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酒店除了通过为客人提供住宿,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取得经济收入
摘要 国家财政资金
B. 酒店的现状前景
按国家统计局口径,至2007年底,中国本土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了14326家,其中包括:白金五星4家,五星361家,四星1631家,三星5534家,二星6158家。星级饭店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全国共有饭店及旅游住宿单位超过3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
2007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数量是1978年全国饭店总数的100倍;2006年全国星级饭店实现利润33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了两倍多;全国已经拥有绿色旅游饭店2000多家;有41家国际饭店管理集团、67个饭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管理了516家饭店,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
2007年的假期调整政策让酒店业绷紧了每一根敏感神经。带薪休假的出台更是激活了旅游酒店板块。带薪休假的出台,无疑是给予酒店和旅游业的一块特大蛋糕。这让酒店旅游行业进入“价量齐升”的黄金投资期。同时国内消费升级推动国内游的游客人次与人均花费同步增长,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更为快捷舒适的运输服务,使交通对旅游的瓶颈约束效应越来越小,这使观光游得以继续发展,而休闲度假游也将逐步兴起。旅游市场针对此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很多度假型酒店更是看准了商机,针对这个市场的变换进行着相关的调节。而对于深处大都市的商务型酒店而言这一消息同样令其拍手叫好,由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商务型酒店免去了多年来由于假期造成的“空房”甚至是“降价”的尴尬,“五一”的正常工作,让商务型酒店拥有了正常的“商务”价值。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从金融界一路波及到实业界,酒店业作为与金融实体关系最为密集的产业,影响在所难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已蔓延至亚太地区,酒店经营者在08年下半年已开始感到经营压力。持续了数月的金融危机,通胀、油价上升导致的交通成本上涨,让不论是消费旅游还是商旅出行的人们都压紧开支。消费旅游和商旅客人的减少使得在这条产业链条上的酒店业切实感受到了冬天般的寒冷。但是,中国商务部将在三方面大力发展酒店餐饮行业,首先,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其次,重点关注和解决酒店行业的放心消费问题,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第三,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纵深发展。商务部高度重视中国的酒店与餐饮业,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方面,将大力发展酒店与餐饮业。
酒店业应顺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各大酒店尤其是高档酒店,应调整客源结构,瞄准内需市场,以度过危机。应缩减开支、降低成本,练好内功。酒店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刚性,总有一部分人得住酒店,所以应抓牢商务市场,开发散客旅游市场。从长远来看,酒店业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光明的。 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 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业共增加35.4万间客房,平均年增长率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长率为4.0%。由于供大于求,导致酒店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从1996年到1998年全国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1998.
1999.2000年三年亏损额分别为45.56亿、53.64亿和26.43亿元。这种态势。遏制了新的投资,迫使酒店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降低,同时提出控制酒店总量、提高酒店质量等战略性问题。
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
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资将有可能从东部、南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西部的酒店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酒店业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域。从总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各个城市旅游酒店的总量和档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内就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瓶颈主要是西部地区。
3.高档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将继续与国际接轨,努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新的趋势。 就竞争领域来看,在高档酒店领域,外资酒店将继续保持优势,内资酒店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而在中低档领域,外资酒店还未采取行动。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建设的重点。经济型酒店是外国酒店集团的关注点。据旅游局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就这个趋势,外国酒店集团看准了中国的经济性酒店是个有潜力的增长点。随着有薪假期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客人已经成为酒店不可忽视的客源。未来需求趋势是装修朴素、干净卫生、设施便利、价位适中的经济型酒店将成为国内游客所看重的酒店业类型。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中国拥有24万多个大中小酒店、宾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其中1万左右是星级酒店,占4%。有23万多家、96%以上的住宿设施未进入星级评定范围。这里,多数是中、小酒店。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
4.国有酒店脱离原投资部门,转制问题增多,防范风险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入世后,国际酒店更容易地进入中国酒店市场,中国酒店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体制原因和改革动力不足,国有酒店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越来越被动。国有酒店面临着竞争、改组、兼并、破产的压力。国有酒店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改革,在改革中就有可能被改组、出售或破产。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军、警及商业银行与自己投资持有的酒店脱钩,不再经营酒店投资业务。由于所有者的转换和由此引起的体制、位置的变化。会引起酒店人心浮动,经营失衡、管理失调,以至于业绩失败。酒店的兼并、破产,会导致大量职工下岗等社会震荡。对此,防范国有酒店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风险将越来越重要。
5.酒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中国酒店行业刚开始形成时,因酒店比较少,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竞争重心是数量。所以,中国酒店业初期的发展水平与酒店设施的数量规模有关。在酒店的数量规模增大、设施档次提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业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密切相关了。因为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心理素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组合效应,以及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等,都影响酒店业的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关键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员素质问题。
6.酒店的集团化进程在逐渐加强,国际集团更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中国酒店业开始注意集团化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110余家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酒店700余家,星级酒店集团化程度达7.2%。在中国酒店业集团20强中,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酒店集团入选8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入选的8家酒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已达到国际饭店集团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集团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中国酒店业集团化的状态和国际酒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2000年的资料,名列中国第一位,名列全球第57位的上海锦江酒店集团仅拥有酒店50家,仅为圣达特集团的0.77%。客房13598间,仅为圣达特集团的2.5%。排行第十位的美国凯悦集团(Hyatt Hotels/HyattIntemational,USA)拥有酒店201家,拥有客房86711间。总的来说,中国的酒店集团未形成大的联合舰队:未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的集约经营;酒店集团成本高,机构臃肿,层次多,效率低;知名度不高,集团优势不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酒店集团在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外大型酒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因而,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将制约着中国酒店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 1.一大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尽管外界环境不错,仍然长期处于亏损之中。
2.另一小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销售良好,入住率很高,但酒店似乎发展到了一个坎儿上,员工热情、销售业绩、服务质量都无法再上一个台阶。
3.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在本行业纵向比,还算显得略高一等,但在国际上横着比,中国高档酒店在战略态势、管理精度、服务深化和全球运作方面和国际同等级酒店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的软环境只相当于国外三星甚至更低档次的酒店。
4.中国酒店业效率低下,运作及形式千篇一律,找不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轨迹,在国际竞争中附加值极其微薄。
5.中国本土酒店人才在素质与培养模式上与国际酒店人才存在较大差距,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现有高级酒店管理人才70%来自国外,或者有过国外酒店培训经历。中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酒店管理学院,也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酒店人力资源市场。 1.酒店在预订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滞后,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只能长时间集中在资本规模、关联业务、利润让渡等层面上。
2.酒店业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外资新增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境外酒店管理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将加快,进入这一领域的方式主要为所有权收购、带资管理、合同管理、特许经营等,竞争激烈程度将加深。国有大型酒店集团存在较大的寻求外资并购的机会。
3.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工资水平全球化进程,人才竞争势必成为酒店业的生存竞争的焦点之焦点。
4.无论是“三资”或国有酒店都应该走同层次横向联合的道路。
5.国有民营酒店总体上属于中小型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原因,发展一直不畅,在未来的发展中,受到的冲击也最大。但民营酒店在未来是个趋势。
6.酒店营销的竞争将会出现在酒店提供产品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多样化的产品是酒店在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7.在旅游资本市场方面,一些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将可以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走规模、多元化发展之路。
8.酒店应在广泛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整体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的市场营销。在集中营销的基础上,酒店应突出自己产品竞争对手的差异,以差异求得竞争的优势。
9.酒店文化越来越受到客人追捧,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塑造酒店优势品牌的一部分。
10.由于竞争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活跃,加快了酒店业员工流动速度。
11.环保意识风起云涌的今天,绿色客房已经从创新走向了成熟。
12.随着本世纪IT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更新,客房的创新也尽显高科技的踪迹。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
C. 大型酒店筹建,如何进行融资,有哪些方式及方法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有八大渠道三十余种方法即:1、债权融资 2、股权融资3、企业内部专融资属4、项目融资5、贸易融资6、专业化协作融资7、政策融资8、上市融资。
著名中小企业融资专家吴瑕最近应读者要求要开办“中小企业融资实务操作总裁研修班”讲解每类融资渠道的具体操作。
D. 政府融资方式有哪些
政府融资方式有哪些?
政府融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直接融资。这类融资主要以地方政府为融资主体而获得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具体表现为:(1)财政资本金投入而获得的股权收益;(2)由财政投入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而带动外资和民营资本的投入;(3)获得中央转贷的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内外政府债券;(4)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贷款;(5)获得中央转贷的由中央政府向外国政府的贷款;(6)外国政府援助赠款。
(二)间接融资。这类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等中介机构而获得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和资金。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采取此种方式进行大规模融资。具体表现为:(1)政府授权一些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有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财政实施担保并进行贴息;(2)政府授权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实施担保并承担债券利息。
(三)项目融资。这类融资主要利用政府各种特定资源,为达到政府特定目的,采用各种市场手段而获得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资金。具体表现为:(1)利用土地级差效应,获得土地出让金;(2)由企业进行建设经营政府授权的特别项目,到期转让给政府的BOT方式;(3)政府将业已建成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转让给企业,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企业再无偿转让给政府的TOT方式;(4)由企业建设经由政府授予的特别项目,财政给予补贴,到期转让给政府的BOST方式:(5)政府把具有商机的盈利项目和公益性非盈利性项目“捆绑”在一起,企业通过比较利益,进行自行开发和还款的项目;(6)由政府授权一些大型国有公司,对特别项目实施融资租赁。
(四)非项目融资。这类融资主要运用资产动作手段吸引社会各类资金的融资方式。具体表现为:(1)通过有关投资信托公司,采用集合信托方式向社会投资者筹资,获得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对一些公用事业企业进行包装上市,由这些企业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方式;(3)政府出让部分公用事业股权而获得的用于该项目或其他项目的建设和改造资金。
政府融资的几种方式有哪些.
政府融资渠道有哪些?政府公投公司是如何运作的?5分第一是债权融资,
第二是股权融资。
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度丝毫不亚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外的机构,只不过是我们的制度环境和相关的平台,让我们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走的不顺畅而已。比如在北美或者欧洲,银行体系、其它体系,相关的担保体系等等诚信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做组合贷款、贸易融资,在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其它国家很少看到的固定回报的投资,在字面意义上国外是有的,比如涉及到中国的外汇监管的问题,所以在中国所进行的民意投资的现象都很值得大家深思考虑。
第三是产业投资。在中国已经有了,只是大部分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最近通过跟政府进行的接触,我也发现这块投资目前整体的状况并不是非常良好,当然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专业人士不到位的问题。
4.贸易融资,做贸易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看了一组数字,在中国做贸易的企业,其实真正的利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融资行为,占整个融资行为的20%,这说明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我们要分析是因为银行的问题还是因为企业内部资质的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的思维习惯的问题,还是没有去叩响大门的问题。
5.私募基金,现在已经打开,明年3月1号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投资公司都在进行观察,进行转向的原因,我相信在这方面一定大有作为。
6.合伙人或员工入股
随着技术创新三个特点的转变,即由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由能人创新转向集体创新;由一次性创新转向持续性创新,对创办高技术企业来说,常常需与他人共同创业。许多企业在创业初期,相当一部分资金靠几个或十几个创业者集资。
职工入股是一个有效的筹资方式。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职工入股对于太小的公司意义不大,因为公司所能筹措到的资金数目与职员人数成正比,一般来说,待企业得到了一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实力大大加强之后,公司进一步迅速成长,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时,可以考虑员工入股这种筹资方式。
如果企业的经营性情况不好,一般不宜推行员工股份拥有计划。因为企业的员工非常了解企业,此时,推行员工拥有计划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或抵触情绪,从而使职员入股计划难以成功。
当然,如果公司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公司经营情况好时,或者即使经营情况不太理想,公司经理人员和职员在避免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问题上形成共识,希望同舟共济,渡过难关。那么采用员工入股是可行的筹资渠道。
7.租赁,也算一种融资
对于刚刚创办的企业来说范进行生产需要投入固定资产,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往往昂贵,创业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固定资产,租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在资本充裕条件下,出于优化财务结构方面考虑,也可能采用租赁方式
政府融资方式有哪些正确答案:A解析:BOT项目和PFI项目两种融资方式中,政府与私营部门签署的合同类型不尽相同.BoT项目的合同类型是特许经营合同.而PFI项目中签署的是服务合同,PFI项目的合同中一般会对设施的管理、维护提出特殊要求。
企业融资方式有哪些种类企业融资方式分类
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这种分类方式是按照资金是否来自于企业内部来进行划分。所谓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3种方式:资金、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一般来说外源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形成,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形式实现。
2、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这种分类是按照资金使用及归还年限进行划分。短期融资,一般是指融入资金的使用和归还在一年以内,主要用于满足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包括商业信用、银行短期贷款、票据贴现、应收帐款融资、经营租赁等。
长期融资,一般是指融入资金的使用和归还在一年以上,主要满足企业购建固定资产、开展长期投资等活动对资金的需求。长期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
3、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种分类主要按企业融入资金后是否需要归还来划分。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融入资金后,无须归还,可长期拥有,自主调配使用,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债权融资是指企业融入资金是按约定代价和用途取得的,必须按期偿还,如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所取得的资金。
4、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种分类主要是按照企业融资时是否借助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划分。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活动,直接与资金供给者协商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等来融资。另外,政府拨款、占用其它企业资金、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等都属于直接融资范畴。
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方式。包括银行借贷、非银行金融机构租赁、典当等。
地方政府如何融资第一章公共金融的范畴
1.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2.地方政府的投资管理
3.地方政府的融资管理
4.地方金融环境建设
第二章发达国家公共项目投融资概况
1.美国公共项目投融资概况
2.法国公共项目投融资概况
3.德国公共项目投融资概况
4.发达国家公共项目融资的借鉴
第三章银行贷款
1.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2.政策性银行贷款
3.国际银行贷款第四章银团贷款
融资的方式有哪几种?融资的第一种方式是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委托贷款,第二种方式是权利融资,包括私募和公募两种。私募(简写PE)倾向于在不久的将来能带来的收益、有潜力的公司,公募就是上市。
第一个要素是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给人足够的想象力。如Google
,因为要用互联网,就要用搜索,于是就有了Google。
第二个要素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个要素是要有良好的管理团队。
第四个要素是最好在国外有成功的样本作参考。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富裕的中产阶段和年轻的白领越来越多,他们有了更多的闲钱就用来旅游,而旅游不可能住很高档的五星酒店,于是经济型酒店应运而生,经济型酒店上市就可以募集到很多资金。
融资让人感到为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没有真正的造就信誉资金环境,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到融资的通道。
政府的融资一般是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指需要大规模资金的项目而采取的专门活动,跟一般融资的区别在于项目的发起人的信誉状况,还款能力并不重要。借款人以项目本身拥有的资金及项目本身的收益作为还款资金来源。项目融资的主要优点是把贷款的风险与还款人分离开来。
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是有限追索、或者无限追索的信责贷款。有限追索是指贷款人为了减少贷款风险除要求贷款项目的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来源外,当项目贷款不能完成或经营失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收益作为清偿债务时,贷款人有权向各个担保人追索,但担保人对项目所负责任仅以他们各自担保金额或按有关协议所承担的义裎?蓿??越杏邢拮匪鳌N尴拮匪骶褪橇?16疾恍枰??/SPAN
银行愿意提供项目贷款是因为项目贷款利率高,或有政府背景或项目的现金流化比较稳定。
政府的公共工程项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效益高而基本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如城市的亮化工程;第二类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如收费的高速公路;政府财政有钱时就自己做,政府没钱时就用项目的经济效应吸引外部投资者。公共工程项目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融资方式是“建设营运移交”(英文简写BOT)。民间资本通过和政府的合约关系投资公共设施,等项目完工后,政府以特许的形式授权民间投资者经营一段固定的时间,投资者获得回报后再将所有设施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接管。
第二种融资方式是“建设移交”(英文简写BT)。民间出资兴建,然后交给政府,政府通过财政编制预算慢慢偿还,如南京的太平洋建设。
BOT和BT都是政府融资的方式,其中政府更倾向于BOT
项目的操作流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编辑建议书,对相关条款提出建议,如特许的期限收费、收费标准;第二个阶段是亮点备忘录;第三阶段是签订协议;第四阶段是项目安排投资。
地方政府的融资方法政府可将土地转让给其下属的投资、开发和建设公司,这些公司再用土地抵押贷款融资。
政府也可以给政策,拉企业一起来设立基金,也是融资的过程。
政府最直接的就是招商引资,投资者投资就是政府获取资金的一个过程。
政府还可以将市政建设项目招标给企业做,企业投标的过程就是政府先行融资的过程,虽然这个是随后要反贴,但毕竟那是以后的事了。
政府还可以直接发起共建项目,给予预期收益,企业组团投资,政府也可获得资金。
等等等等。
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与BOT相比,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哪些?怎么跟互联网结合?地方政府融资方法有财政拔款、地方政府债券、国有企业改革、资源性,债务性、项目、ABS、民间等这些融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资产也可以方便被投资者了解,比如安顺市政府与金汇金融一起推出了安顺互联网金融平台。
E. 富力199亿购万达酒店借酒店运营突围后分拆上市
以第三者之态突然杀入万达融创的世纪大交易,令富力地产这家沉寂了许久的老牌地产商重新登上了头条。
7月19日,融创收购万达资产的历史性大戏落下帷幕,最终融创以438.44亿元拿走13个文旅项目,富力以近200亿揽下77家酒店资产,这比之前融创收购时的价格便宜了100多亿。
借此收购,富力的酒店规模将超过100家,一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酒店运营商之一,而这一鲜明的标签,也是富力在房地产转型时期突围的路径。
7月20日,富力董秘胡杰在招商证券电话会议上透露,上半年富力完成400亿元收入,公司将全部以自有资金支付。
不过,持有酒店类重资产可谓是当前房地产商的小众选择,尤其是在2014年以来酒店业运营全行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富力未来要想实现酒店盈利和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资本化分拆是必经之路。
对于富力来说,后续通过资本化运作来为酒店产业增加竞争力是必要的。具体地,富力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资本化运作。
第一是回归A股;第二是不断进行再融资,尤其是收购酒店以后,品牌统一经营管理需要各类资金支持;第三是进行资产证券化,将酒店打包分拆上市。后续在证券化的基础上,也可以做轻资产的模式。
早前富力地产的管理层就透露了要于2017年第三季度回归A股的计划,对此,中银国际分析认为,由于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受政府紧缩政策限制,预计富力上市计划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F. 中国酒店业发展趋势
回顾过去的20年,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历经了80年代初的茫然无措,到90年代开始的突然启动,再回归到现在的生机盎然。历经23年的风雨兼程,生命力愈加旺盛。中国的酒店业是最早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早在1982年就出现了第一家合资酒店“北京建国酒店”,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中国酒店业更是伴随着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与渗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的数量规模加速度扩张
自1980年开始,中国酒店业的产业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酒店的供给量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快速增长。以旅游涉外酒店为例,1980年有酒店203家,2002年光星级酒店就增加到8880家,增长近44倍。同期,客房间数增长30余倍。旅游酒店每五年的增长率在50%以上。
2、档次与规模结构已经形成
如果不分系统地将各类酒店放在一起,到2002年末(1)五星级酒店175座,共有6.49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7.23%;(2)四星级酒店635座,共有14.3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15.99%;(3)三星级酒店2846座,共有34.6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8.62%;(4)二星级酒店4414座,共有30.60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4.10%;(5)一星级酒店810座,共有3.64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4.06%。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3、空间分布出现三阶梯状态
中国酒店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三阶梯状态:第一阶梯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阶梯是中国的中部地带,第三阶梯是西部地带,整个态势是东多西少。拥有星级酒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926座;(2)浙江723座;(3)江苏575座:(4)北京572座;(5)云南560座;(6)湖北473座;(7)山东401座;(8)辽宁347座;(9)上海319座:(10)湖南319座。
二、整个行业的转变
1、由指令性的政府外事接待体系转向国民经济中有竞争力的产业
过去的旅游酒店多数是外事接待机构,招待所多数是公务住宿机构,谈不上酒店产业和发展规模。经过20余年的建设,将一个传统性的、指令性的、隶属于政府外事接待工作的服务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2000年旅游业收入4500亿人民币,酒店业的收入占旅游业的收入将近一半,产业特征愈加明显。
2、由封闭性行业转向与国际接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开放性行业
酒店业最早对外商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允许与外商合资。到目前为止,中国旅游酒店业利用外资额已达200多亿美元,三资酒店已有800余家。从1982年半岛集团管理北京建国酒店开始,一批国际酒店集团相继进入中国。引进星级评定标准,在行业管理和酒店管理方面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提升了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使酒店业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性行业转变为一个与国际接轨较早、较快、较为顺畅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开放性行业。
3、供求关系由卖方主导的市场转向卖方主导的市场
经济的活跃、旅游业的发展使更多的酒店企业参与进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加剧了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酒店的经营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上,通过星级酒店的示范作用,从需求适应供给转变为供给适应需求。酒店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于过速发展,相当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了供过于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酒店企业的经营者更加重视市场趋势和顾客的需求变化,这种理念和行为促进酒店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4、计划经济的成本中心事业性运作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利润中心企业性运作模式
1980年以前,中国的酒店多属事业型招待所,酒店服务单一,只提供食宿两项服务。经营效益缺指标、服务缺标准,成本无核算,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盈余自留、差额补贴的制度,并且没有上缴利税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外资进入,中国酒店管理机构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各酒店转换经营机制,使中国酒店在短暂决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工资分配、员工录用与奖励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开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型管理制度。酒店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竞争的意识及其行为使整个酒店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由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向现代的科学管理
在推行建国酒店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与国情相结合,初步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的酒店科学管理体系,使酒店企业从经验型行政管理开始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促进了中国酒店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朝现代化方向加速转变。
6、行业管理从简单无序,发展到基本科学、系统有序
通过实行酒店星级制度,实现中国酒店管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减少干预,将中国酒店业的发展转移到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来。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规则,推动酒店企业有序竞争,推动酒店业市场化。政府、行业、企业逐渐适应和学会了在市场经济中科学、有序地管理、经营酒店的方式、方法。酒店业的历史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进入WTO后,酒店业面临着新的全球性的挑战,近几年的发展将出现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
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业共增加35.4万间客房,平均年增长率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长率为4.0%。由于供大于求,导致酒店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从1996年到1998年全国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1998、
1999、2000年三年亏损额分别为45.56亿、53.64亿和26.43亿元。这种态势。遏制了新的投资,迫使酒店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降低,同时提出控制酒店总量、提高酒店质量等战略性问题。
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
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资将有可能从东部、南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西部的酒店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酒店业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域。从总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各个城市旅游酒店的总量和档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内就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瓶颈主要是西部地区。
3、档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将继续与国际接轨,努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新的趋势。
就竞争领域来看,在高档酒店领域,外资酒店将继续保持优势,内资酒店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而在中低档领域,外资酒店还未采取行动。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建设的重点。经济型酒店是外国酒店集团的关注点。据旅游局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就这个趋势,外国酒店集团看准了中国的经济性酒店是个有潜力的增长点。随着有薪假期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客人已经成为酒店不可忽视的客源。未来需求趋势是装修朴素、干净卫生、设施便利、价位适中的经济型酒店将成为国内游客所看重的酒店业类型。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中国拥有24万多个大中小酒店、宾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其中1万左右是星级酒店,占4%。有23万多家、96%以上的住宿设施未进入星级评定范围。这里,多数是中、小酒店。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
4、国有酒店脱离原投资部门,转制问题增多,防范风险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入世后,国际酒店更容易地进入中国酒店市场,中国酒店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体制原因和改革动力不足,国有酒店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越来越被动。国有酒店面临着竞争、改组、兼并、破产的压力。国有酒店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改革,在改革中就有可能被改组、出售或破产。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军、警及商业银行与自己投资持有的酒店脱钩,不再经营酒店投资业务。由于所有者的转换和由此引起的体制、位置的变化。会引起酒店人心浮动,经营失衡、管理失调,以至于业绩失败。酒店的兼并、破产,会导致大量职工下岗等社会震荡。对此,防范国有酒店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风险将越来越重要。
5、酒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中国酒店行业刚开始形成时,因酒店比较少,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竞争重心是数量。所以,中国酒店业初期的发展水平与酒店设施的数量规模有关。在酒店的数量规模增大、设施档次提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业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密切相关了。因为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心理素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组合效应,以及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等,都影响酒店业的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关键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员素质问题。
6、酒店的集团化进程在逐渐加强,国际集团更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中国酒店业开始注意集团化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110余家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酒店700余家,星级酒店集团化程度达7.2%。在中国酒店业集团20强中,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酒店集团入选8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入选的8家酒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已达到国际饭店集团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集团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中国酒店业集团化的状态和国际酒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2000年的资料,名列中国第一位,名列全球第57位的上海锦江酒店集团仅拥有酒店50家,仅为圣达特集团的0.77%。客房13598间,仅为圣达特集团的2.5%。排行第十位的美国凯悦集团(HyattHotels/HyattIntemational,USA)拥有酒店201家,拥有客房86711间。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酒店集团未形成大的联合监队:未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的集约经营;酒店集团成本高,机构臃肿,层次多,效率低;知名度不高,集团优势不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酒店集团在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外大型酒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因而,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将制约着中国酒店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四、中国酒店业不可忽视的软伤
1、一大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尽管外界环境不错,仍然长期处于亏损之中。
2、另一小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销售良好,入住率很高,但酒店似乎发展到了一个坎儿上,员工热情、销售业绩、服务质量都无法再上一个台阶。
3、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在本行业纵向比,还算显得略高一等,但在国际上横着比,中国高档酒店在战略态势、管理精度、服务深化和全球运作方面和国际同等级酒店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的软环境只相当于国外三星甚至更低档次的酒店。
4、中国酒店业效率低下,运作及形式千篇一律,找不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轨迹,在国际竞争中附加值极其微薄。
5、中国本土酒店人才在素质与培养模式上与国际酒店人才存在较大差距,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现有高级酒店管理人才70%来自国外,或者有过国外酒店培训经历。中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酒店管理学院,也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酒店人力资源市场。
五、在未来的酒店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下现象与趋势
1、酒店在预订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滞后,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只能长时间集中在资本规模、关联业务、利润让渡等层面上。
2、酒店业目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外资新增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境外酒店管理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将加快,进入这一领域的方式主要为所有权收购、带资管理、合同管理、特许经营等,竞争激烈程度将加深。国有大型酒店集团存在较大的寻求外资并购的机会。
3、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工资水平全球化进程,人才竞争势必成为酒店业的生存竞争的焦点之焦点。
4、无论是“三资”或国有酒店都应该走同层次横向联合的道路。
5、国有民营酒店总体上属于中小型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原因,发展一直不畅,在未来的发展中,受到的冲击也最大。但民营酒店在未来是个趋势。
6、酒店营销的竞争将会出现在酒店提供产品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多样化的产品是酒店在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7、在旅游资本市场方面,一些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将可以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走规模、多元化发展之路。
8、酒店应在广泛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整体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的市场营销。在集中营销的基础上,酒店应突出自己产品竞争对手的差异,以差异求得竞争的优势。
9、酒店文化越来越受到客人追捧,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塑造酒店优势品牌的一部分。
10、由于竞争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活跃,加快了酒店业员工流动速度。
11、环保意识风起云涌的今天,绿色客房已经从创新走向了成熟。
12、随着本世纪IT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更新,客房的创新也尽显高科技的踪迹。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
G.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中国酒店业应该做那些方面改进
摘要 首先,应从酒店集团化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H. 酒店如何快速申请融资
告诉你一个快速获得融资的方法,酒店融资,找大呈金服可以很快申请到融资款项,现在东呈携手大呈金服,大呈金服可以给东呈旗下的品牌酒店提供融资服务。建议你的酒店可以先加 盟东呈集团。加 盟东呈旗下的品牌酒店以后,第三方金融合作平 台大呈金服能够为东呈旗下酒店品牌投资者/加 盟门店提供金融支持,贷款额度最高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最长12个月不还本,验证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
I. 中国其他类型酒店等级发展趋势
回顾过去的20年,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历经了80年代初的茫然无措,到90年代开始的突然启动,再回归到现在的生机盎然。历经23年的风雨兼程,生命力愈加旺盛。中国的酒店业是最早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早在1982年就出现了第一家合资酒店“北京建国酒店”,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中国酒店业更是伴随着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与渗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的数量规模加速度扩张
自1980年开始,中国酒店业的产业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酒店的供给量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快速增长。以旅游涉外酒店为例,1980年有酒店203家,2002年光星级酒店就增加到8880家,增长近44倍。同期,客房间数增长30余倍。旅游酒店每五年的增长率在50%以上。
2、档次与规模结构已经形成
如果不分系统地将各类酒店放在一起,到2002年末(1)五星级酒店175座,共有6.49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7.23%;(2)四星级酒店635座,共有14.3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15.99%;(3)三星级酒店2846座,共有34.6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8.62%;(4)二星级酒店4414座,共有30.60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4.10%;(5)一星级酒店810座,共有3.64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4.06%。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3、空间分布出现三阶梯状态
中国酒店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三阶梯状态:第一阶梯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阶梯是中国的中部地带,第三阶梯是西部地带,整个态势是东多西少。拥有星级酒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926座;(2)浙江723座;(3)江苏575座:(4)北京572座;(5)云南560座;(6)湖北473座;(7)山东401座;(8)辽宁347座;(9)上海319座:(10)湖南319座。
二、整个行业的转变
1、由指令性的政府外事接待体系转向国民经济中有竞争力的产业
过去的旅游酒店多数是外事接待机构,招待所多数是公务住宿机构,谈不上酒店产业和发展规模。经过20余年的建设,将一个传统性的、指令性的、隶属于政府外事接待工作的服务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2000年旅游业收入4500亿人民币,酒店业的收入占旅游业的收入将近一半,产业特征愈加明显。
2、由封闭性行业转向与国际接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开放性行业
酒店业最早对外商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允许与外商合资。到目前为止,中国旅游酒店业利用外资额已达200多亿美元,三资酒店已有800余家。从1982年半岛集团管理北京建国酒店开始,一批国际酒店集团相继进入中国。引进星级评定标准,在行业管理和酒店管理方面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提升了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使酒店业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性行业转变为一个与国际接轨较早、较快、较为顺畅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开放性行业。
3、供求关系由卖方主导的市场转向卖方主导的市场
经济的活跃、旅游业的发展使更多的酒店企业参与进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加剧了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酒店的经营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上,通过星级酒店的示范作用,从需求适应供给转变为供给适应需求。酒店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于过速发展,相当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了供过于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酒店企业的经营者更加重视市场趋势和顾客的需求变化,这种理念和行为促进酒店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4、计划经济的成本中心事业性运作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利润中心企业性运作模式
1980年以前,中国的酒店多属事业型招待所,酒店服务单一,只提供食宿两项服务。经营效益缺指标、服务缺标准,成本无核算,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盈余自留、差额补贴的制度,并且没有上缴利税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外资进入,中国酒店管理机构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各酒店转换经营机制,使中国酒店在短暂决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工资分配、员工录用与奖励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开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型管理制度。酒店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竞争的意识及其行为使整个酒店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由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向现代的科学管理
在推行建国酒店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与国情相结合,初步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的酒店科学管理体系,使酒店企业从经验型行政管理开始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促进了中国酒店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朝现代化方向加速转变。
6、行业管理从简单无序,发展到基本科学、系统有序
通过实行酒店星级制度,实现中国酒店管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减少干预,将中国酒店业的发展转移到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来。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规则,推动酒店企业有序竞争,推动酒店业市场化。政府、行业、企业逐渐适应和学会了在市场经济中科学、有序地管理、经营酒店的方式、方法。酒店业的历史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进入WTO后,酒店业面临着新的全球性的挑战,近几年的发展将出现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
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业共增加35.4万间客房,平均年增长率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长率为4.0%。由于供大于求,导致酒店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从1996年到1998年全国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1998、
1999、2000年三年亏损额分别为45.56亿、53.64亿和26.43亿元。这种态势。遏制了新的投资,迫使酒店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降低,同时提出控制酒店总量、提高酒店质量等战略性问题。
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
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资将有可能从东部、南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西部的酒店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酒店业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域。从总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各个城市旅游酒店的总量和档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内就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瓶颈主要是西部地区。
3、档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将继续与国际接轨,努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新的趋势。
就竞争领域来看,在高档酒店领域,外资酒店将继续保持优势,内资酒店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而在中低档领域,外资酒店还未采取行动。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建设的重点。经济型酒店是外国酒店集团的关注点。据旅游局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就这个趋势,外国酒店集团看准了中国的经济性酒店是个有潜力的增长点。随着有薪假期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客人已经成为酒店不可忽视的客源。未来需求趋势是装修朴素、干净卫生、设施便利、价位适中的经济型酒店将成为国内游客所看重的酒店业类型。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中国拥有24万多个大中小酒店、宾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其中1万左右是星级酒店,占4%。有23万多家、96%以上的住宿设施未进入星级评定范围。这里,多数是中、小酒店。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
4、国有酒店脱离原投资部门,转制问题增多,防范风险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入世后,国际酒店更容易地进入中国酒店市场,中国酒店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体制原因和改革动力不足,国有酒店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越来越被动。国有酒店面临着竞争、改组、兼并、破产的压力。国有酒店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改革,在改革中就有可能被改组、出售或破产。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军、警及商业银行与自己投资持有的酒店脱钩,不再经营酒店投资业务。由于所有者的转换和由此引起的体制、位置的变化。会引起酒店人心浮动,经营失衡、管理失调,以至于业绩失败。酒店的兼并、破产,会导致大量职工下岗等社会震荡。对此,防范国有酒店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风险将越来越重要。
5、酒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中国酒店行业刚开始形成时,因酒店比较少,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竞争重心是数量。所以,中国酒店业初期的发展水平与酒店设施的数量规模有关。在酒店的数量规模增大、设施档次提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业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密切相关了。因为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心理素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组合效应,以及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等,都影响酒店业的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关键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员素质问题。
6、酒店的集团化进程在逐渐加强,国际集团更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中国酒店业开始注意集团化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110余家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酒店700余家,星级酒店集团化程度达7.2%。在中国酒店业集团20强中,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酒店集团入选8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入选的8家酒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已达到国际饭店集团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集团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中国酒店业集团化的状态和国际酒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2000年的资料,名列中国第一位,名列全球第57位的上海锦江酒店集团仅拥有酒店50家,仅为圣达特集团的0.77%。客房13598间,仅为圣达特集团的2.5%。排行第十位的美国凯悦集团(HyattHotels/HyattIntemational,USA)拥有酒店201家,拥有客房86711间。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酒店集团未形成大的联合监队:未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的集约经营;酒店集团成本高,机构臃肿,层次多,效率低;知名度不高,集团优势不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酒店集团在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外大型酒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因而,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将制约着中国酒店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四、中国酒店业不可忽视的软伤
1、一大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尽管外界环境不错,仍然长期处于亏损之中。
2、另一小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销售良好,入住率很高,但酒店似乎发展到了一个坎儿上,员工热情、销售业绩、服务质量都无法再上一个台阶。
3、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在本行业纵向比,还算显得略高一等,但在国际上横着比,中国高档酒店在战略态势、管理精度、服务深化和全球运作方面和国际同等级酒店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的软环境只相当于国外三星甚至更低档次的酒店。
4、中国酒店业效率低下,运作及形式千篇一律,找不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轨迹,在国际竞争中附加值极其微薄。
5、中国本土酒店人才在素质与培养模式上与国际酒店人才存在较大差距,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现有高级酒店管理人才70%来自国外,或者有过国外酒店培训经历。中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酒店管理学院,也没有一个规范完整的酒店人力资源市场。
五、在未来的酒店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下现象与趋势
1、酒店在预订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滞后,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只能长时间集中在资本规模、关联业务、利润让渡等层面上。
2、酒店业目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外资新增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境外酒店管理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将加快,进入这一领域的方式主要为所有权收购、带资管理、合同管理、特许经营等,竞争激烈程度将加深。国有大型酒店集团存在较大的寻求外资并购的机会。
3、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工资水平全球化进程,人才竞争势必成为酒店业的生存竞争的焦点之焦点。
4、无论是“三资”或国有酒店都应该走同层次横向联合的道路。
5、国有民营酒店总体上属于中小型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原因,发展一直不畅,在未来的发展中,受到的冲击也最大。但民营酒店在未来是个趋势。
6、酒店营销的竞争将会出现在酒店提供产品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多样化的产品是酒店在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7、在旅游资本市场方面,一些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将可以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走规模、多元化发展之路。
8、酒店应在广泛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整体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的市场营销。在集中营销的基础上,酒店应突出自己产品竞争对手的差异,以差异求得竞争的优势。
9、酒店文化越来越受到客人追捧,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塑造酒店优势品牌的一部分。
10、由于竞争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活跃,加快了酒店业员工流动速度。
11、环保意识风起云涌的今天,绿色客房已经从创新走向了成熟。
12、随着本世纪IT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更新,客房的创新也尽显高科技的踪迹。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