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对股市的影响
社融规模对股市的影响是正面的,即社融规模增加对股票构成利好,社融规模的减少对股票造成利空。
一般来说,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等数据的增加是反应了社会金融的发展,所以这暗示着蓬勃的企业发展,因而社融规模对股市是一种利好,此时投资者可以看多经济基本面改善而带来的股市机会。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一季度工作时也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2011年初以来,“社会融资”一词频频出现在与金融调控有关的叙述中。2016年中国社会融资12.8%。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有四项原则: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和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1.居民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按照居民原则,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占款均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2.金融原则。
按照金融原则,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国债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国债的发行与兑付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
此前国债等政府债务并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这是社会融资规模再一次扩容。
3.合并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要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
4.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重复计算。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相互持有的债券等等,都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❷ 社会融资规模中,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有什么区别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所有活动的最初成果即基本成果。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是活动履行结束后的所剩下的余额[即收入后又履约再支出后的剩余]。
❸ 社会融资有哪些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规模,这里所指的金融体系既包括银行信贷市场,也包括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社会融资规模核算的内容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
社会融资规模核算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融资的各个方面,使分析者能了解到不同融资渠道的总体情况。在目前国内的融资市场中,还是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经济个体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占比虽然不多,但是近几年也在稳步增长;
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采用,相比于PMI、CPI等宏观经济指标来说,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宏观经济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数据和增量数据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进行查询,相关数据每月都会在网站上进行公布;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社会融资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企业如果需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进行投资,扩大生产经营,或是增加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或是增加研发投入,研究新技术新工艺,不一而足,而进行投资就需要额外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开展融资活动;
如此,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我们能够判断出经济个体进行投资的总体情况,社会融资规模增加,表明整个经济的投资额在增加,那么未来经济就有了投资这个“底子”,一般来说会有较好地增长;
这就是通过社会融资规模来推断未来经济增长的简单逻辑,不过也需要注意,实体经济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更进一步的分析可能会对于我们分析经济有更好地借鉴;
企业融来的钱一定都是用来投资的吗?设想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正常营业,但是一些必要的支出还是要花钱,而且有的企业依赖现金流,疫情期间,经济活动停滞,企业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融资撑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这时候融来的钱可就不是用来投资了,而是补充营运资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投资只是企业融资目的之一,企业融资还可能用于他处;
❹ 社会融资规模 包括哪些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内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容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
❺ 社融增量什么意思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指标,就是指实体经济 (不包括非金融企业和个人) 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量。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总量,就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起源:
2011年以来,“社会融资”一词频频出现在与金融调控有关的叙述中。201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要性:
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随着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金融调控将更多运用市场化的调控手段。
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而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金流入,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❻ 社会融资规模增加说明什么
社融规模增加意味着市场资金增加,即民众和企业借钱的总量增加了。
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性的危机导致民众借款增加,例如疫情导致经济压力大,居民借钱度过难关,企业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是经济周期到来,社会生产投资旺盛引起的。
社融规模全称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当然,社融规模的增加,对整个经济的增长是正面的,毕竟钱花出去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当信贷社融纷纷放量,且超出了市场预期后,这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的逐渐改善与企稳构成比较积极的影响。
当然,这个社融还为市场释放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则是市场流动性得到了保障。
【拓展资料】
相关知识补充: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有四项原则: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和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1.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按照居民原则,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占款均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2.金融原则。按照金融原则,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国债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国债的发行与兑付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3.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要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重复计算。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相互持有的债券等等,都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4.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也可以是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二、社会融资规模的实践意义。
可以全面反映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关系,一般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资产负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在金融机构资产方主要体现为新增贷款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负债方主要体现为货币创造和流动性增加。
目前人民币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发放的一般贷款及票据贴现,它反映了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
❼ 社会融资总量(包括存量和增量)与m2和存款准备金的公式是多少
这个公式是比较麻烦的。央行披露出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社会融资总量 = 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❽ 央行: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3万亿 期末存量为283.25万亿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从中获悉,增量方面,初步统计,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447亿元,同比多减19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26亿元,同比多减119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同比少246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22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
存量方面,初步统计,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0.4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委托贷款余额为11.11万亿元,同比下降4%;信托贷款余额为6.81万亿元,同比下降9.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企业债券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政府债券余额为4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8.14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从结构看,1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2%,同比低0.2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8%,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9%,同比低0.7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4%,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3%,与上年同期持平;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7%,同比高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同比高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与上年同期持平。
❾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原则是什么
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统计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增量和计值原则和可得性原则。
1、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即借款人或债务人),是指通过自身的负债活动获得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即住户和非金融性公司;社会融资规模的发行部门(即贷款人或债权人),是指实体经济所获资金的境内提供者,除境内金融性公司外,还包括住户和非金融性公司。
2、金融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3、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涵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不仅要将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并且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也要避免重复统计。
4、增量和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5、可得性原则。是指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应是可统计和计量的,并且其数量较大,对经济有较明显影响。
❿ 社融增加是利好还是利空
社融增加是较大的利好。
社融规模增加意味着市场资金的增加,即民众和企业借钱的总量增加了,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方面,社会危机导致人们贷款增加,如疫情导致经济压力大,居民借钱渡过难关,企业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周期的到来和社会生产投资的旺盛。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全社会融投资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央行2018年11月13日发布2018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面对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