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国欠世界21万亿美金赖掉怎么办
美债突破21万亿美元,美国会赖账吗?
在2017年9月,美国政府债务是20万亿美元。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后(今年3月17日),该数字又增加了一万亿美元,至21万亿美元。而且,美国的债务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得更快--特朗普政府的减税计划还将增加更多的债务。
事实上,我们国家很可能已经在这样做了--今年1月中国所持的美国国债规模环比减少167亿美元,降至1.1682万亿美元,创去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
Ⅱ 经济金融化的美国现状
经济金融化是世界经济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19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相当,而当前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
美国经济金融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随着金融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经济金融化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为金融机构打开了混业经营的方便之门。2006年又修改了《破产法》,明显收紧了个人破产标准。这都体现了美国金融业的利益要求,是金融业实力日益膨胀的结果。同时,美国政府也更加借重金融业的力量。美国前财长鲁宾、现任财长保尔森均来自华尔街。“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鼓励民众扩大消费,贷款购车和重新安排住房抵押贷款等消费行为一度被认为是爱国行动。
美国经济金融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1990年美国广义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首次超过制造业,2003年这一比重升至20.4%。2002年美国金融业资产为37.9万亿美元,2003年为42万亿美元,2004年达到45.3万亿美元。当前美国金融企业市值约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1/4,其利润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美国债务规模激增,很多债务通过证券化转化为各类有价证券,源源不断涌入金融市场,刺激了金融市场繁荣。当前,美国国债达8.3万亿美元,地方政府债务1.73万亿美元,公司债务8.5万亿美元,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家庭债务约13.2万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达25万亿美元,超过股市。外资是美国金融市场上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外国对美国投资比美国对外投资多3.3万亿美元,一半以上的美国国债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外国在美国购买的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逐年增加,2002年为1130亿美元,2003年为2800亿美元,2004年为3990亿美元。
现代经济中,任何产业的成长发展都要倚仗金融业的支持。当今美国经济活动的核心已主要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更多是金融资产等财富的管理、流动和增值。这种虚拟化趋势,意味着金融部门的发展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金融业通过自我创造和循环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
美国金融自由化浪潮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日益紧密,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1990年代,伴随股市高涨,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2000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住房抵押贷款等相关资产的证券化成为金融市场的新热点。旺盛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了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
“9·11”事件之后,美国总体上采取了较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保持低利率和减税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客观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扩张。尤其是低利率推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促进了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的长足发展。而且近些年美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自1998年以来,美国M2的增长速度连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大量过剩资金涌入金融市场追逐利润,直接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同时,花样繁多的消费信贷不断扩大,加深了消费者对金融业的依赖。在美国这样的“债务社会”中,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常识。
经济金融化提升美国经济整体实力
经济金融化大大提升了美国经济的整体实力,成为维系和巩固美国“一超”地位的重要基础之一。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总体上优于欧日,使美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收资金,弥补“双赤字”造成的缺口,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美联储等宏观经济部门在利用金融市场调控经济运行方面更趋成熟,美国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分散各类经营风险的能力。旺盛的金融创新,巩固了美国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风险投资等的兴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经济金融化还使美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多年来,美国一直背负着高额且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一直在出售自己的资产,一直在向世界各国借贷。1986年到1988年间,美国就已从债权国变成了特别债务国。由于具有流动性保证者和全球储备货币印刷者的独特地位,美国反从其持有的越来越大的外国资产总负值中获得净收益。美元贬值使美国从最大的受损者——美国资产的外国持有者——那里获益。美国的进口与美元汇率密切关联,而美国的出口与美元的关联度较低,美元贬值使美国资产持有者以及美国的贸易伙伴蒙受巨大的损失。外国人对美国资产的购买和对美国借款人的贷款抵消了美国贸易逆差造成的净美元外流。全世界都在购买美国的低收益和不同期限的债券。据美国专家估计,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报率比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回报率高出400多个基点。美国持有的国外资产有75%以上不是按美元计价,这意味着,如果美元贬值,美国持有的资产升值,它的负债贬值。难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博士沃尔夫说,美国就像一支喜欢举债经营的对冲基金,它获得的利润远高于支付的利息。
从长期看,经济金融化也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在美国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可能正在步罗马、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帝国的后尘,这些国家都是在高额债务中走向危机和衰落的。特别是美国经济中存在股市泡沫,2001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市值损失约4万亿美元。美国经济中存在信用泡沫,当前美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债务合计已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0%以上。美国经济中存在房地产泡沫,过去6年美国房地产增长速度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房价累计增幅超过35%。美国经济中还存在美元泡沫,美国巨额“双赤字”表明美元下行风险不断积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元当前仍高估15%以上。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是美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经济金融化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征候。实际上,东亚金融危机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发生的金融动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步伐脱离本国经济发展实际,过分超前尤其是缺乏有效金融监管所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成长阶段。2月27日“黑色星期二”,是我国股市自创立以来与全球市场的首次联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资本市场对世界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加,但客观看,我国股市的作用非常有限。正如保尔森3月6日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所言,“中国的大部分资本市场尚未与世界其他市场发生直接关系”。当前我们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金融不足的问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大力拓展金融创新,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业体系,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深化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全面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借鉴国际上经济金融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防范成长中可能产生的过度金融化问题,推进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金融法治,化解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Ⅲ 美国债数字钟在什么地方
1、政府是当时的主要资金需求方,并且发债只是政府迫不得已时筹集资金的权宜之计,比如战争或筹集建设资金
2、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3、州和地方政府开始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
4、只有极少数地位显赫的私营公司才能发售债券,如由地方政府支持从事运河、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大型交通运输公司。
5、股份公司在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这也促使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
美国债券市场有力地支持了其国家战略的发展实施
美国围绕国债市场所建立起的稳定的债券市场,是推动其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是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提升美元全球性霸主地位的市场基础和坚实保障。
首先,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之一,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规模最大。截至2012年3月末,美国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达26.39万亿美元,在全球债市总规模中占比37.62%,分别约为排在第二位的日本的1.9倍和排在第三位的法国的7.4倍。规模巨大的债券市场,对于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美国债券市场为美国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操作平台。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吞吐资金以使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从而实现了债券市场作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将各方面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实体经济的各行业中;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并通过联邦基金利率和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基准利率,引领市场价格走势,并为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基础。
再次,强大的美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石。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以及“二战”爆发以后的几年,美联储努力维持国内债券市场秩序稳定,不仅使美元币值保持了相对稳定,也增强了全球对美元的信心,为美元的国际地位确立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确立了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后,美国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债券市场,吸引着众多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其国际储备投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成为汇集全球资金的“池”。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证券达13.26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约1倍,其中持有比例最高的便是美国国债,占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52%以上。
Ⅳ 谁知道债券市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各国债券市场规模如何
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的主要部分是公债或政府债券,而且,各国的债券市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发行政府债券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产生,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
中世纪欧洲的政府债券市场仅具有雏形。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都不很发达,17世纪下半期,荷兰联省共和国公开发行了一批政府债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后来,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将本国政府债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欧洲最主要的债券市场。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和法国凭借其资本主义生产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取代荷兰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欧洲公债市场的重心向伦敦和巴黎转移,英国和法国的债券市场逐渐发展了起来。
在美国,早在独立战争期间,政府就发行了各种临时债券和中朗债券,以支付巨大的战争经费开支,1770年,费城成立了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债券交易。独立战争胜利后,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开始着手重建国家财政,特别是解决联邦政府发行的纸币——“大陆市”的急剧贬值问题,1790年,美国政府按面值赎回“大陆市”,同时发行了新的“公共债券\以筹集赎买资金。此后,国债交易日渐发达。
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工商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以支持其长期发展,企业债券开始诞生:同“屯国家机构也日益庞大,政府开支膨胀,政府债券规模进一步扩人。在这种情况下,债券中场开始制匿化、组织化和规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国证券交易所开设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专业化债券交易中心。美国在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也逐渐地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在欧美各国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亚洲一些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在酝酿、形成和发展。日本在明冶维新初期就开始发行债券、后来在修建大贩铁路则,首次发行厂公司债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新加坡、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在19世纪末和刀世纪初先后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债券中场发展十分迅猛,成为与股票中场相并列的资本市场两大支往。债券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证债券、国库券、其他政府部门债券、普通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抵押债券、金融债券、境外债券、外国债券、欧洲债券等。债券的期限结构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短期、中期、汪期债券。
同时,各国债券市场规模空前扩大。在发行中场方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金融中场趋势》统计.1996年当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国内公司债券、外国公司债券发行总额为12 644亿美元.与美国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法国债券发行总额为4 752 亿法郎,与GDP的比率为6.1 %;英国债券发行总额为386亿英镑,与GDP的比率为5.4%。
在市场交易额方面,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资料统计, 1996年,法国债券交易额达到了115 723.96亿美元,与法国GDP的比率为752.8%;德国为21 727.29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91.8%;英国为16 218.70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146.2%;美国为58588.5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78.9%。
Ⅳ 美国的债务规模为何越来越高
美国经济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一边大规模减税,另一边财政赤字又越来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足够的税收,财政赤字如何填补?美国目前的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国债融资来弥补。但是,通常政府发行债券又要以这个国家的财政税收作为基础,若税收不足,国债又怎么能够融得到资金呢?但实际上,美债依然是全球最稳定的资产之一。
后来,伴随着美联储政策的转向,一种复兴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MT)也出现了。
美国经济学家兰德尔·雷(师从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者明斯基)等人综合了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科纳普的国家货币理论、英尼斯的内生货币理论、勒纳的功能财政理论、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和戈德利的三部门均衡理论,开创了这个理论。
兰德尔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货币起源学说,他们认为,货币只是一个记账工具,可以理解为欠条。国家发行货币,实际上是帮助市场解决交易问题,促进市场交易便利。
兰德尔认为,政府发行债券与货币是一样的。货币是欠条,债券也是欠条,都只是记账工具。所以,他们认为,政府发行债券不是为了借钱,而是与发行货币一样,都是为了市场交易便利。
所以,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不需要关注债务,只要维持利率稳定,发行货币即可融资。换言之,只要利率稳定,就可以不断地发行货币,支持政府大规模的借债融资。政府可以依靠发行货币获得收入,而不是依靠税收。
这套理论,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在这套逻辑中,税收似乎被边缘化了。现代货币理论只将税收视为启动货币的一种工具。这个意思就是,联邦政府要求以美元征税,相当于给美元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应用场景,从而启动了美元。
实际上,现代货币理论,是一个典型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它让财政赤字货币化扩展到了最大化。目前,这一理论备受美国各界痛斥。
如今,虽然美联储系统并不承认现代货币理论,但是其实谁都清楚,最近20多年,尤其是2008年之后,美国正按着现代货币理论的套路走。只要美元信用能够维持,那就发币,政府大举借钱。于是,最近十多年,美元发行量与美债总量都同时大幅度增加。其中,美债更是突破了历史最高值,超过了23.2万亿美元。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Ⅵ 美国政府国债上限 12.294 万亿美元,是怎么计算计算出来的
国债余额上限是指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美国宪法赋予美国国会有权确定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的最高限额。确定法定债务的上限是要限制联邦债务的扩大,控制联邦政府的支出。如果联邦政府债务总额接近法定的上限,美国财政部必须采取非寻常措施来满足承担的义务。债务上限也确定了国会和政府承担财政义务,使政府在赤字条件下借入资金。同时,债务上限也表达了节俭的理念和管理政府财政的经济考量。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通过两个方式形成,一是联邦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出售债务,为预算赤字融资,这被称为公众持有的债务;二是联邦政府因某些支出增加债务,如社会安全、医疗和运输,从而减少了政府账户的顺差,这被称为政府账户产生的债务。这两类方式产生的债务加总为联邦政府的债务总和。
法律上确定美国国债上限始于1917年的"第二次自由债券法案",该法案出台背景是美国政府通过融资参与世界第一次大战。该法案对美国财政部发行债券作出总量限制的规定,并在以后的20年里,该法案实施中分别对长短期国债债券的数量作出限制。1939年,美国国会废除了分别限制长短期国债债券的数量限制,但继续实行对公共债务的总量限制,从而使财政部更能灵活地管理国债事务,对各类债务进行期限搭配。 1941年至1945年,美国国债上限被限制在3000亿美元。二战结束后,国债上限下降,一直到1962年,才接近3000亿美元的水平。但1962年以后,美国国债上限一直提高,国债上限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尤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近几年。2008年至2010年,美国国债上限分别为10.61万亿美元、12.10万亿美元和14.29万亿美元,分别占GDP的比重为70%、84.1%和92.1%。
美国国债上限增加背后的经济机制是这样的:国债上限增加是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在短期内能刺激需求和增加产出。这就是美国出台"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的理由。从长期看,当经济复苏接近充分就业时,政府的赤字会导致拉动利率的上升,高利率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削减生产性资本存量。高利率也会抑制消费。但高利率的积极效应促使外国资金流入美国。高利率条件下,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外国投资者会购买美国国债。 因为购买美国的债券,首先必须购买美元,从而导致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将导致美国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美国贸易收支朝逆差方向发展。外国资本的流入可以部分抵消财政赤字增加对投资的消极作用。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中央银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流向全世界。所以,美国的财政赤字,即美国的债务一定程度上是全世界承担的。
谁是美国债务的债权人?美国国债持有者的分布是这样的:美国政府通过其掌握的信托基金是美国国债主要的持有者,拥有美国国债的37.8%;美联储拥有6.5%;国内私人机构和自然人拥有21.8%;州政府和当地政府拥有4.6%;外国投资者29.3%。
美国国债上限的上下幅度如何确定?从长期看,国债占GDP的比例是确定经济稳定的关键指标,从而也成为确定国债上限的依据。如果国债的增长超过GDP增长,国债是不可持续的。国债占GDP的比例取决于预算赤字,也取决于利率和GDP增长率。通常情况下,预算赤字应该等于债务利息支付。从而使每年的债务增长等于债务的融资成本。所以,债务增长率等于利率。如果利率高于GDP增长率,债务增长就超过了GDP增长,国债占GDP的比例就上升。 与此相反,利率低于GDP增长率,国债占GDP的比例就下降。从1940年至1970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与债务利息支付基本持平,但是从小布什政府以来,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债务利息支付,所以,美国国债已面临不可持续问题。投资者如果怀疑美国国债的偿付能力,美国国债就不再可能在市场上继续融资。从横向比较看,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并不高。2009年,国债占GDP的比例,比利时为101.2%,希腊为114.9%,意大利为123.6%,日本为189.3%,美国为83.9%。
由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将超过3%。美国强大的国力和美国国债有着良好的信誉,美国国债并没有给美国造成严重的问题
Ⅶ 美国国债是什么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实物券式国债(又称无记名式国债或国库券)和记账式国债3种。 美国国债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2017年10月17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2018年4月,中国和日本分别减持58亿和123亿美元,共有19个国家在4月份抛售了美国国债。
美国自立国以来已有国债。因为美国独立战争和通过联邦宣言,美国1791年1月1日募得国债75,463,476.52美元。其后45年,国债增长,但在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任内1835年1月8日曾短暂缩减至零,但其后很快又增长至数百万美元。
国债第一次急剧增长主因是美国南北战争。国债在1860年为6500万美元,但在1863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战争后更增至27亿美元。在1900年前,国债金额缓慢波动,后来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初稳步增长至220亿美元,主要是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支出。
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债由1940年的510亿美元,一下子提升至战后的2600亿美元。其后,国债的增长与通货膨胀增长率相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时,国债又开始迅速增加。1980年至1990年,债务增加了两倍多。冷战结束后,债务曾短暂减少,但在2005年底,总债务已经达到7.9万亿美元,是1980年水平的8.7倍。
自2003年财政年度,计及预算和非预算支出,美国国债以每年50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债务随着赤字上升而增加,美国的年度预算赤字2007年约为1620亿美元,预料2008年将升至4100亿美元。国会财政预算办公室曾估计政府到2012年可录得盈余。然而,这一估计是根据现行法律推算,假定大规模减税措施于2010年届满,而后来减税案由于共和党国会席次的增加而延长减税故没有成功达成目标。
美国多个政府部门曾警告,相对历史水平债务水平将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对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的必要开支。若不改革福利制度,预料到2030年至2040年,政府税收可能不足以支付福利开支。2009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会通过的一项提升美国国债上限的法案,将美国政府债务上限从2900亿美元提升到了12.4万亿美元。2011年8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国会通过的2011预算控制法案,避免了出现债务违约,8月5日由于美国政府的削减财政赤字计划未达到标准普尔期望的4万亿美元标准,标准普尔降低了美国政府的AAA主权信用评级至AA+级,并将评级前景定为负面,引发了全球金融业的剧烈波动。这也是94年以来美国政府主权信用评级首次被降低。
Ⅷ 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债券发行人主要有哪些类型
1、政府是当时的主要资金需求方,并且发债只是政府迫不得已时筹集资金的权宜之计,比如战争或筹集建设资金
2、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3、州和地方政府开始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
4、只有极少数地位显赫的私营公司才能发售债券,如由地方政府支持从事运河、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大型交通运输公司。
5、股份公司在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这也促使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
美国债券市场有力地支持了其国家战略的发展实施
美国围绕国债市场所建立起的稳定的债券市场,是推动其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是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提升美元全球性霸主地位的市场基础和坚实保障。
首先,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之一,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规模最大。截至2012年3月末,美国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达26.39万亿美元,在全球债市总规模中占比37.62%,分别约为排在第二位的日本的1.9倍和排在第三位的法国的7.4倍。规模巨大的债券市场,对于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美国债券市场为美国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操作平台。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吞吐资金以使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从而实现了债券市场作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将各方面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实体经济的各行业中;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并通过联邦基金利率和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基准利率,引领市场价格走势,并为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基础。
再次,强大的美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石。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以及“二战”爆发以后的几年,美联储努力维持国内债券市场秩序稳定,不仅使美元币值保持了相对稳定,也增强了全球对美元的信心,为美元的国际地位确立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确立了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后,美国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债券市场,吸引着众多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其国际储备投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成为汇集全球资金的“池”。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证券达13.26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约1倍,其中持有比例最高的便是美国国债,占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52%以上。
Ⅸ 债券的市场比较
我国的债券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其规模、品种,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中美债券市场分析
1.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2.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
3.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在我国债券流通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为主。交易量比较小,整体换手率也仅是美国债券市场的1/10.
4.投资者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国内债券投资者主要以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国外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等为主,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比例比较平衡。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市场参与度数量虽然众多,但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外资机构参与度较低。
债券市场发展启示
1.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
从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与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超过80%,我国还不到10%;债券余额,美国相当于GDP的二倍,我国也仅接近30%.因此积极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融资需要。诸如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和引导发行企业债券;增加短期债券及短期回购品种;建立基准国债及衍生产品等。
2.完善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的流通性
从国外的经验看,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证券交易,保证市场有较高的流动性,这已被许多成熟证券市场广泛采用,在发达证券市场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我国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开始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但是批准成为做市商机构的均为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近,对市场走势预期趋同,导致双边报价偏离市场价格较远、价差较大,难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作用,更何况其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导致这些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存在下降的趋势,远没有发挥促进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时,必须采取核准制双边报价商资格,扩大双边报价商范围、允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以解决双边报价商投资偏好趋同的问题。在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同时,在债券市场上推行经纪商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经纪商信息发达、灵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场需求信息,沟通债券买卖双方,提高成交效率。
流通性,鼓励了中小投资者介入债市,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格局。
3.促进投资者结构合理化
中国债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机构和个人债券持有量很少。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群体,增加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参与柜台交易的成员,除商业银行外可以增加证券商成员;增加柜台市场的可交易品种,活跃柜台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广泛吸引其他广大的投资群体。
另外还可以逐渐引导社保基金、外资机构、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三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储蓄存款分流等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这些资金进入债市将有利于扩大债券市场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通过多方面、大范围地促进投资者多元化,依靠国债市场巨大的流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发现国债价的格功能,也可最终建立起一条稳定与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4.加快债券市场统一化建设步伐
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割问题解决已经显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可流通国债既可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又可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同时允许部分资信较好,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以促进市场的流通性,发现债券市场价格,为全面统一所有债券市场作准备。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及一个品种多元化、流动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国债券市场。
Ⅹ 美国非金融企业中债券比例高于股份,而中国却是股份高于债券原因
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远没有美国发达。很多企业债券很难卖出去或很难体现其正常价值:
1,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
美国债券二级市场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自由的交易模式和双边报价商制度给市场带来了活跃的氛围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债券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现券)约9417亿美元,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约688亿美元)的十三倍之多.从各类型债券的交易规模看,由于国债二级市场是美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场所,是美联储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跃的是以国债为主的政府债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亿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机构发行为主的抵押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亿美元左右;联邦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的交易不活跃,分别只有788亿美元,210亿美元和169亿美元.从各类债券的年换手率(现券年交易量/债券年末存量)来看,2005年国债的换手率达到了33.01倍
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场外市场分为银行间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由于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较小,银行间市场占据了债券市场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规模,因此本文我们考察的流动性主要针对银行间市场.
根据中央国债登记
央票交易最为活跃,日均交易量122.65亿元;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和记账式国债,日均交易量65.40亿元和43.49亿元;企业类债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日均交易量19.93亿元和9.71亿元,其余的如企业债,证券公司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则日均交易量不满1亿元.从换手率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最好的债券品种为短期融资券,央票和商业银行债,其换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别为2.02,1.51和1.38倍;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其换手率为0.93倍;国债的换手率水平较低,仅有0.41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换手率水平为0.91倍,是美国债券市场的十分之一.
2,债券种类比较
在美国债券市场中,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债券产品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内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占了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的60%以上.
2005年,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共78708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31.08%;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19.70%;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039亿美元,占比10.28%.美国政府类债券余额则排在公司类债券之后,占到债券市场总规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额为63928亿美元,占比25.24%(其中国债余额41658亿美元,占比16.45%;市政债券余额22270亿美元,占比8.79%).
3,国债的持有结构比较
从美国国债市场投资人的构成结构来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可流通余额的52.15%;美国货币当局和各类养老金分别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国债0.74,0.28万亿美元,占到可流通余额的17.60%和6.70%. 美国国债之所以呈现出外资大量流入的特点,是由美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美国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储蓄不足是令其宏观当局棘手的三大经济难题,而国债供求则与后两者有直接关系.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部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而国内储蓄不足又迫使其转向国外融资,从而每年有大量外资流入美国债市.1985年,外国及国际机构仅持有美国国债226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市场的15.90%;20年后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猛增到了原来的10倍,占到了市场份额的1半以上.
我国国债市场,由于外资机构参与程度较低(2005年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5508家机构中,外资银行在华分行一共45家,占比0.82%,国债持有余额27.77亿元,占比0.10%),投资人构成结构主要呈现出本土化和机构化的特点.截至2005年末,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亿元,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1.92%;其次为特殊结算成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持有国债6399.83亿元,
占23.99%;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1693.94亿元,占6.35%.
4,债券市场规模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规模总量较大,债券品种发展较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达25.87万亿美元(不含1年以内的短期票据),相当于同期我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的26.32倍(按照1:8的汇率),且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年均增长率9.10%.自1985年开始,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就比较丰富,包含国债,市政债券,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
市政债券国债抵押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资产支持债券数据来源:美国证券业协会注:2006年数据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
根据中央国债公司的统计,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余额7.86万亿元,但整体规模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42.31%.债券品种主要为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商业银行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券,国际机构债和资产支持证券(2006年上市流通)等作为债券市场的创新品种首次向市场推出,但总量规模仍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余额与GDP的比重也能反映出一国债券市场的容量和整体的偿债能力.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GDP的比值整体水平较高,1997年为1.54,2005年上升到1.99;我国的数据是,1997年该比值为0.06,2005年提高到了0.38.这表明,我国债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存量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