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

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

发布时间:2022-10-07 12:48:21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金融,资金的关系

一、长期历史视角: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
“大金融”理论(陈雨露,2013)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17世纪末,英国依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但该体系“效率性”不足,无法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走向衰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逐渐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120年屹立不倒;但却又因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投资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其经济一蹶不振,霸权地位也逐渐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第六个长周期,中国又应如何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统一的大国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于大国经济和金融崛起的双重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英国模式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从科学技术上,宋代的中国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从经济增长看,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从钢铁产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论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论一个经典的历史注释: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发生;金融革命反过来则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英国的金融革命始于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1694年,英国“九年战争”激战正酣、耗费巨大,政府大举借债仍入不敷出,于是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战争募资,后发展成为英国中央银行。1720年,为应对“南海泡沫”金融危机,英国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转让、限制英国股票市场发展,促使城市私人银行、地方银行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网络体系,成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英国模式的衰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国商业银行体系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累积资本、发展壮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垄断。“托拉斯”式的银行体系“效率性”不足,难以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导致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826年,英国政府颁布《银行法》,鼓励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为追求垄断的高额利润,股份制银行迅速吞并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同时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也更加注重短期回报、轻视工业创新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集中更加强化了其“逐利性”本质,通过特许贸易公司、殖民活动甚至战争,拓展具有更高利润率的国外市场,进而忽视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调整升级。英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给英国经济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不竭的资本市场,“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四、美国模式的兴起:投资银行体系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主推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银行与生俱来“金融创新”的品质,通过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更高流动性和信用催化,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投资银行体系顺利化解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投资银行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美国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资银行体系缺乏“金融稳定”
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但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投资银行体系曾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为何后又脱离实体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必须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它“先入为主”却又“抢先退出”。美国经历工业化、产业化后的利润率下降,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欲望,资本就放弃介入实际生产,专门从事于借贷、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于是产业资本就变异为金融资本。被金融资本绑架的美国义无返顾地走上“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道路,最终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泡沫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是对困境的修补,不能改变衰落的大势。因为金融化后的美国资本已经习惯坐享其成,难以再适应并满足于工业制造的利润率;即使金融资本迫于无奈而寻嫁实体经济,也会通过全球配置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逐渐被金融资本抛弃,缺少了资本动力,美国经济将走向衰落。
从英美崛起历史中,我们发现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性战略力量。这也是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的核心要义。但是,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给实体经济资本支撑;走向泡沫化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因缺乏“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任何一种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两面,怎么根据自身国家禀赋,用好才是关键。

B.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启迪

参考以下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十四至十五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会成为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尽管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英国开始逐渐在西欧国家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从十八世纪开始,英国在商业、金融、农业甚至政治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被我们以“工业革命”这个词所熟知。然而,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呢?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还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呢?本文拟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工业革命的起因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分析。

一、工业革命成因的传统解释

除去理论界对于工业革命开始时间的争论,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并进而扩散到欧洲、美洲,是因为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使得那个时代的英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进而在一些关键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孕育的摇篮。

下面笔者将对一些“决定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航海贸易:新航路开辟是航海贸易的开端。1501年之后,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先驱,使得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随之16世纪中期的安特卫普、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1]。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赢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当时的世界贸易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太平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欧亚,欧洲明显偏爱进口,而且进口商品的种类不断大众化。而与美洲殖民地的广袤市场则更大程度上为英国工场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大西洋贸易圈则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主导下发展成为“非洲——欧亚”贸易和世界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人口贸易和殖民地贸易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贸易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是工业革命能够持久进行的原动力,“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2、农业革命:市场的发展、14世纪黑死病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和货币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纪末期农奴制在英国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农经济的发展,即份地由佃册持有农持有,但是其租佃权和份地所有权在持有农和领主之间界定不清;自由持有农拥有自己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公有地,归属也一直存在争议。因此15世纪末羊毛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过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为最先被侵蚀的对象,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也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力的释放、农业技术的改良和应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消费品和原料,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3、自由宽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首先是产权制度的建设。混乱的经济状态使得富者和贫者联合起来争取明晰的产权界定,于是在17、18世纪,英国政府相继在层保护财产和合同、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贸易制度的建设。这与当时的政权和盛行的经济思想相关。1455-1485年的红白玫瑰战争中,“中央及君主专制的都铎王朝在旧封建贵族的地位强烈动摇、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还未强大到成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出现了”[2]。由此,17至18世纪由于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政策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议会民主制与对经济活动的王室垄断并存。直到1642年下议院拥有征税权和废除了王室垄断之后,由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政府对市场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从19世纪20年代起,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才使得英国真正实现了自由市场制度。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与西班牙的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已经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足够宽松的政治和经济舞台。

4、金融证券市场的繁荣:英国保险公司操纵着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信息量的垄断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视。而随着英国银行业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伦敦成为吸引欧洲人的金融市场[3],而阿姆斯特丹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纪也逐渐由英格兰银行所替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利率市场化、证券市场和中央银行制度都在这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发展。金融资本也逐渐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业化早期,人口在18世纪40年代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停滞后开始增长,并在18世纪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达到最大值,到1850年开始缓慢下降(表1)。而英国完全参与甚至代表着整个欧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长,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由于在工业部门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使得围绕工业区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英国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极大的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从而产生了两个变化:从东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转变和加速的城市化[4]。潜在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所带来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结构的调整,都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要素储备。

6、自然资源:煤炭早在罗马不列颠时代就已经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纪才成为主要能源,酿酒、漂洗、制盐、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为燃料。据J.U.纳夫的统计,1551-1560年英国主要矿区煤产量约为21万吨,1681-1691年已达296万吨[5]。至18世纪20年代,英国煤的开采量大约占世界硬煤总开采量的87%,60年代占50%。毫无疑问,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量方面,英国居欧洲国家首位[6]。而且,英国煤炭的丰富储备,也为提高铁的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并进而带动工业部门整体的大踏步地前进。另外,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且境内任何地方离海岸线都不会超过90公里,河流众多,加上新开凿的几条运河连接内陆城市,全国的水利条件和交通运输相当方便。而且,众多的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对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的出口:18世纪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转口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向美洲、非洲和亚洲这些新市场出口各种制造品的工业国家。在1780年,英国出口的工业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在纺织业、冶金业,也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直接的动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炼过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种金属制成品的成本,化学的运用产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笔者不再赘述。

对于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学者们莫衷一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归并方式将上述因素加以分类,但总体而言多数集中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宽松的政治环境这几个方面。但是,随着计量统计方法的改进和资料的不断丰富,传统观点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战。

二、传统观点的反驳

对于传统观点的反驳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支撑: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而不是更早?有的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与国家相联系,而是地区,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英国的崛起,无非是因为英国有更多更适合工业革命发生的地区而已;还有的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应该是一个随机的事件,种种看似可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有的学者表示,种种争论更多的说明了对工业革命进行系统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的匮乏。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学者们对传统观点的批驳。

1、资源因素:毋庸置疑,煤矿和铁矿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不可或缺,但是从热力和动力能源的角度来讲,当时的木材、炭和水力都是煤的替代品,而且在蒸汽机发明之前铁就已经在各国之间普遍流通了,而在1794-1796年,英国的铁矿主要从瑞士进口,之后又大量依赖于西班牙的赤铁矿。至于英国的棉纺织业,其原料则是完全依赖于原材料的进口。与之相比,瑞士和法国借助其丰富的矿藏,似乎更有理由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2、科学和技术因素: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认同英国在技术创造性和教育上的匮乏。首先,很多的发明源于其他国家,比如提花机、漂白法、苏打制作法、食品罐头、机械亚麻织布机、煤气灯、不间断纸张的生产等等。确切的说,英国应该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进口国和技术改进的出口国。其次,英国的公共教育体制是以僵化的学徒制度和有限的大学教育为依托的,与西班牙的精英和学院教育相比,科学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在英国变得艰难。因此,更多的技术革新不是由于自然知识的累积,而更多的是实用知识和技术娴熟工种内部进行改进所带来的劳动力的节约。在英国,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要紧密的多。那么,如果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术的开发是当时英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法国和德国却与技术革新的普及失之交臂,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学和技术因素的“决定”作用。

3、社会和制度因素:Perkin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发生工业革命,取决于财富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英国正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最好的答案:在英国,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地位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离,对财富或者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相伴而生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勤俭改变原有的社会地位。但是,较之英国,荷兰的尼德兰革命发生的更早,可以说,荷兰同样是一个市民的、资产阶级的或者中产阶级的社会,同样给予了资产阶级宽松的社会环境,却在英国同时代逐渐衰落。而法国,贵族的头衔可以被买卖,而且很多所谓的贵族不过是“中产阶级”的出身,只不过法国的“贵族”传统使得这些新贵族们不得不适应一些更加奢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观点的背离。另外,按照诺斯对产权的界定,明晰的产权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创新激励和回报,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技术进步。而英国的专利制度在1624年就已经建立,其他的欧洲大陆国家最早的也是在1791年之后了。但是,法国政府是通过皇家学院和由国家指派的长官来认定技术创新的,而且英国的专利制度也需要打一个折扣,因为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发明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平等,而且对专利的认定更多依靠的是微不足道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对发明本身的认定[7]。而且,即使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如Richard Arkwright(法院宣布他的发明不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也不会对其“专利权”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困惑;有的时候,议会也会超越法院来对一些发明进行专利的认定;由于法律界定的模糊和执行上的不彻底,使得要么有大量的诉讼案件难以很快裁决,要么发明更多的以商业秘密的方式加以应用,而不再求助于专利制度的保护[8]。尽管这些例举并不能够反映当时的全部社会现实,而且专利制度毕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难免不尽完善,但是却是对英国“想当然的”“卓越”的专利保护制度的一个有力反驳

但是,从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以下纰漏:

首先,如果工业革命是由一个关键因素决定着的,那么我们在第二部分所总结的观点就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即几乎没有一个原因使得英国显示出明显、突出、独一无二的优势,而其他国家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其次,如果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那么随着讨论的深入,可能的决定因素会越来越多,但是,在没有对工业革命深层次运行机制进行更多的探究时,我们能够找到的只能是相关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很难想象由这些因素就一定会导致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况且经济现象是不可模拟的,那么如何判断某一个因素究竟是决定作用还是香港作用呢?答案尚未可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确可以找到所谓的决定因素吗?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似乎并没有这样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可以使得英国远远优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也许并不存在着任何能够对工业革命的发生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最后,第三部分中,随着新的数据不断得到修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工业革命似乎并不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起飞”阶段,而是一个平缓增长的长期过程。在这样一个长期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因素能够起到决定的作用,或者对其他因素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就具有了一定的随机性。

对这个问题的解释,N.F.R. Crafts试图依赖另外一个角度——混沌理论。所谓混沌,是指某种确定的随机性,“确定”是因为它由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产生;而“随机性”是指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在经济活动中,非均衡是更经常的现实,其中规则的周期起伏和不规则的随机变化造成了经济现象中的各种梯度和涨落。混沌吸引子在伸长与折迭操作中,将微观尺度很小一点涨落很快的就提高到宏观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亦即宏观经济不规则的涨落时经济系统内在的机制而非外界的冲击。

借助于混沌理论和噪声现象,我们不妨对工业革命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审视:在长期缓慢的积累过程中,工业革命所代表的时间段无疑应当被拉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产业或者局部的改善得以积累,并且连同其他因素一起,最终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全面革新。整个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英国要比其他的国家(最常用来作比较的是法国)更有优势或者更先进,也不意味着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决定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恰好在英国。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一些因素并不发生在英国,而是因为有其他因素的传导和激励作用,才导致正效应不断的放大,改良最终辐射到英国本土并且进一步加强。也许较“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在英国”更有意义的,应当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或者“工业革命究竟是渐变或者突变”,因为后两者意味着也许混沌理论所提及的自然观更加适合对工业革命进程的研究。

C. 金融资本是由什么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是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产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结、资本参与和人员参与紧密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这种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资本在扩张过程中与银行资本相结合;二是产业资本在多元化的产业延伸过程中与银行资本相结合;第三,产业资本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与银行资本相结合。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的整合是现代资本运营的必然。它体现了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及其重要作用。

D. 金融资本的定义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就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这种融合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产业资本在扩建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二是产业资本在多元化的产业延伸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三是产业资本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产业资本在其流通周期里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是现代资本运作的必然。体现了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当今证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拓展了金融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其一,指用于增值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以与用于工业、商业中的货币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货币本身的周转增值自身,中间不会转换为生产资料制造商品,也不会通过买卖一般商品赚取差价。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其二,指那些掌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险公司、金融集团、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
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取代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是这一切变化的基础。没有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中,就无法为银行提供大量的货币资本来源,也就不会有银行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又反过来通过各种信用手段,促进产业资本进一步集中和垄断。所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一开始就是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交织进行的。
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形成垄断以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相互渗透,日益溶合,终于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对象主要是金融产品,如投资于股票,债券,银行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E. 英国很早就发展资本主义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为何会被新兴的美国超过

英国的衰落
经济因素主要是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因素,在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后,原来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一些沉重的包袱,这些包袱包括: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陈旧的生产部门是指在英国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部门发展迟缓。这些新的经济部门主要是指在本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部门,而且它们的发展至今还遇到很大的阻力。墨守陈规的技术是指英国企业界对待技术引进和技术力量培养两方面而言。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在很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一切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外流。利润率过低或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迫使英国资本流向国外,这一点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即资本的大量输出并不是与垄断统治在国内的确立直接联系在一起,而是在垄断统治确立之前,就因资本无法在国内被充分吸收而涌向国外了。资本过早地涌向国外,又反过来影响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使得英国工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即它不是象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那样,是只有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两层式的社会结构,而是有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正是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当时的英国具有了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于中产阶级有条件积极地从事工商活动,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从形式上看,已是中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期,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级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事实上,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仍然把自己的世界观转交给了新的继承者。

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观念一度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流,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在18世纪未19世纪初已经处于没落的境地,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却使它最终丧失了观念上的“正统”地位。对在工业革命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处于无助境地的穷人,资产阶级并不愿意去关心他们或是承担一些起码的社会义务,而贵族阶层却抓住了这一时机向穷人显示了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以此来对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胜利。贵族阶级鼓吹保持古老的济贫制度,应对穷人表现出一种“社会主人”的胸怀,并承担“主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济贫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重塑自己社会主人的形象,而发了财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的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念靠拢了
原来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在向土地贵族的精神世界靠拢,他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而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旧贵族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正如罗素所说,“绅士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此外,英国贵族的结构相对松散,具有某种流动性,这种独特结构也使得它比欧洲的其他贵族更易于吸收新的精英进入自己的队伍,虽然一些学者对英国贵族的结构比欧洲贵族更为开放还有质疑,但据庞弗里的统计,从1837--1911年间,新上升到英国贵族阶层的人中,其他非贵族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从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这一统计数字如果不是绝对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贵族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社会精英。一位英国公爵在本世纪80年代回答采访者时说,“我们贵族是靠着不断从人民中吸收新成员而获得其自身的力量的。”自由主义的斗士科布登在发现自己的同伴们开始以贵族阶层的形象来重新改造自己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工业家和商人们努力致富的目标难道就是为了匍匐在封建主义的足下任由他们蹂躏吗?毫无疑问,封建主义的价值优势在本质上与中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是不相容的。从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言,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组织形式。公司使原材料,劳动和资本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生产出商品和提供给社会的服务。正是公司在监督着整个生产的增值过程--从购买原材料,组织市场到最终分配产品,也是公司最终将新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的活力完全依赖于它的公司的活力。但资本主义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当英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时,公司的活力也就丧失了。据有关学者的权威统计,英国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低于日本,德国的公司,而且还低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公司。从规模上看,英国最大的公司也不如它的竞争对手的一些小公司,这种状况显然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人很早就有一种观念,即认为政府的干预是一件只有利于少数人的行为,是一种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事。在这样的习惯制约下,英国政府长期未能采取一些有效的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比如对技术教育的忽视,使得英国在19世纪后期不能如德国和法国那样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对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政府也未能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在20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职业培训在22个发达国家中也是名列倒数第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政府内居然没有一个主管工业的大臣。在这样的体制下,英国政府未能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仅仅这些因素还不能使人信服。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英国衰落的制度性因素在它的兴起过程中就以埋下了。英国17世纪的革命最终将权力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这本来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然而,善于妥协的英国人却半途而废,拒绝将自己的胜利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结果,英国人没有成文的宪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包括各种工业组织的合法权利,使得人们在处理很多事情时只能按照习惯进行。反映在政府的结构和设置上,则是不到万不得已,政府决不会主动适应形势进行变革,在英国经济顺利发展时也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其决策权不在英国政府手中而在英格兰银行,而英格兰银行主要是由一些金融家和商人所组成,他们并不代表工业家的利益。英格兰银行的股东们只想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息,完全不考虑英国工业家的利益。从1851-1913年间,英格兰银行的利率每隔6-8周就要波动一次,使得英国的企业家吃够了苦头。在经济上英国政府未能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工业发展,但在对外政策上英国政府却在有意无意地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正如韩德森爵士所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外交政策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而制定出来,它们对我国的经济无疑都具有不利的影响。在一个过长的时期中,我们自不量力,试图继续充当世界强国。直至1965年7月,首相还说,‘我们的边疆是在喜马拉雅山。’结果,我们在财政方面的摊子铺得太大,从而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经济衰弱的真实情况,这时才被迫仓促收缩。”甚至在本世纪80年代,英国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仍然很少。80年代初,英国每在发展与研究方面花一美元,西德就花1.5美元,日本花3美元,美国花8美元。而且,英国的发展研究费用的50%用于非生产性的国防事业。相比之下,西德为9%,日本更微不足道。英国目前的国防预算在世界上居第三或第四位,海军和空军都在世界上居于第四位。这与它的国土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成比例的。尽管英国的国力已经下降,并且一再发表从世界各地撤军的声明,但迄今仍然没有主动撤出任何一个殖民地。就这方面而言,英国政治家们没有正确估计自己国家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没有没有给自己正确定位,从而加重了英国的经济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与它兴起的原因一致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它只能在探索中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并在失败与挫折中一点一点地进行调整。英国成功了,成功的原因事实上并不证明英国式的经验一定就是最好的,而只是当时英国没有更强的竞争对手而已。然而,英国人却为自己的成功所陶醉,并没有认真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反而将一些弱点作为自己的长处保留了下来,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英国人事实上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比如,英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一直很慢,以致至今尚未有一部成文宪法。英国人自己通常以这一点为自豪的资本,以为其显示了英国式的自由。但恰好是这一点构成了英国衰落的主要因素。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有一部成文宪法,它不仅确定老百姓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政府的组织机构的责任,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应该如何管理。由于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结果使得在光荣革命后产生的英国政府机构基本上还是贵族式的,以致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又慢了半拍。在其它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是如此。在工业革命初期,慢慢依靠自己的经验摸索也许不算一件坏事,但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事事依靠自己摸索显然已经落伍。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政治机构的现代化任务还未彻底完成,它还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如果它在完成这一任务前居然能够在世界新一轮的发展中继续领先,倒反而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了。

而英国由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已经习惯了自己获得成功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在继续创新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活力方面比其它民族就显得更为艰难。因为人们很难放弃自己已经习惯的较高的生活水准,重新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开始艰苦奋斗。即使少数知识分子能够认清形势,提出解决危机的方法,也很难为大众所接受。二战后英国历届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在医治“英国病”方面最终都无果而终,与这种大众惰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证明了一条原理,即一个民族一旦落后,要想重新赶上去需要付出比原来落后的国家更加沉重的代价。

从英国衰落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支柱,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动力,任何发展都难以持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会逐渐消退,这是一种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趋势。要保证原有的奋斗精神不致丧失,在制度化层面上的变革就不可避免。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既取决于它的精神层面,也取决于它的制度层面。从巩固胜利成果的角度看,制度层面的变革显得更为重要。

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英国的衰落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英国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由于最先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而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它实际能力不相称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即我们所说的超级大国。但这种过度的膨胀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肿”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现在英国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上。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长久地“受惠”于历史的机遇,它只能也只应该发挥它实际所拥有的能力。

F.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什么

金融资本一般指由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资本获得迅速发展,相互渗透、溶为一体从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金融资本集团;
金融寡头指西方国家中掌握着经济、政治统治权的大金融资本家或集团,以总公司的名义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资本来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额,从而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孙公司,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拓展资料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 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
金融的构成要素有5点:
金融对象:货币(资金)。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
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间接融资:通过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各要素间关系:总体讲各要素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金融对象、金融场所为金融体系硬件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调控机制为金融体系软件要素,金融机构为其综合要素;
具体讲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金融稳定
欧洲中央银行有关金融稳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述为:金融稳定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Mishkin,1998)认为,金融稳定源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国际清算银行前任总经理克罗克特认为,金融稳定可包括:
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因为公众有充分信心认为这些机构能履行合同义务而无需干预或外部支持;
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经济主体能以反映市场基本因素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且该价格在基本面没有变化时短期内不会大幅波动。
大多数的观点是将金融稳定看作金融机构的稳定、主要是银行的稳定,或者可以理解为金融系统中主要和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经营稳健而不影响市场信心。金融不稳定往往以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或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为表现,这也正是监控金融稳定状况的主要依据。
金融稳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动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G. 英国茶叶收入是鸦片的5倍,鸦片战争有另一种可能吗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引文中指出了英国政府从茶叶贸易中获得的收入在1836年增长到了4,674,535英镑,占国库总收入的16%左右,那么,英国政府同期每年从鸦片贸易中获得多少收入呢?

在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书中,节选了1832年英国政府对印度政府财政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

孟加拉的鸦片专卖每年供给政府数达九十八万一千二百九十三金镑的收入。鸦片税是按成本百分之三百零一点七五的税率征收的。在目前印度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要抛弃如此重要的一种税收,看来是不适当的。鸦片税是这样的一种税,它主要由外国消费者来负担。整个说来,它比之任何可能代替它的税,更不易遭人反对。

460万英镑(1833年为330万)和98万英镑,哪个多?

在过去的故事版本里,鸦片收入被视为英国的国家利益,号称占印度政府收入1/7,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具体的数据可知,这个数字很不靠谱。

至此,舆论被推上了顶峰,以纺织工厂主的为代表的工业资本家们也联名抗议,强烈要求议会和政府打击清王朝,彻底破除清王朝的贸易保护和不平等歧视。

哪怕是这样,英国外相仍旧在告诫他的将军们,这并不是一场“战争”(war),而是一次报复(reprisal),因为依照国际法,战争期间要终止贸易,所以,英国政府自始至终没有宣战,当然,大清朝也不知道什么叫近代意义上的宣战。

因此,尽管江浙仍仍旧炮火连天,刚刚缴纳了赎城费后的广州,很快便恢复了茶叶出口……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下结论,相对于鸦片贸易,英国政府在茶叶贸易上的利益更加核心,如果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能够更加善用自己手中的底牌,战争未必是最终的结果,林则徐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局,以至于今天的国人还在嘲笑他所说的“断绝茶叶大黄,永远不准贸易”、“以茶易烟”,根本没想到这才是正解。

H. 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带来哪些问题

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或减轻两极分化,反而产生了新的两极分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原有的两极分化。许多左翼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一种更为不公正的秩序,它导致了权力、财富、自由、机会在新的条件下的不公正分配。

这种新的两极分化首先是上面指出的,富国与穷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8)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扩展阅读

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追逐利润的活动。例如,私募股权基金与对冲基金是比较典型的金融资本,虽然它们也可能进入实体经济的某一产业领域,并在其中停留一段时间,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金融系统进行货币财富的积累。

传统上,企业的收购与兼并主要是由产业资本进行的,并非金融资本主导的领域。但是,20世纪后半期,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私募股权基金与对冲基金开始参与跨国并购活动,而且它们参与的跨国并购交易在全球跨国并购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

I. 金融资本形成的三个途径

金融资本形成的是两个途径,不是三个途径。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资本的相互渗透,即垄断银行和工业垄断组织通过相互购买对方的和债券,以及通过银行创办新的工业企业,工业垄断组织创办新的银行的办法,实现资本的融合。
(2)人事上的结合,双方互派人员进入对方的管理机构担任要职,相互控制。
(9)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扩展阅读:
一、金融资本是什么?
金融资本是指垄断银行和工业垄断组织在一起进行资本融合,从而达到垄断的目的。一般认为,金融资本是普通资本主义在向帝国主义过度时间段之内形成的资本类型,主要特点在于其资本垄断的特性。在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银行垄断资本的实力在不断的增强,同时使得金融机构的形式多项化,促进了一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多元化。
二、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一般指是指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指西方国家中掌握着经济、政治统治权的大金融资本家或集团。金融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2、金融寡头通常自己使资本掌握总公司,然后通过总公司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资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额,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孙公司”。
3、金融是市场主体利用金融工具将资金从资金盈余方流向资金稀缺方的经济活动。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货币的发行、投放、流通和回笼;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等。
4、银行是依法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银行职责不一样,按照类型分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J. 为什么说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场金融革命它在金融领域有哪些创新与发展

你好!我为你解答一下: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实际上已经历过一场金融革命(西方的经济史学家将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稳固以及其他金融业的变革称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曾经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John Hicks,1969)。工业革命兴起的新产业,其工业原料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厂房成本、设备成本等开支都十分巨大,如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等都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廉价资本依赖性大。英国光荣革命,建立的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税税体系以及宪政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使得英国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的财政支出,使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高效、透明、有序的税收体系,不仅令新兴的工业企业免受苛捐杂税困扰,且令英国国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信誉,其长期公债利率一降再降,最后仅3%利率水平,银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债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等等,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这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资金”。

阅读全文

与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园城黄金最新消息 浏览:243
中融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浏览: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浏览:483
个相关股票 浏览:970
秀强员工融资 浏览:797
青岛港融资铜消失 浏览:702
审批贸易金融公司 浏览:380
从哪里可以看到永安持仓 浏览:164
黄金可经济采矿的品位 浏览:498
期货基础知识期货法律法规pdf 浏览:516
江苏阳光集团宿舍 浏览:81
宁波金融服务办 浏览:138
纽约股票熔断 浏览:471
佣金宝开户后账号知道怎么登陆 浏览:245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浏览:90
安信信托2018年2季度业绩 浏览:373
90年代黄金差美元强 浏览:927
大有期货董事长 浏览:435
证券业2016年发展报告 浏览:230
世界期货重大事件 浏览: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