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珠三角发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样水涨船高。那么,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887、1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
总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❷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不仅令中国A股市场遭受重挫,对
D
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产业有哪些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外向化程度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对外开放策略和地区外向型经济方式的确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东南沿海制造业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较高。但在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制造业脱胎于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制造业生产较之珠三角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因而,长三角制造业的外向化程度要低于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区制造业外贸依存度都不断攀升,但是珠三角的外贸依存度指数一直大大高于长三角。这种现象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所使用的中间产品较之珠三角来自于国内,中间产品进口数量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二,长三角制造业生产的产品销售较之珠三角更少依赖外部市场,其生产比珠三角地区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反映地区外向化程度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珠三角也一直高于长三角;虽然,近年来两地区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较稳定的差别。这说明,珠三角制造业投资来源依靠FDI形式的外国资本流入,当外资流入减少甚至发生外商撤资时,本地的制造业生产较容易受到冲击。专业化程度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以当地传统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布局和体系构建。而珠三角地区则主要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国外产业转移,较少和当地历史产业基础进行有效嫁接。因而,长三角较之珠三角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而珠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也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而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如过多集中于服装、玩具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行业),因此,当遇到外部市场变化时,珠三角制造业相对于长三角,缺乏多样性产业的选择余地,受到的影响冲击会更大些。企业主体性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于全国水平,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两大地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又有明显不同之处。长三角主要是以企业内生成长与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块状经济”现象,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和世界的重心地位。而珠三角则主要是外资企业主导的外源型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前店后厂”布局,通过90年代中后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轻型制造业基础。珠三角的制造业几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国公司供应链,成为其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并以OEM加工、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企业主体的外向化不断加深。挑战相似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但归结起来,直接因素有四个方面。生产成本持续攀升随着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间接推升生产成本,东南沿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开始超过其利润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些成本因素具体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的“拐点”已经隐现,虽然整体上仍然供大于求,局部地区出现了供求失衡,企业用原来的低工资水平已难以招募到需要的员工。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社保强制提取、节假日补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不能随意辞退劳动效率低的职工,等等,都意味着企业的用工成本开始增加。地价和土地使用税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国家对建设用地供应加以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动土地价格上升的力量较强。取消协议出让土地,对工业和其他类型企业的用地实行招拍挂,寡头垄断供应而多家需求竞争,也使土地价格开始持续上升。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几十年开发,可利用土地空间已大为减少。资金成本上升。尽管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相对宽松,但现行政策适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仍旧融资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规渠道融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特别是资产结构中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致使财务费用大幅度挤减了企业的正常利润。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资源品价格市场化尚未完全到位,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煤电价格倒挂,水资源价格偏低,一些矿产资源的定价也不完全反映供求关系。虽然有些资源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有升有降,但企业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总体上比以前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运输费用上升。我国交通运输状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迄今铁路运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网欠发达,油价总体趋向上升态势。国内物流企业过小过散,应用现代流通技术的企业少,流通效率低。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国平均物流成本则要高出一倍。改善和维护环境的成本上升。据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数据,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在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压力之下,有关企业运行的环境成本将会逐步提高。外部需求下降由东南沿海地区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大多属于世界生产贸易体系中的低端环节,而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是整个贸易的领导者和操控者。中国的整体增长与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当美国和欧洲消费市场出现变化时,直接影响的就是中国的制造产业,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将导致其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从而直接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东南沿海两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3,其制造业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外部市场的需求稳定性是两大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外部经济增速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和净出口将急剧衰减,而外部经济变化导致的国内消费萎缩也将缩小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制造业发展的双重市场打击。国外竞争对手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凸显除了制造业成本上升和消费市场萎缩两大发展障碍之外,国外制造业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也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障。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国和地区,其优势已不复存在或十分微弱。正因为如此,2007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外迁至东南亚、南亚等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印度、东南亚国家和巴西等国家的本币汇率进入贬值通道。这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和我国人民币稳定升值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给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出口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在于外部需求冲击和外部对手竞争。但是,从更深层次看,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才是产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谓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国外资本、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持续发展和抗冲击能力孱弱。因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结构转型,目标就是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新型制造产业。实施特色转型升级战略鉴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制造业外向化、专业化、企业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制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特点而实行有差别的战略选择,特别要明确产业定位,找准升级路径,增强区域间合作。明确区域产业的战略定位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最近几年,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势变化,长三角地区适时将新型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上海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则要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制造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为解决本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偏“轻”、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根植性不强等问题,珠三角地区大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并提出“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战略。这种调整收到明显成效,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钢铁、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等重化工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重工业比重已超过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多半。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定位可以明确确立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IT产业、装备制造、金融保险、创意设计、会展咨询、商贸流通和物流业。而珠三角地区则是以现有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增强其区域根植性,实现传统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四箭齐发”,构筑新型而完备的产业体系。找准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外源性”较强,基础产业发展较之长三角不尽完备,区域创新源泉过分依赖国外。因此,珠三角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是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实行制造业链式升级(根据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逐步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适当推进“腾笼换鸟”的升级模式(将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目前,珠三角的轻加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相对滞后,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和支撑的上游工业部门,以增强工业部门的均衡性和经济发展后劲。相对而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更加依赖本地企业,整体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但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化,尚未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发展优势。因此,长三角产业调整和转型要注重优化内部产业布局,构造出区域合理分工与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升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强化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战略意识,把科技强区提到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重点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比如,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大型电站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群。增强区域间的专业化合作根据比较优势,实行区域专业化合作,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应当以新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核心,提高区域专业化程度,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制造业区域分工体系。特别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到外围地区,而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为研发设计、营销、品牌、信息和金融等制造业服务中心,外围地区则重点放在生产制造上,形成中心与外围的合作互动,而外围城市间也要形成差异化的分工格局。珠三角地区重点是内部一体化建设和粤港澳更紧密联系(CEPA)。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优化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落实CEPA相关协议框架的具体措施,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心和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地区的港澳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增强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❹ 广东发布“促就业九条”2.0版 降成本助融资支撑企业稳岗 “我们绝不会裁员,原定工资增幅和福利待遇也都不变,今年还要再招1万人。”2月18日,复工中的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给员工吃下了“定心丸”。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政策正力图支撑更多企业这样稳定岗位。2月21日,《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公布,强调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各类群体就业,确保广东全省就业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此前广东“促进就业九条”在此次“战疫”中的2.0迭代。 广东“促进就业九条2.0”从9个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政策,精准切中了当前众多企业的难点、痛点,包括降成本和助融资并举以支撑企业稳岗,如确保相关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放宽受疫情影响企业的稳岗返还政策裁员率标准等。同时,通过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维度促进就业。 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稳就业形势,广东要实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等目标,必须打出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组合拳”。 增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信贷 新冠肺炎疫情对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冲击,进而形成就业压力。近期,多项问卷调查也均显示,一定比例的企业存在裁员压力,比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展的一项联合调查反映,22.43%的中小企业将减员降薪列为其应对现金流短缺的选项。 因此,令稳就业成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稳经济的重要内容。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20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外部环境变化和疫情冲击之下,广东省就业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稳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需及时有效予以应对。 从广东来看,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被摆在首位,并聚焦当前诸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两大难点、痛点。“促进就业九条2.0”提出,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缴纳企业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允许延期至疫情解除后三个月内补办补缴。同时,阶段性降低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 此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广东继续实施援企稳岗返还政策,并放宽受疫情影响企业的稳岗返还政策裁员率标准,以及延长困难企业一次性特别培训补助政策等。 “社保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前资金紧张,缓缴能有效让多数企业松一口气。”珠三角一家汽车饰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除了“截流”,政策亦注重从融资角度为企业“开源”。广东明确,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释放的资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此外,广东将利用好有关政策及金融工具,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取消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反担保要求,增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以及给予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最长3年的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等。 对此,珠三角一家纸品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面临回款难,自身债务压力也凸显,形成双向挤压,急需金融政策帮助缓解压力。 不仅如此,针对疫情导致的一系列特殊状况,“促进就业九条2.0”亦从诸多细节上强化奖励、补贴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比如,明确鼓励企业“点对点”组织专车、专列等方式帮助异地务工人员返粤返岗,各地可给予一定补贴;对职工因疫情接受治疗或被医学观察隔离期间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待遇,按照不超过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50%补贴企业,所需资金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中列支等。 “这次政策优化,包括了对过去好的政策的保留、延续、升级、创新,形成一套更有力的举措。”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原版“促进就业九条”实施一年来,仅社保“两不变两降低”和降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就为企业减负565亿元,返还失业保险费、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等措施则累计支出147.6亿元,有效促进广东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鼓励广深再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 另一方面,广东还将通过拓展就业空间、优化就业服务、提高职业技能等多维度的综合举措促进就业,尤其是保障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 广东“促进就业九条2.0”明确,将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具体来看,广东将挖掘内需带动就业,包括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对文旅展会、推介会等促进文旅消费活动给予扶持,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适当向文旅企业倾斜。更为重要的是,将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出台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并鼓励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 广东还将加大投资创造就业,具体将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支持城市停车场设施建设,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此外,稳定外贸扩大就业,将扩大出口承保规模,进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用保险模块应用,扩大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等。 广东将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高性能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领域,打造一批优势新兴产业集群;推进5G在垂直领域行业的融合应用等,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空间。 对此,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将产业、金融、投资、外贸、消费与就业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做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协同联动。 广东还希望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如对灵活就业的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并且可延长1年政策享受期限等。 同时,“促进就业九条2.0”加强了创业扶持,以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如对返乡创业人员成功创办初创企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资助。 “这次政策除聚焦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注重考虑发展需要。”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即顺应新业态、新经济发展需要,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扩大岗位供给。 从优化就业服务来看,广东则提出,将对为重点用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介绍员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符合条件可按每人400元给予补贴等政策。上述汽车饰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当前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受阻,企业用工急需更多力量、渠道共同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广东就业政策亦未忽视对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化解,强调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包括进一步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以及继续实施紧缺急需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上浮30%的政策等。 对此,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短暂影响过后,从企业进一步发展尤其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人才依旧至关重要。梁昭贤也说,格兰仕计划新招的万名员工中,要有1000名工程师和1000名大学生。这背后是,该企业的工业4.0和芯片项目均正在推进。 ❺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现在的经济形势怎么样两边哪边的形势比较好 珠江两岸影响程度不同 在长期研究珠三角经济的王珺看来,中国制造业有三种模式:一是珠江东岸(主要是东莞)模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以代工企业居多,“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二是珠江西岸模式(佛山、中山、珠海),自有市场网络和品牌,技术与资源从其他地区或境外进入,产品以内销为主;三是长三角模式,以使用内地资源和产品内销为主。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出口订单减少,二是购买的债券贬值。王珺说,东莞的模式是以“代工”生产为主,企业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产业链条不完整,基本上靠海外订单生存。订单减少对东莞的影响会比其他的制造业类型要大一些。 从东莞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三来一补”基础上抓住了两次机遇,一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大力引进外资的全面开放热潮;二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以大量承接美国订单的方式成功地躲过了东南亚金融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冲击。而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东莞“首当其冲”也在预料之中。珠江西岸的企业有自己的市场渠道,产业链条也比较完整,不仅抵御这次冲击的能力更强一些,也可能在扩展内销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 早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广东省就已经在大力推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政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的劳动力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目的在于“腾笼换鸟”,发展新兴产业。当金融危机袭来,企业开始倒闭时,很多人还把产业转移当做“救命稻草”。王珺认为,“双转移”产业政策是个中长期战略,不可能短期见效。同时,产业转移是珠三角产业升级的一种路径,而不是唯一出路。 他认为,产业转移战略主要是在外部市场环境不变下对劳动力与土地等要素成本价格变化的反应。但是,目前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动。对企业来说,应付两个方面变化所付出的成本要比一个方面更大一些,所以,可行的策略是外向型企业先考虑市场结构的转型,致力开拓国内市场,弥补国际市场的萎缩。 他建议,政府要先有一些扶持手段帮助与引导企业在存活方面下工夫。比如在融资、人才方面可实行优惠措施;充分发挥商会、行会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等。对于企业来说,产业升级不是为升级而升级的,而是为更好地生存创造基础的,所以,为了生存,产业转移是一条路,但不是唯一的,还应包括就地升级、在本地构建完整产业链等。 产业转移忌操之过急 王珺认为,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但是现在一些地市政府官员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存在操之过急的心态,希望在短期内见效。“如果十年才能转过来的事情硬推着三年转过来,肯定会出问题。”王珺举例说,1985-1987年新加坡为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挤走,实现产业升级,政府提高了工人工资标准,导致通胀和失业并存,新加坡为此牺牲了两年的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对转移产业的划分标准也存在“片面和一刀切”的现象。王珺认为,“哪些是现代产业,应该发展;哪些又是传统产业,应该转移出去,不应该由政府划定,而应该由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自主选择。”比如陶瓷业是传统产业,但有些陶瓷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纺织行业也被认为是夕阳行业,但在欧洲,高级面料不断地被加入高科技含量。 发展模式应多样化 他说,产业转移有两种方式:一是赶跑了老企业再进新企业;二是新的进来后再挤走老企业。这两种转移方式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容易出现“断档”,造成产业空洞化;后者通过“新旧共舞”可以避免这种风险。如果土地资源不足,能否谈好了引进对象后,再动员一些企业外迁。其实,究竟是外迁还是就地升级,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两种升级方式的收益与成本比较。 王珺认为,一个转型模式不能概括整个广东的发展模式。比如珠江西岸的佛山、中山和珠海就与东莞不同;深圳近年来的发展自主创业型企业也比较成功。广东特色和优势就是国际化、多样化发展,过去的产业发展是如此,现在的产业升级也是如此。 对于珠三角将来的产业格局,王珺认为,代工生产模式还会大量出现,但会呈现多层次分布特征,高端加工业将会得到发展。他说,中国虽然遭受国际经济下滑的冲击,但在全球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是难以撼动。随着本地机械装备工业以及相关制造能力的发展,将来可发展一些承接复杂制造的代工生产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广东可以沿着代工领域从低端向高端推进,而不是退出代工领域。 他预计,未来5至10年,随着大量本地高素质劳动力成长起来并进入市场,珠三角服务业和创新产业都会取得长足进步。 最后,王珺表示,启动内需是我国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核心,这一轮国家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政策加大启动内需的力度。珠三角企业就要对这一战略调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非把拓展国内市场看成是短期的应急手段。他说:“一旦大批广东企业在内外两个市场都站稳了脚跟,国际经济回暖之际,就是珠三角经济再度辉煌之时!” ❻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的背景,最好附参考资料
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❼ 金融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了吗 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区域,形成西岸的生态保护开发模式和东岸的经济发展开发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政府管治模式形成强化核心地位的广佛合作模式、优化功能格局的西岸发展模式和提升总体衔接的西岸发展模式。因金融业的独特属性,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空间格局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处理东岸和西岸经济走廊发展模式。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性城市区域金融产业布局 2009年签署《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及配套协议,涉及年票互通、通信一体化、电视节目互相落地等。珠中江城市规划合作、珠海中山跨界断头路打通。《珠中江劳动保障工作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中的社保同城化等核心协议的推动则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国外资负面清单逐步减少使得外资获得更理想的国内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其中,国际金融产业进入我国后对我国发展形成双面性。一方面,国际金融产业带来的经验有助于规范国内金融发展模式,优化金融产业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产业对国内金融产业带来的竞争会挤压原有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对境外人才的税率等优化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金融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辅助产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将助力区域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等层面的衔接。 与珠三角劳动密集型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山海股票资讯
浏览:839
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重分类后摊余成本
浏览:465
刚开始理财期货和基金定投
浏览:440
禾裕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浏览:609
荷马金融客户服务中心
浏览:630
外汇开市时间
浏览:974
2017年2月24冰岛币汇率
浏览:562
兰州金汇贷款公司
浏览:635
苦楝股票概念
浏览:558
领信股份股票
浏览:268
关联交易董事会表决
浏览:412
甲方给置业顾问佣金
浏览:194
为落实金融服务经济
浏览:431
南京的银行理财产品
浏览:254
下载了好省怎样看佣金
浏览: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钱不还会怎样
浏览:301
光大证券软件怎样打新股
浏览:871
10月7号欧元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508
中航信托上海地址
浏览:151
甘肃银行理财产品赎回
浏览: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