,孙建东.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探讨〔J〕. 西南金融,2007, (2).? 2006, 〔2〕 ?漆腊应, 李威.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创新 〔J〕 江汉论坛, .
⑩ 急求!!!!7000字的关于金融的论文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2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有7年为负值。但同期居民储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如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帐损失巨大,这部分坏帐损失也构成信贷市场的资金漏损。这样大量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管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同时发行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两级审批制也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额度分配要考虑到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顾及地区平衡等非经济因素。结果,企业为争额度,常常会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公关,从而增加了发行费用。
可见,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1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开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
金融自由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冲击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衰退。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由金融自由化引发的。这次风暴给正在推行或将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
自1989年以来,泰国进行了一系列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1)取消利率管理制,实行利率的自由市场定价。(2)放宽对商业银行的限制,准许商业银行扩充其业务范围,使商业银行逐步由分业制向全能制转换。(3)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筹资开辟新的渠道。(4)放宽外汇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允许外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国内有限度地开展业务。
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泰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迅速发展,其中财务证券公司就90多家,所占资产为泰国金融资产总额的1/4.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存款,或向国外借款,或向居民发行短期票据。当汇率风险和流动风险积累过高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在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时,中央银行没有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致使大量的资金盲目地介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资产质量迅速恶化,金融机构呆帐剧增,形成高额不良资产,进而引发挤兑风潮,导致一批银行破产。在放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过程中,中央银行没有加强对外资的合理引导,致使近几年外资的流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失控的地步。泰国1992年外债为200亿美元,到危机爆发前增加到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且外资中的1/4属于短期国际游资。这些短期游资都是以套汇为目的的,对一些国家的货币实行“投机性攻击”,一旦得手,便能谋取暴利,给流入国和流出国的外汇和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结果,1997年7月泰国不得不取消了泰铢与美元联系,容许泰铢自由浮动。这使泰铢一落千丈,与美元的汇率损失约为50%的价值。泰国货币崩溃后,随之而来的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及股市狂泻,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债务负担加重,企业不堪负重;货币危机导致金融业陷入困境;资本大量外流;失业增加;政局不稳。
东南亚经济危机给予我们的教训:一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不可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二是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缺少的情况下,企图以市场的力量推动金融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实行金融自由化必须有适当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金融改革经历了20年,这2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行业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金融体制开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体系过程,同时也就是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并溶入这个体系的过程。所以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统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很脆弱,竞争力不强。如果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甚至发生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不当发生金融危机,退回的损失不会比金融抑制对经济阻碍造成的损失小。所以,我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自由化过程如果超过市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必须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迟金融风险,反而会导致新的市场扭曲。同时,如果金融市场改革不同步,对有的金融机构放松管制,而对有的金融机构仍进行严格管制,就会扭曲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金融当局只有通过高效地执行适当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加快改革金融体制,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专业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进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并举,当改革取消了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时,市场约束力和功力机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国内金融自由化必须在金融约束之后,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须经历金融约束的过程,金融约束指的是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对进入加以限制和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金融约束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可适当减轻,直到过渡到金融自由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在开放的同时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间接的资本控制,消除资本注入的消极影响,提高短期资本进入成本,减少短期资本涌入,避免资本大进大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这样才符合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因此,部分地控制资本自由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淡儒勇 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J] 金融研究,1998,(12)
[2] 米勒 论今日东南亚金融危机[J] 金融研究,1998,(2)
[3] 王伟东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控制[J] 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5)
[4] 黄达 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J] 宏观经济研究,1998,(12)
[5] 赵海宽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