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数字城管融资

数字城管融资

发布时间:2022-09-06 01:52:44

⑴ 2011邹平县“八七”会议的发言稿谁有啊。谢谢哈。

王传民同志在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凝心聚力,全民创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下面,根据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过去,在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还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全县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困难面前不退缩,成绩面前不停步,抢抓机遇,大干快上,营造起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针对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发展定位,跳出邹平看邹平,放眼全国看邹平,有的放矢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制定并实施了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为推动邹平攻坚克难、争先进位、跨越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三是必须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全县上下凝聚起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心热爱邹平、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四是必须坚持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不动摇。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土地、环保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城建工程进展不够理想,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与当前的发展形势、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我们刚刚告别了“十一五”,又阔步迈入了“十二五”。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我县“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的关键年。全面做好今年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为此,确定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农业提升、城乡一体、全民创业、实事惠民”五大工程,全力推进更高层次上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和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亿元,财政总收入1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1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
二、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努力营造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浓厚氛围
思想观念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每个时期的大发展、大跨越,都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境界的大提升。
(一)解放思想,“敢”是前提。敢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不敢触及利益的调整,敢不敢冒“丢官”的风险,这才是解放思想的核心。
(二)解放思想,“实”是关键。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我们绝不能把解放思想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文字上,绝不能对外地先进经验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只有把外地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做到标准实。解放思想要制定实实在在的标准,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实现目标化、具体化,真正使解放思想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会后,县委宣传部要紧密结合今年工作重点和“十二五”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二要做到措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倒排工期,至少一月集中调度一次,看看哪些工作进展顺利,下一步如何跟进;哪些工作存在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哪些工作还没启动,到底怎么解决,都要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快推进,真正做到凡是县委、县政府定了的事,都要竭尽全力、锲而不合,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三要做到效果实。每项工作,不管怎么说,无论怎么干,人民群众看的是结果,要的是实效。金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都要干成几件大事、干好几件实事,以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三)解放思想,“干”是保证。“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异常艰巨,要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干、苦干、实干。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开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一)突出扩总量提质量,在经济强县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基础是扩总量,关键是调结构,出路在转方式。全县各级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抓投入、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工程,努力推进发展速度、结构层次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富有潜力的经济强县。
一是坚持不懈抓投入,扩总量。今后五年,我县发展最大的矛盾仍然是总量不够大,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加大投入上项目。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投资62亿元的宏桥高精度铝板带、投资17亿元的创新轨道交通轻量化合金材料、投资7.9亿元的长星3兆瓦风电机组扩建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20亿元、增加值440亿元、利税200亿元。要做大做强经济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完善服务功能,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开发开放引领区、产业升级样板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实施镇办园区升级工程,主动承接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科学调整发展布局,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板块经济崛起。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二是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在抓投入、扩总量的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要强力推进工业升级。加快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装备更新、工艺嫁接、产品升级等手段,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新型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精细化工、高档用纸六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抓好金刚高性能陶瓷新材料、齐星高强度航空铝材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寿平铁路物流园区、运达物流园区、西王物流园区海关监管仓库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剥离工作,全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提升现代旅游业,实施大项目栽动战略,加快山区环山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注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等要素融合,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开放性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确保年内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0亿元,同比增长2l%。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健全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机制,扶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各类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广泛合作,探索建立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机制,联合建设科技园、研发中心和研究基地,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力。力争年内完成科技投入12亿元,实施县级以上科技项目100项,申请专利。700件以上,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科技成果50项以上;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l家、省级2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快编制《邹平低碳节能战略发展规划》,建立信息化能耗监控中心,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着力抓好19户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努力建设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态型城市。严格项目准入门槛,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小清河、六六河等重点流域、区域治理,尽快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及回用水工程,年内建成长山、好生、九户等镇办污水处理厂。确保万元GDP取水量降低8%,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三是狠下功夫抓生态,促高效。大力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强基础、优结构,育龙头、创品牌,确保用2—3年时间全县2/3的农户走出传统农业,从事现代农业,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突出城乡区域互动,在加快城乡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按照“老城特色化、新区现代化、城镇集聚化、农村社区化”的思路,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大开发、大搬迁、大建设,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以《邹平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为纲领,突出抓好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修编工作,重点配套编制好南部新区及西董三峪地区、县城四环沿线等19个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镇办为节点、以农村为支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规划网络体系。要加强规划执行监管,严肃查处违规建设,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确保编制高起点、落实不走样。二是全力打造精品魅力城市。立足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中中等城市的定位,树立“精品、特色”的城市建设理念,既要体现和谐大气,又要讲求精细精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凸显城市魅力,增添城市神韵。要讲究城市建筑风格,无论是办公楼、商务楼还是居民楼,都要在特色性、标志性、创意性上下功夫,不能简单模仿、千楼一面、无序扎堆。要注重城市细节,着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绿地广场、雕塑小品、水景喷泉,以及各类休闲设施,全力打造“出门见绿、处处有景,山青水秀、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要深入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努力构建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三是大力推进重大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十一大”工程是县委县府着眼邹平长远发展决定实施的,截至目前,邹韩路综合提升、魏桥镇新农村社区建设、长山工业供水和北外环东延基本完成,其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今年,要继续深入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年”活动,倒排工期,强化督查,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建投入,以三山两湖一河片区、中轴线片区、鹤伴二路与邹周路交叉口片区为重点,全力抓好6座大型综合写字楼、15个商住小区和25个城中村改造,以及重点城市道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实施城建项目70个,完成投入26.6亿元。开工建设寿平铁路邹平段,加快推进邹魏路大修、焦临路改造、邹普路改造、寿济路改建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三铁两高一航”和“十纵十横九联三环”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加快建设现代特色村镇。
(三)突出平安文明高效,在加强环境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坚持把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凝聚发展合力、增添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以人民满意、社会认可为标准,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以环境的大优化推进新一轮大发展。一是狠抓平安邹平建设。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打防并重、疏控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群防群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开展“严打”集中整治,深入实施“天网”工程,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切实做好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及时主动地稳控好可能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开展调解工作,加快构建“三调联动、七调对接”的“大调解”格局,切实解决好上访老户、重信重访、信访积案等信访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大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切实抓好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狠抓文明邹平建设。以教育人、提高人、塑造人为主线,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创建联动工程和共建共促共享活动,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大力加强市民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教育,切实增强广大群众作为邹平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真正激发全县上下“关心邹平、热爱邹平、奉献邹平、建设邹平”的巨大热情,为推进邹平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三是狠抓效能邹平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三满意巩固年”活动,大力弘扬“立说立行、日事日毕”的工作作风,规范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流程,积极主动为基层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个环节薄弱就重点加强哪个环节”的原则,深入开展行政不作为、违规执法等专项集中整治,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态度“冷、横、硬”和服务“低、慢、差”问题,严厉惩处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要继续完善效能监察连心网等互动平台,进一步加大公开评议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努力构建高效快捷的服务型机关。
(四)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迈出新步伐。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大力实施“实事惠民”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到人人收入有提高、人人公平受教育、人人生病看得起、人人生活有保障。一是优先提高居民收入。按照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各类就业平台建设,统筹做好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多渠道推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不断完善收入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工资协商制度,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在12%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两免一补”、“三免”惠民、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等工程,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黛溪小学、城南幼儿园等19个项目,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校园安全、数字化教育体系建设、教师培训、音体美器材配套、实用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年内成功创建技师学院。三是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和部分镇办卫生院建设,改造扩建县精神卫生中心,规范完善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发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力争个人卫生支出比例5年内降至30%以下。深入推进农村卫生普惠工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食品药品执法监管力度,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全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各种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镇办高标准文化站和村健身广场建设,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汇聚一批文化优秀人才,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品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不断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五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启动残疾人康复致富救助工程,实施社会养老服务推进工程,加强镇办敬老院建设管理,不断提高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年内建设经济适用房200套、廉租房22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0户,不断改善困难家庭居住条件。
四、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各项任务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班子、关键在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和讲政治、讲纪律、讲大局、讲团结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切实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党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今年县镇两级将集中换届。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换届圆满成功。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做到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要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绝不允许出现跑官要官等违规现象。在这里,我代表县委郑重承诺,对拉票贿选、跑官要官、干扰换届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也请广大干部群众予以监督。要抓好干部队伍学习培训,大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注重从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锻炼干部、识别干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要深入实施“三个千”人才培育工程,推动党政人才、企
业家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才工作新突破。
(二)以固本强基为目标,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四位一体”“四民主、两公开”和民主议政日等制度规范,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从当前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看,还存在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少数基层组织还存在软、散、乱的现象,在极少数村许多制度还流于形式,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以今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切实抓好“四有”保障工程和民主议政日活动,巩固基层执政基础。要严格换届程序,全面实行以“竞职承诺、创业承诺、辞职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三诺”竞选制度,任职期间要有明确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要有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实际举措,年度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要自动辞职,从而使广大村干部有目标、有压力,切实承担起发展一方、稳定一方、致富一方的责任。各村支部书记要以“我是所有群众知心人”为目标,胸怀大局、一身正气,多为本村的长远发展考虑,多为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真正做好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三)以整风肃纪为重点,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关于转变作风,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大局意识的问题。当前,全县广大干部总体上是服从大局、支持大局的。一事当前,不是从干成事出发来谋划思路、采取举措,而是过多地考虑部门利益得失和个人前途进步,造成一些大事、急事、难事一拖再拖,始终打不开局面。一个部门有没有地位,一个干部在群众中有没有威信,主要取决于是否把事干成,事干成了就是形象、就有地位,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组织的信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决抛弃各种私心杂念,自觉把工作融入到邹平发展的大局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把建设全面小康邹平推向前进。第二个是关于联系群众的问题。从当前群众信访、矛盾纠纷来看,大多问题是与群众联系不密切造成的。现在,有些干部
县委决定在全县大力开展“镇办干部进村入户行动”,建立家庭档案,把每户基本情况、反映的问题、解决的进度、群众的满意度等,都要登记造册。今后,要把这项工作长期固定下来,实行一季一入户、一季一登记、一季一反馈,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这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第三个是关于不良习气的问题。当前,少数干部的不良习气与邹平心齐风正劲足的大氛围格格不入。有的人在领导面前善于表态,豪言壮语,但是表态之后就是不落实,听起来天花乱坠,其实什么也没干;有的人办任何事只认关系不认工作,明明是份内的事,明明是举手之劳,也要落个人情;有的人乐于做评论员,别人在前边干,他在旁边看,干好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之中;有的对工作不深入、不研究,作风漂浮、无所事事,等等。对以上问题,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县委态度是坚决的,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干部,决不提拔重用,对已在重要岗位上的将坚决予以调整。
(四)以清正廉洁为准绳,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廉洁从政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当前,全县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勤政方面是好的,但是,也有极个别干部,不注重自身修养,放松了党性要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仅个人付出了沉重代价,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不断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党政一把手、执法执纪、管人管钱管物等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教育、重点考核、重点监督,确保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要从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入手,建章立制,强化整治。今年,要重点对私设“小金库”、国有资产处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集中整治,对存在问题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志们,回顽过去,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县委要求,全县上下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全面谱写全民创业、富民强县新篇章,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⑵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的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对标一流,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区域规划,搞好重点地段、引领性项目、精品建筑设计。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形成以南部区域为核心、老城和古城为重点、城镇为基础、城乡统筹,多中心、多轴向、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上协调统一,各类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空间框架。加强三县一市县域规划及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太原晋中两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实现互动、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引领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构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间框架。
(三)高标准建设南部区域。按照区域服务中心、创新科教先锋、交通枢纽门户、现代产业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体现“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先行建设优美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晋阳湖周边区域、晋阳古城大遗址等重点地段建设;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空间环境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一流标志性建筑,全面打造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同步抓好产业布局和培育,实现产城一体化,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注重构建南部区域与老城及晋中市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化商务中心,推动城市重心南移。创新建设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确保各项目建设成为质优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积极推进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从提升城镇功能、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入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融合连片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大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加大县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城镇环境“脏、乱、差”局面。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改革推动,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尽快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每个县(市、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中心镇予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农业加工园、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园。重点抓好清徐徐沟镇、古交马兰镇等9个省级重点镇和尖草坪区阳曲镇、娄烦县马家庄乡等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
(五)加大产业园区发展力度。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现有园区扩区步伐,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区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研发职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高新区在姚村以南进行扩区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试职能,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清徐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协调,使配套设施更适宜产业发展,功能运转更适宜创业居住,城市环境更彰显绿色环保。民营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打造辐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现代物流功能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住、宜创业、宜流通的东部经济高地,近期以南北扩展为主,远期向东纵深发展。不锈钢园区依托太钢资源优势,有效扩大园区建设规模,加快园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不锈钢产业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扩建和筹建食醋工业园、太原铁路装备园、太原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物联网应用产业园、静脉产业园、东山低碳经济园、古交煤炭循环经济园等各类专业特色园区。统筹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周边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六)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规划建设标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与片区改造相结合,实行统一编制方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商引资、统一整村拆除、统一建设安置模式,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建成区范围内86个城中村和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造,促进城中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管理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等与城市全面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棚户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棚户区和旧住宅小区实施整容、拆违、补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把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中环、西中环、建设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内环西街、府东街、南中环西街等东西向主干道;开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干道,使中心城区形成与外围高速环有机衔接,以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道匹配、“十纵十横加三环”的干道格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2号线、1号线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车场,形成路网长度、密度和动态静态交通体系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二电六期工程、集中供热瑞光热电一期工程建设,采用集中供热、地热、太阳能等多种供热形式,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同步纳入供热管网体系。加大城市燃气气源、管线和项目建设,建设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98%。加快老城区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新城区管网建设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扩大城市供水范围,启动分质供水,实行“一户一表”工程。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对未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划建设新的垃圾终端处理厂或预备垃圾处理厂。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八)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市场调控监管,保持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严格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的20%足额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引导社会投资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职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拓宽保障范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及有稳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九)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提升公路等级。续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阳(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环高速公路,连通太(原)佳(县)高速公路、在建的龙(白)城(赵)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环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太原市“两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格局。抓好108国道东山过境线、307国道东山段改造、省道双阳线改造、省道榆古线改造、古交娄烦过境线及太佳高速公路娄烦连接线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修建环城货运通道,缓解城市过境车辆交通压力,彻底解决过境货运车辆对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公路网结构,畅通市域出口公路,将黄寨——康家会、古交——米峪镇、潘家庄——岔口和清徐——东阳(晋中市)等县级公路改造提升为省道。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农村街巷硬化建设速度,实现我市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运作高效,与民航、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进一步巩固太原市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十)加快园林绿地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增量、城市公园升级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继续建设汾河景观带南延工程,重点建设华夏公园、长风公园、晋商公园、南内环西街公园、南寨公园二期、动物园二期、龙潭公园周边改造、兰泉公园、和谐公园、工业遗产公园、晋祠公园扩建等大型公园绿地,增设一批区级公园和专类公园。在旧城区开展园林绿化单位(社区)创建活动,建设街头绿地及居住小游园,栽植添绿,见缝插绿,拆旧造绿,扩大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全面开展主要道路、边山支河景观化改造,将两侧防护绿地改造成兼有休闲美化功能的带状公共绿地。结合环城林带工程建设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标准绿化郊野公园(包括晋阳湖公园扩建、太山植物园、汾河公园南延、柴村生态园、西山万亩生态园扩建等),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补充完善。
(十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大力推进“数字太原”成果应用,数字城管向三县一市延伸。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场站、公交换乘枢纽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清扫保洁,重点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卫生死角;规范摊位摆设,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保证道路功能;规范广告牌匾设置,重点整治商店招牌(匾)乱设乱挂。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两年大变样、五年达一流”目标。
(十二)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构建符合国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资平台,突破城市建设投资约束瓶颈。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和改进商业性开发用地征收、储备、整理、出让等环节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升值空间最大、经营业绩最好的融资平台上去,形成储备、增值循环链条,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太钢、太重、焦煤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参与城建融资平台建设,提升融资平台的偿债和抗风险能力。采用抵押、质押等方式,将道桥收费权、管网经营权、广告经营权等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实现城市公用资源增值最大化。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引入BOT、BT、TOT、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注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十三)保障城镇化发展用地。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举,优先保障南部区域、产业集聚区等重点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集聚区近期建设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征收前期准备,根据开发需要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情况实施转用征收,以供建设项目使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城乡用地结构调整为纽带,显化城镇土地价值,将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十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普遍关怀与重点关怀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统筹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努力解决体制转轨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十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乡镇规划,创新村庄规划编制制度,形成市、县、区共同编制规划工作机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继续搞好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抓好亮点连片示范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档次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带动聚集示范效应,在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亮点连片示范区,形成连片发展格局。深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维修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的“十个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扫保洁、乡收集管理、区集中运转”的环卫管理模式,形成城乡清洁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历史遗留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集中连片村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

⑶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针对我省城镇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若干意见。

一、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万人,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市主要设施水平指标进 入全国先进行列,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3座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7座,城区人口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1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城市群快速发展态势,初 步构建起支撑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城镇体系。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继续发展壮大山前传统城市发展带。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形成与周边沿海地区相互贯通的沿海城市连绵带。张、承地区采取据点式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好北部生 态保护带。统筹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发展,密切东西向交通联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和高效货运系 统。以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推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四)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要继续发挥领跑作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石家庄突出省会特点,瞄准先进省会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 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唐山要确立"双核"城市空间格 局,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曹妃甸生态新城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曹妃甸新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冀东地区全面快速发展。

(五)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邯郸、保定、张家口、秦皇岛、沧州、邢台、廊坊、承德、衡水的城市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 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都市区发展。支持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率先发展成为 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高标准中等城市。高碑店、清河、宁晋、宽城、怀来、冀州、昌黎等也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 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小城市。在人口较少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县,重点发展县城。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六)着力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系统。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规划建 设好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提升秦唐沧三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实力位次。加快沿海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搞好曹妃甸新城、渤海新城 选址和规划建设,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整合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黄骅、海兴和唐山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以及沧州临港工业区、临港化工产业园 区、南大港管理区等城镇发展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的沿 海城市连绵带。
三、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

(七)推动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做强做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 医药、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资金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 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严格建设项目选址 和用地管理,限制工业项目分散建设。鼓励建设用地整理,健全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城镇集中。结合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合理 安排公共设施用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产业协作,形成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八)促进人口集聚。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着重完善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配套政策,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对在城 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变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 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市、县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规定。探索与现行养老 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范围,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群体 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集 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九)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健康发展。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尽量利用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安排城市建设。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 作,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农田布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研 究制定城乡规划标准体系,以县(市)和镇(乡)为单元进行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 管理体制,设区市规划局要更名为城乡规划局,所辖各区和开发区设立城乡规划分局;各县(市)要在现有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立城乡规划局,并按照编制管理权限审 批。

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造条件尽快研究制定《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抓紧出台《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各阶段的城市规 划,要依法划定城市道路红线、绿地范围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黄线,并进行严格控制,确需调整的要 履行法定程序。从2008年开始,凡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依法审批的地块,一律不得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健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除国家规 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经批准后要予以公布,实行规划制定和行政许可全公开。各设区市要设立规划展馆,县(市)也要设立形式多样的展馆 或展室。健全规划委员会运作机制,各市、县都要成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规委会。加快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强化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的规划行政监督,省监察厅、省建设厅要制定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发展、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各市市 政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要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以上的水平。突出抓好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 水平。加强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衔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抓紧开展城市轨道交 通前期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法规政策优先、资金投入优先、道路使用优先、建设用地优先,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地下管网建设, 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共同沟。搞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设市城市原则上不应少于两个水源。加强城市防洪、消防、防疫、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 设。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一)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科学、人本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大城 市市容市貌管理要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能,明确其城市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河北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相对集 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城镇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依法规范小区物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治安 防控体系,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行数字化城管,健全行业标准,完善以12319城建便 民服务热线为载体的市政公用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安全。

(十二)推动城市节地节水节能。按照节约、集约、挖潜、调整的原则安排城市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工业、仓储和市政设施等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 下空间,在县城以上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关停城市市区内的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高耗水行业实施严格节水管理,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和 阶梯式水价。加强供水管网改造、维护和管理,降低漏失率。鼓励开发利用中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完善建筑节 能政策措施,使用好墙体材料革新等建筑节能资金。鼓励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新建、改建民用建筑,不准开工建设和 验收备案。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模化应用。
六、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

(十七)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逐步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稳 步推进县级区划建制的调整创新,解决远离设区市市区的"飞区"问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设市城市、县人 民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

(十八)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设区市可以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规划区,并实施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列入重点支持的10个中等城市实施动态管理。中等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列入第一批开展,与设区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倾斜。落实重点镇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重点镇规 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尽快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主要用于本镇基础 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给镇财政,专项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十九)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 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深化市政 公用事业改革,加大资本、经营和作业市场开放力度,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 方式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各级政府要切 实加强领导,把城镇化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部门要按照抓专项、解难题、破瓶颈的要 求通力合作,不断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各级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给予其办事机构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城镇 化发展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城镇化发展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

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市、县(市)政府具体安排和组织落实,省直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省政府统一组织检查考核。

⑷ 苏家屯农村哪些能动迁

苏桃现代物流集散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苏桃路西延线项目
沈苏大街绿化工程
迎春街水系景观改造工程
拆迁项目11个,拆迁面积7.43 万平方米。
投资4800万元,对城区11条主要街路进行全面整修
沈阳五洲城项目
浑河商务城相关项目
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民用航空、光电信息、动漫、自动识别、农产品深加工等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
完成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
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投入
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
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建设农村客运站和候车廊
绿色村庄建设
佟沟和陈相的北部地区实施村屯改造
沙河新兴产业园建设
雪松经济开发区建设
推进红塔集团30万标箱烟草、华润雪花100万千升啤酒、沈阳财富兴园·国际企业公园等一批至关重要的工业项目建设
【拓展资料】(一)以“双核”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高标准建设浑河商务城。一是推进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提升办展水平。奥园国际新城、恒大名都、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等重点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实施“休闲轴”和展览中心周边土地拆迁整理,积极引进大型会展、国际商务、五星级酒店和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东北知名的国际会展商务中心。二是推进国药物流、中邮物流等项目投入运营,沈阳五洲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主体竣工,中储运东北区域物流中心等一批签约项目开工,加快建设东北知名的物流商贸中心。
高起点打造临空国际城。以佟沟和陈相的北部地区为主要空间,大力发展总部基地、文化创意、高档商贸等新兴产业,打造与浑河商务城同等重要的核心发展区。重点实施村屯改造,促进浙江绿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南院区等优势项目加快建设。推进沈阳“十二运”马术运动中心项目早日开工,大力发展马术运动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沈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竣工使用,建设一批精品农家乐,加快建设东北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
(二)以“三大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物流配套加工业
2011年,发展物流配套加工业要以大项目为引领,着力推进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沙河新兴产业园、雪松经济开发区等三大园区建设,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增长18.2%。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集中精力推进红塔集团30万标箱烟草、华润雪花100万千升啤酒、沈阳财富兴园·国际企业公园等一批至关重要的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建成投产,为全区财政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重点推进中铝沈加厂搬迁改造、中意集团橱柜电器项目建设,力争年内主体竣工。促进电力电器产业集群总产值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产值500亿元、税收50亿元以上的东北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沙河新兴产业园,重点做好4平方公里物流及配套加工园和4平方公里现代工业园的控详规划。围绕机场路物流集聚区发展,积极引进临空型现代物流以及以物流配套加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产业,重点推进中盐集团、宜佳购物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绿色新兴产业示范园。
雪松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好园区调整申报工作,扩大发展空间。推进沈阳电缆南厂区战略重组,努力打造产值10亿元的东北电缆产业园。推进科金特材等项目竣工投产,海帝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三)以“做精一产”为导向,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经营为目标,中西部以发展葡萄、蔬菜、花卉为主,东部以发展林果旅游产业为方向,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温室大棚2500栋、高附加值特色种植面积1万亩,形成富民小区50个、养殖小区20个。申请绿色认证5个,新创知名农产品品牌3个。做好国家粮油创高产示范基地和水稻精确栽培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区粮食单产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中粮集团30万吨大米深加工、辽宁宏洲食品、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十里河花卉贸易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发展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30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新建红菱、姚千两个农业综合市场。
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结合“十二运”农副产品供给需要,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农产品投入、产出各环节的质量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田水利灌排渠系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推进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工程、农机能源和新农村项目建设。
加强永乐农业经济区建设。扩大农业经济区区域范围,以葡萄为特色的主导产业要上规模、上水平,争取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加大绿化、路网、排水等基础设施投入,核心区建设要上新台阶,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突破。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工作,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22个、协会12个。逐步规范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农业信息“一点通”试点工程,扩大浑河农业信息网的覆盖范围,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到位。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发挥土地仲裁庭作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大设施农业保险投入,扩大保险范围。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开展清债化债工作,增强村级财力。推进水利系统水行政改革、粮食系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永乐农业经济区体制改革。
(四)充分发挥临空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员招商和“飞地”招商。一是要把招商引资指标落实到位,招商中心、17个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都要主动地承担招商引资任务。二是要把“双核”等重点地区作为项目落地的公共载体,使“飞地”招商项目有明确的落地空间。三是要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把招商中心、17个街道办事处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
坚定不移地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坚决予以兑现,重奖招商引资“第一人”,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
坚定不移地引进重大项目。坚持招商选资和效益第一的原则,紧盯世界500强、中央直属、行业龙头等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综合实力强、牵动作用大、税收贡献高的重大项目。重点引进金科、中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博巍超级计算机、正泰智能电器等新兴工业项目,确保全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
坚定不移地解决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一是要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大力实施10个自然村屯的整体改造和荒废地的开发整治,进一步增强自我造地能力,同时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二是要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积极推进城投公司、雪松投资公司向经济实体公司转变,努力突破融资瓶颈。三是要解决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问题。实施临空国际城以及“十二运”沈阳马术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配套工程;做好全域电力规划,改造5条66千伏高压线,力争增容10万千伏安;扩建增容西部水源,实施苏东水源地大伙房引水工程,力争日供水能力新增11万吨以上。
(五)以迎接“十二运”为契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区
大力实施“绿化家园”三年造林规划。从2011年开始,我区将实施三年的绿化造林工程,实现绿化全覆盖,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十二运”。2011年,城区植树8万株以上,农村完成造林2.3万亩以上。其中,投资4800万元,实施机场路两侧各宽43米、总面积44.7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工程。投资2300万元,实施迎春湖水系和沙柳路两侧绿化工程,对人民广场等5块绿地提升改造,对学校、小区、企事业单位实施增绿补绿。
完善城乡交通路网。机场路西延线、沈本产业大道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加快东部旅游产业大道、金钱松路、丁香街南延、桂花街南延、迎春街南延、三环四环等重点道路的拆动迁和工程建设工作,促进沈苏西线改造列入市建设计划,推进“一轴”地区道路与浑南新区对接,积极争取沈丹高速公路增设佟沟出口,完成城区新客运站建设。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巩固“四大战役”成果,完成城区28条道路维修改造。投资5000万元,实施150万平方米老旧弃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工程。做强数字化城管,开创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和整治力度,促进交通管理再上新台阶。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和金山热电“上大压小”供热工程稳定运行,建成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强农村12个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管理,确保良好运行。强化28个重点污染源监管,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00吨以上、二氧化硫600吨以上,确保生态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六)高度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实施好民生工程。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整合医疗救助政策,开始实施城乡大病救助,努力解决群众因病返贫和无力救治的问题;由财政列支,综合实施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加快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步伐,破解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改扩建雪松体育场为全民健身中心,从明年开始,力争每年建设或改造一个休闲娱乐广场,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加大社区投入,进一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增加社区工作经费,提高社区干部的生活待遇;着力解决中断缴费人员的参保接续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各类经济组织及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提升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教育强区工作。启动金宝小学、碧桂园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新教师学校建设,创建1所标准化高中,为5所学校新建塑胶操场。落实医改工作。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为参合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负担。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推进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继续实施国家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以迎接“十二运”为主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抓好“十二运”备用场馆建设,新建1个体育馆。争创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和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

⑸ 天津市河西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
面对异常复杂和极其困难的发展环境,河西区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紧紧抓住服务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预计完成区域口径生产总值450亿元,增长13.5%,区属口径生产总值133.3亿元,增长17.8%,三级财政收入52.7亿元,增长1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5.7亿元,增长12%,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市内六区前列。
服务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预计达到7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立金融、中介及相关服务业等6个产业推进办公室,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现代服务业制高点。河北银行、金盛保险等21家金融、新金融机构落户我区,金融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天津湾嘉茂文化休闲酒吧广场建成,被列入全市25个商贸旅游精品项目,商贸旅游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发挥楼宇的载体作用,全区75座商务楼宇实现税收13.3亿元,环渤海发展中心等6座楼宇实现年纳税超亿元,全年新入驻企业390家。传统服务业增势明显,结合人民公园城市会客厅建设,打造大沽南路、琼州道、广东路组成的H型商业街区。环渤海建材采购中心等一批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开业。
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77.7亿元,增长25.3%,吸引外资实际利用额3.52亿美元,增长348.48%。成功举办2009商务商贸节。成立驻北京、上海招商局,引进5家国内500强企业,专业化、产业化招商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大厦、世贸大厦等19个重点项目竣工开业或开工建设。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1345家,个体工商户2584户。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成立天津嘉和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政府牵线13家银行为近500家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商户)贷款约2.2亿元。做好陈塘科技商务区融资贷款、土地收购整理、挂牌出让、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招商等工作,已收购土地966.11亩,出让土地30亩,建成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世纪天感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成立影像材料联合实验室,在影像材料行业的地位得到提升,河西区通过了国家级科技进步考核。
经济运行监控效能显著提升。制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意见和暂行办法,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桂发祥麻花集团等10家企业纳入区国资委直接监管。完成制冷器厂等5家企业退市、销户,纸箱二厂退市工作也在履行相关程序,妥善安置退市企业职工4157人,全市部署的困难企业退市工作在我区基本完成。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益。做好街域经济统计,分析预测能力明显提高,圆满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正式登记,河西区被评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不断提升建管水平,城市环境呈现新面貌
强化抓城市建设管理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河西区通过两个“大干150天”,搞规划、攻难点、抓亮点、出精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环境面貌持续改观。
城区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围绕市政府对河西区的功能定位,聘请专家组成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奋战150天,完成了河西区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了“四区四带”八大功能区的整体发展框架,编制了小白楼商务中心区等10多个专项规划,在城市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形象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规划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推进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泗水道国际学校等项目竣工。高标准做好地铁3号线、国泰桥建设、彩印道改造等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全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7.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了利民道、爱国北里等59条支线及里巷道路。疏通清挖了珠江里、光华里等200多个小区排水设施。完成了15片小区路灯补建。新增道路机扫水洗作业车辆20台,改造垃圾转运站6座,新建垃圾压缩站1座、公厕4座。
城区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干150天,高质量完成人民公园、天塔湖两个重点地区,广东路、绍兴道等29条道路,600多栋楼宇、102栋楼房平改坡、5片旧楼区、6个城乡结合部脏乱点位的治理,形成了整洁优美、色调和谐、特色鲜明的街景组团,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通畅美观的道路网络,花草结合、公园绿地相间的绿化景观,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和谐宜居。
城区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巩固创卫成果,建立监督考评体系,量化深化考核内容,增强了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治理城区管理难点问题,一些城区管理顽疾基本消除,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积极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率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在全市城管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生态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在市热电企业供热干管铺设到位的前提下,实现了35台、供热面积102万平方米的燃煤小锅炉并网。完成22台1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的高效脱硫改造。新建改造绿地55.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及以上良好天数达标率达80.5%。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和节能目标。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2008年,河西区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集中力量实施以教育、卫生、就业、救助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加强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范围广、受益人群多。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加大劳动维权力度,为1227名劳动者追讨欠薪274万元。坚持节日慰问与日常救助相结合,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募集善款1000万元,开展助困、助孤等“六助”活动,受助家庭4万多户。社会救助中心荣获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称号。
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区内品牌学校资源,探索“名校带新校”的办学模式,新建师大二附小渌水道分校,首批21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通过市评估验收,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我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新建4所幼儿园分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教学节、学子节等主题活动特色鲜明,区青少年宫建成投入使用,河西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称号。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巩固“512”市民教育工程成果,首批建成15个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市民多层次教育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个,方便了群众就医。率先建立社区基本用药制度,实行网上采购、零差率销售,直接让利于民6000余万元,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科学整合资源,成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联合体,形成了市、区、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首诊在社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美中互利集团签订成立天津和睦家(国际)医院意向书,实现医疗卫生发展多元化。公共卫生均衡发展,疫情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等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低生育水平,河西区连续三个周期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区”。
文化大区建设全力推进。依托区内文化资源优势,策划组织了“今晚听听室内乐”、“天津之春”、“相约环渤海”等高品位艺术演出。开工建设西岸金逸国际影城,推出高端VIP观影厅和电影艺术沙龙。坐落在人民公园内的中华花戏楼、上海三联书店天津西岸书屋开业,西岸艺术品牌基本形成。成功举办文化旅游博览节、社区文化擂台赛。“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演出、银河书市以及邻居节、居民节、安居节等办出了新特色、新水平。
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设立大学生社区公益岗,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增加居委会办公经费,提升改造居委会办公条件,改扩建社区综合性服务设施15处、5511平方米,100平方米以上居委会达74%。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志愿服务,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建1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2个养老院,2个老年配餐服务中心。建成小围堤道等4个菜市场,13个早点加工配送中心,服务网点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群众生活更加方便。我区一次性拆迁面积最大、受益居民最多的民心工程——小海地小二楼拆迁工程全面启动,已动迁居民6115户,完成拆迁任务总量的70.25%。实现4片2.5万平方米老住宅供热补建,新增供热面积86.29万平方米,热化覆盖率达99.12%。河西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平安创建开创新局面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开创了基层基础巩固、维稳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的崭新局面。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与区人大、区政协的沟通、联系等工作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加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力度,受理办复代表建议84件、政协提案117件,解决率分别达88.1%和87.18%,解决率进一步提高。严格依法行政,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拓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河西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区军休所被评为全国“军休工作先进单位”。
平安河西建设扎实推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大巡控”机制,开展打击“两抢两盗”、盗窃非机动车等专项行动,破获了一批大要案件,非机动车盗窃案件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狠抓交通安全工作,治理车辆超限超载,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对学校、医院、高层建筑等公共场所电梯运行安全、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区事故总量呈递减趋势,完成市下达考核指标。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深化效能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对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等10项重点工作进行效能监察,政风行风明显改善。加强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窗口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审批时限缩短至3天以内。在区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综合考评中,河西区总分排名位居市内六区前列。在市区县投资环境评价调查中,河西区综合指标得分位居全市18个区县之首。
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加快推进数字河西工程,建设应急联动指挥、数字城管、政府服务热线、智能交通、政务一体化等系统。开通商务河西天津CBD网站。完成全区90%路面影像数据的采集和真图影像系统平台的搭建,城市公共管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定位、城管通投入使用。
引才成效更加突出。制定并落实引才政策,引进清华大学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主动为大项目好项目搞好人才服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4225名。

⑹ 浙江诸暨的发展怎么样

诸暨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珍珠之乡”、“中国袜业之乡”、“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中国名品衬衫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艺术之乡”和“浙江省建筑之都”、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省级生态县市首个通过考核验收,“数字城管”试点工作率先通过国家建设部验收。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0.21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43.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75亿元,分别增长30.3%和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55亿元,增长12.4%。“255”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工业性投入122.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新增年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5家,海亮、展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成功创建轴承轴瓦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缝制设备省级区域科创中心,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取得授权专利1157件。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9件,累计达45件;中国名牌产品8只,累计达27只;盾安阀门和步森服饰入选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大唐袜业”成为省首批区域名牌,“山下湖珍珠”成为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国家级品牌数量继续位居全省县市第一。第三产业强势推进,实施2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26只,华东汽配水暖城竣工,铭仕广场、大润发卖场开业,农村消费流通网不断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西施故里二期和东白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69.78万人次,增长39.2%。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引进绍兴市商业银行、浦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98.43亿元。节能减排成效初显,全面淘汰水泥机立窑,关停小熔铸2015只,拆除小砖瓦窑79座、大轮窑35座、石灰窑130座,关闭轧洗砂场42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7.3%,完成年度污染物减排任务。积极抓好土地整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10亿元以上区域规模市场达到12个,3家企业进入全省十强,五洩禅寺拆建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建筑业综合实力升至全省第4位。
农村面貌有了新改观。2007年,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新增外拓基地33.7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农业龙头企业16家,14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和“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称号,“中国香榧节”落户诸暨,成为“中国香榧之都”。新农村建设十大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投入财政资金2.13亿元,完成223个新村规划、113个村的重点河塘整治,102个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培训农民3.6万人、转移农民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30元,人口覆盖率达到92.6%,43万农民参加免费健康体检;新建城乡公交候车亭430只、农村联网公路204.5公里,改善12.63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建成9个镇、142个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创建省、绍兴市全面小康示范村13个,市级新村31个,成功创建省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双百结对”活动深入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实现全覆盖,新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基本完成,滩坑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出台政策和配套方案,店口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陈璜等地区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5个镇成为绍兴市重点培育中心镇。
城市品位有了新提高。2007年,依法依规完成旧城改造一期拆迁工作,共拆除房屋45万平方米,实现了高效、安全、平稳有序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面启动,修建性详规进一步完善,商业营销策划和融资工作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城西工业新城新上工业项目28只,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3只,企业总部建设正式启动,专业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城东区块建设稳步推进,功能不断完善。办证中心、浣东初中、陶朱小学、诸北供水工程、诸永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省级生态县市首个通过考核验收,“数字城管”试点工作率先通过国家建设部验收。
发展活力有了新增强。2007年,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富润集团下属商业企业改制工作,扎实推进菲达集团非主业资产改制;制订出台企业上市五年规划和激励政策,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上市,盾安环境完成定向增发,上市公司累计达到6家。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重大投资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开放型经济再上台阶,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全年合同外资突破4亿美元,实到外资达到2.45亿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4.66亿美元,外资外贸外经均进入全省十强;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6亿元,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2007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广泛开展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成功举办第二届西施文化节,组织赴香港文化交流活动,诸暨文化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绍兴市文化示范镇乡2个,荣获“浙江省书画艺术之乡”称号,“中国艺术之乡”通过考核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科技综合实力升至全省第5位;深入开展“引万名英才、筑人才高地”活动,招才引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出台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意见,新增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6个,高考上线人数、上本科线人数和上重点线人数均居全省县市第一;农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建立惠民医院,新增省级卫生镇1个、绍兴市卫生强镇2个,公共卫生工作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3个镇成为省体育强镇。成功承办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枫桥经验落实年”活动,深入推进“平安诸暨”、“法治诸暨”建设,加大科技强警和综合治理力度,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信访工作考核获省优秀;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功创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县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下降”。积极实施八大惠民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2090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率先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到41个月;建立法律援助基金,新增企业冠名慈善基金6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100%;落实廉租住房制度,解决205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89元,分别增长13.5%和13.7%

阅读全文

与数字城管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泰证券私募基金 浏览:392
冲顶股票 浏览:85
万达融资结构分析 浏览:347
洗衣o2o融资a轮 浏览:137
宁波银行2018美元汇率查询 浏览:746
金融公司文员做什么的 浏览:179
丹村股票 浏览:215
金融机构代理国库管理办法 浏览:463
农村产权交易所报告 浏览:721
股票的特证 浏览:600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美美元指数 浏览:465
买贵金属保证金要多少 浏览:886
生化类的股票 浏览:72
上海市金融服务揽投部是关于什么 浏览:805
各平台银行理财 浏览:73
京东金融理财金年化收益 浏览:988
94年泸州老窖价格 浏览:890
上海昱起金融国际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41
东莞证券怎样查股票 浏览:644
白银期货上市对企业有负面影响吗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