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K集团将在半导体领域投资150亿美元,这对新能源行业有何影响
因为新能源行业需要大量的半导体材料,而SK集团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是巨大的,所以我觉得这会很好的刺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贰』 郑州纾困项目可用“棚改统贷统还”可用哪些模式开发
目前项目纾困模式分为四种,其中,“棚改统贷统还”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接收,后期政府主导;资产大于负债的,可选择“收并购”模式,由政府组织国央企、金融机构对接,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资不抵债的,可采用“破产重组”模式,由政府组织破产重组,以保证项目交付;销售不畅、建设资金困难的,可选择“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由政府组织专项建设贷款。
『叁』 公积金资产证券化来了 这是中国版“两房”MBS吗
近期住建部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并与人民银行联合试点公积金资产证券化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很大程度上投射出稳定房地产市场,为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政策意图。类似于美国的两房”MBS。
『肆』 股市第一手新闻在哪看
一、股市的第一手新闻可以在以下平台查看:
华尔街见闻、东方财富、雅虎财经。它们之间各有各的优势,
二、如:1、华尔街见闻有自己的时事新闻团队,能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给用户紧紧锁定全球的金融市场。在投资中有涉及国外市场的话,这款软件是个不错的选择;
2、东方财富集中于国内市场,它是国内访问量最大和影响力最大的财经证券门户网站东方财富网打造的;
3、雅虎财经软件的功能十分丰富,有十分专业和权威的解释,能为用户量身定制投资计划。
4、华尔街见闻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金融资讯、数据、策略、和交易服务,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更好地做好投资决策。2016年2月2日,华尔街见闻宣布完成新一轮1亿元人民币融资。
拓展资料
一、华尔街见闻2010年11月,华尔街见闻诞生于纽约,最早为个人博客。创始人吴晓鹏是中国市场化媒体派驻海外的第一个记者,曾常驻纽约华尔街。
二、2017年5月,华尔街见闻网站创始团队回国并将公司总部注册在上海。华尔街见闻在随后的发展中获得了中国平安、海通证券等知名机构的风险投资。
三、2019年,华尔街见闻推出手机客户端后,在苹果App Store稳居财经新闻类前列。人民网2019评选的“最具影响力财经微信公众号”活动中,华尔街见闻位列第一。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20新闻资讯APP排行》中,华尔街见闻位列财经新闻类第一。
四、2018年2月2日,华尔街见闻宣布完成新一轮1亿元人民币融资,黎瑞刚创立并担任董事长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衔了该轮投资
五、华尔街见闻在中国首创“实时新闻”模式,通过同名App、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7*24小时全年不间断。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资讯,华尔街见闻App分秒必争,力求第一时间推送,速度常领先于国内外同行。
『伍』 Uber正式递交IPO文件:用户和营收增速放缓 盈利遥遥无期
4月11日周四美股盘后,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约车巨头Uber(中国称为优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S-1文件。
至此,这一备受期待、有望打入史上最大 科技 IPO行列的“独角兽”巨兽招股书得以公开。路透社评价称,尽管Uber之前几个季度已经自行公布过未经审计的财报, 这次是给出了第一份全面的财务图景。
招股书显示,Uber寻求以代码“UBER”在纽交所挂牌交易,不过为了计算注册费用而登记的最高融资额仅为10亿美元,远逊于本周多家主流媒体揭露的拟募资额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 ,Uber在招股书中没有给出IPO每股定价和计划发售股份数量,一般招股书给出的“最高融资额”只是一个估值,用来计算注册费用,往往与实际募资额不符。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有鉴于竞争对手Lyft两周前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Uber或寻求900亿至1000亿美元的估值。虽高于公司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的估值760亿美元,但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其IPO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表示,Uber的IPO估值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
4月10日周三《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证实,Uber近日向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将潜在的IPO发行价区间设定在48-55美元,等于估值是900亿-1000亿美元;几周后开启投资者路演时,发行价指引区间可能会收窄或改动,Uber很有可能在5月第二周上市。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去年录得营收112.7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2%;核心平台经调整后的净营收为100亿美元,较2017年的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
但全年的运营亏损为30.33亿美元,研发支出4.57亿美元;归属于公司的净收入为9.97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大幅亏损的局面,不过调整后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仍为亏损18.5亿美元。
彭博社指出,从2016年以来的三年内,Uber的运营亏损超过了100亿美元。
在核心的用户数据方面, 截至2018年底,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为9100万,较2017年同期的6800万同比增长33.8%。
Uber给出的指标叫做“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 MAPC”,指的是一个月至少在平台上完成了一次共享出行,或者点餐并收到了一次Uber Eats外卖服务的消费者,并在每个季度结束计算单月的均值。
然而路透社指出,与两年前的快速成长相比,2018年的Uber增速已经放缓。 平台月活用户在2017年时的同比增速为51%,目前是33.8%;全年营收在2017年的同比增速曾高达106%,目前是42%:
在分项业务方面 ,去年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415亿美元,占平台总预订额497.99亿美元的比例为83.3%;打车业务的全年总出行量为52.2亿次,较2017年的37.4亿次同比增长了39.6%。打车业务作为主营业度的营收为92亿美元,占全年营收112.7亿美元的比例为81.6%。
Uber对总出行量的统计用“Trip”来表示,代表在给定时间内消费者完成的传统打车和自行车、滑板车等新兴出行方式,以及Uber Eats外卖的次数。如果UberPool是三个人拼车且每个人单独交钱,算作3次Trip,而UberX专车如果是三个人同坐但只有一人交钱,属于1次Trip。2018年四季度,Uber完成的Trip次数为14.9亿次,较2017年同期的10.9亿次增长36.7%。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卖服务Uber Eats的总预订额为25.6亿美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8.6%;去年四季度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11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此外,去年四季度末的货运服务Uber Freight收入为1.25亿美元。
分地区来看 ,主战场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年度营收61.5亿美元,第二大市场拉美地区的营收为20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17.2亿美元,亚太地区营收为10.3亿美元。
2018年,公司CEO(首席执行官)的总薪酬为4530万美元,COO(首席运营官)的总薪酬为4760万美元。
这份招股书也披露了Uber的主要股东情况。最大股东是软银愿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持有Uber股份16.3%或逾2.22亿股。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1%或1.50亿股。
已经被“踢”出管理层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仍持有公司8.6%的股权,持有1.175亿股,是第三大股东。另据 财经 媒体CNBC分析,按照公司估值1000亿美元计算,其持股价值接近90亿美元。
此外,与Uber联合创始人Garrett Camp旗下基金Expa-1关联的实体持股6%或8160万股。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PIF持股5.3%或7280万股。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持有大量股份,与该公司关联的实体持股5.2%或超过7100万股。
为了借由上市回馈平台上的司机,Uber的IPO承销商已经预定了一定比例的股票,将按照IPO发行价来出售给符合资质的美国司机,并将在全球为超过110万名司机派发一次性的现金奖励,总额是3亿美元。
基于完成的旅行数,位于美国符合条件的司机每人可获得100、500、1000或1万美元不等的奖励金额,预计将在2019年4月27日左右发放。Uber或于4月29日当周开启对投资者的路演,并于5月初上市。
招股书显示,此前困扰Uber的因素仍是未来重要风险,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商业模式、行业竞争和监管合规等几大类:
受Uber即将上市的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网约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Lyft周四收涨1.5%,勉强站上61美元,仍较两周前72美元的IPO发行价下跌15%。盘后该股先涨0.3%,随后掉头转跌0.9%,此后又跌幅收窄至0.2%。
(更多精彩 财经 资讯,请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陆』 财联社消息靠谱吗
您好财联社消息不靠谱。而且在财经媒体圈内名声比较臭原因有以下几点:1,抄袭其他正规媒体的内容,并不标注来源,连错别字和错的标点符号都照抄,抄都没有专业性。2,“纸面负面新闻”,坐在电脑前用历史资料拼拼凑凑就是一篇负面新闻,不接触一线信源,不找到当事人,完全把信息重新排列一遍就是“负面新闻”。至于为什么要高效产出负面新闻,你们懂的。3,万物皆可利好。什么基因技术,什么xx新技术,从外媒扒过来,随便套两句研报里的话,就可以成为利好,吹某些股票。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不懂这些技术是什么,也不懂那些股票的主营业务是什么,生搬硬套吹利。
拓展资料
1.7*24小时财经资讯除了财联社还有那些可以查看的、都可以分别看到什么?
华尔街见闻:要闻;实时快讯等板块;财联社:财联社电报:机构和私募都在使用的A股24小时电报;股票行情;财经新闻;投资理财;今日股市行情;创业板;新能源汽车等板块;新浪7*24小时:7×24小时全球实时财经新闻直播;直播;财经;新浪网等板块;金十财经:金十数据;云财经:今日股市最新消息;股票市场7*24小时滚动股市内参快讯;云财经股票内参等板块。
2.比财联社靠谱的几个经济机构:经济学人、同花顺、雪球、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交易所网站、证监会网站、春晖投行在线、计兮网
3.推荐网站: a,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腾讯的财经频道财经频道、凤凰财经凤凰财经、凤凰财经 b,和讯网、东方财富网、和讯网、雪球、金融界等这些网站大多关于热点行文、行业资讯,内容通俗易懂,也能调动人的兴趣,缺陷是基本上是互相转载,质量不高
4.国内金融人士较为认可的财经网站 从杂志说起: 首先,《第一财经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入门, 轻量级, 适合非专业人士的财经普及类杂志;喜欢证券的朋友,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必不可少。(也有说法是四大证券报) 。
『柒』 美国联邦金利率真的还重要吗
上图取自纽约联储的网站,蓝色区域为过去三年美联储规定的0%-0.25%联邦基金名义利率(Federal Funds Target Rate)区间,黄线为联邦基金实际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基于市场实际交易情况所达成的平均综合利率)走势。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流动性市场研究高级副总裁Joseph Abate近日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市场基准作用正在减小。Joseph Abate via FTAV:当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到底是用来衡量什么的?或者问得更深入一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能否准确地衡量银行的无担保融资成本呢?在重复多轮的量化宽松后,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已突破2万亿美元,所有银行的流动性都相当充裕,并不需要向其它机构在美联储的存准金账户去拆借资金满足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所以许多银行的交易员普遍选择将资金头寸放到回购市场上赚取利息,而不是让资金空爬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这导致基于联邦基金利率的拆借交易量逐年减少,尽管没有公开数据,但估算下来,金融危机前这一交易量大约在每天2500亿美元,而当前估计每天的交易额已不足500亿美元。然清单的交易量也在改变着联邦基金利率与包括回购利率在内的其它短期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超额准备金突破1万亿美元前后分别做过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探寻联邦基金隔夜利率与国债回购利率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会先于回购利率,如果前者走低,后者通常在一周之内也会跟随走低。但是自从2010年起,国债回购利率的变动却开始早于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这或许令人感到困惑,因为我们有足够强大的理由坚信联邦基金利率可以反映银行的整体流动性状况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立场,联邦金名义利率(Federal Funds Target Rate)是市场基准,它的变动应当带动回购利率的变动。但是现在逻辑反过来了,我们认为是由于当前基于联邦基金利率的拆借交易量非常少,而正是由于缺乏交易量,导致负责这些储备金拆借的交易员为了衡量并预测未来的银行整体流动性,不得不参考国债回购利率来与数量极少的交易对手协商,达成交易并最终形成受到回购利率影响的联邦基金实际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所以总结下来看,作为反映短期利率整体水平的晴雨表,联邦基金利率的作用正在减小。若想恢复联邦基金利率的强大效能,美联储就必须想办法让银行存款准备金降至一个正常的区间,但是即便如此,联邦基金利率已经日薄西山了,因为它只能反映规模十分小并且逐年递减的无担保融资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如果回购利率真的可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下面花旗银行提供的三张图或许也有参考价值:第一张图反映的是隔夜国债回购利率在过去三年间的走势,当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张图描绘的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多伦量化宽松已让超额准备金总量早2013年底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第三张图是过去两年间的国债净发行量(发行量减去到期量)情况,深蓝色是2012年的发行情况,浅蓝色是2013年的情况,不难看出,到了2013年下半年,国债发行量净额已跌至负值区间,这表明市场上的国债抵押品数量减少了将近1000亿美元。如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随着伯南克逐渐淡化今年削减购债规模的预期,回购利率在明年到来之前扔将持续承压走低。但如果明年年中可以结束量化宽松,回购利率届时将大幅走高,与此同时银行超额准备金数量将开始下滑,回购利率最终将有可能升至0.25%以上(对应第一张图纵坐标25个基点上方)。
『捌』 华尔街见闻pro和华尔街见闻的区别
一 、使用版本不同:
1、华尔街见闻pro和免费版本完全一样。pro收费版不稳定了,闪退。
2、华尔街见闻免费版用得好,不会收费也不会闪退;
二、界面不同:
1、华尔街见闻pro界面干净整洁,无广告等多余内容弹出;
2、华尔街见闻版界面相对不舒适,会有多余广告等内容弹出;
三、华尔街见闻在中国首创“实时新闻”模式,通过同名App、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7*24小时全年不间断。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资讯,华尔街见闻App分秒必争,力求第一时间推送,速度常领先于国内外同行。
(8)华尔街见闻融资情况扩展阅读:
基础功能
金融资讯、实时新闻、国内外市场行情。
进阶功能
问答社区、名家视频直播、财经日历、基金购买。
2014年,华尔街见闻推出手机客户端后,在苹果App Store稳居财经新闻类前列。
人民网2014评选的“最具影响力财经微信公众号”活动中,华尔街见闻位列第一。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5新闻资讯APP排行》中,华尔街见闻位列财经新闻类第一。
2016年,华尔街见闻完成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
『玖』 乐视网造假上市是真的吗
10月31日,据《财经》报道称,参与乐视网IPO审核的多位前发审委委员近期被调查。其中包括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谢忠平,其为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北京天圆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孙小波,以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执行合伙人韩建旻。韩建旻虽未直接参与乐视网的首发申请,但在后者IPO期间提供了帮助。据悉,涉嫌此案件的最终人数将超过10人。
业内人士表示,乐视网上半年净利润亏损6.37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6.52亿元,亏损幅度不断扩大,说明公司基本面已经恶化,行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公募基金下调估值实属正常。
『拾』 华尔街见闻:一个在厕所里融资的创业故事
华尔街见闻:一个在厕所里融资的创业故事
他是财经新媒体“华尔街见闻”的CEO吴晓鹏。我管他叫华尔街金融侦探。他之前是21世纪经济报道驻美金融记者。
这是一个在厕所里融资的创业故事。是一个金融记者自我救赎的故事。
吴晓鹏说:“他们都在忙着看空,我们坚持做多。新闻依然创造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段晓鹏的VCR自述。
我们和平安创投的三位老大第一次见面聊完后,他们去厕所呆了一会儿,回来就说,“今天我们会给一个报价,但有一个条件,要么你们现场就接受这个报价,要么我们就不投了。”
接下来我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也跑去厕所商量,但我们觉得这两个选项都没法接受,因为过两天还有另外一家很好的公司会给一个报价,我们至少想比一比。最终我们在厕所里憋了半小时,投资人跑来催时才想出第三种方案,“今天我们直接回家,不听平安的报价。”
后来另外那家公司给出了6000万元的报价,但他们希望100%收购。接下来的两日辗转难眠,最终我决定还是想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被收购,和我一起战斗了两年多的团队成员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收益。另外,我自己也是一个高风险偏好者,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会艰难得多,但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思。
当时也有一家国内顶尖的财经媒体有意入股,但那会我们还未成立公司,对方又是国有企业背景,我们在注册公司及员工激励制度方面可能会碰到些问题。
最终,我们选择了平安创投做我们的机构天使。我报了一个价,平安同意。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当初他们在厕所里商量的是个什么价格。
创业初衷
华尔街见闻最初是一个个人博客,创建于2010年11月,当时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驻纽约的记者,负责报道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
21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化扩张的市场化媒体,我有新闻和英语双专业背景,因此有幸在2008年4月成为第一位海外记者派驻华尔街。那年我24岁。
报社在海外最想要的是高端采访,所以在华尔街驻站近五年期间采访过伯南克、盖特纳、巴菲特、格罗斯等金融人士。
但我逐渐发现,还有比高端采访更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那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新闻在中国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过去几年,美联储等西方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主导着金融市场走势,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可能造成所有市场剧烈波动。但最初几年,这些政策在中国的主流财经媒体上没有报道,或者接近被忽略。在公共的财经舆论空间中,几乎没有人讨论这些最重要的议题。
受制于报纸时效性,21在这些重大新闻主题上也很难操作。举一例,美国政府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会发布上月的就业数据,这是全球投资者每个月最兴奋也最紧张的一天,因为就业数据会决定QE政策下一步走向,很可能就会成为全球所有市场的.重大转折点。但这个数据公布时,报纸已经过了周五的截稿时间,最快也要等到下周二才能见报。
有关这些政策的任何动向都应第一时间向中国投资者发出警报,于是我创办了华尔街见闻网站,希望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一个月后,我们就收到了不错的用户反馈。国内最好的投行中金公司的一位管理层写信过来鼓励,称自己“已向中金销售交易部全球500位同事发过邮件,推荐他们每天看这个网站”。
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后来也说,国内各家金融机构的中高层很多都是华尔街见闻的忠实用户。
融资故事
网站初期成本就是文章稿费和服务器费用。其中稿费占大头,第一年稿费有十几万。起步时访问量小,服务器费用一年几千元就够用。
我认为这件事情有价值,在初期投入时并没有太多犹豫。但发展到第二年,网站流量快速增长,每月总成本已增至两三万元,我在这个项目上也投入了几十万,靠个人财力已无法继续支撑。
这时我们做了两件事。先是在网站上引入Google自动分配的广告,大概可以覆盖一半成本。然后我们拿了一位兼职作者的天使投资。这位天使是美国费城一家对冲基金的交易员。
说起来团队里有不少“高帅富”和“白富美”。我们在招聘兼职作者时,全球最顶尖的十家投行全部都有人投简历过来,比如摩根大通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的办公室都有人联系我们。很多人纯粹是兴趣爱好,把这里当成是一份志愿者工作。
好几个兼职作者说,如果后续需要资金随时说一声,他们都愿意投,并且当时他们给的估值已比中国国内联系我们的VC高了一倍。有了这样的后备力量支持,我也就放心大胆把工作辞了,回国准备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
2012年11月回国后,我在上海松江租了两套别墅办公,希望找到《社交网络》电影里那种创业的感觉。
当时网站每日独立访客已有两万,我感觉如果流量再翻两倍靠Google广告也能实现收支平衡并发展壮大。但我最主要的合伙人说,“我不可能每天去你家上班。如果你不去融资,我就没法辞职。”
这位80后的合伙人是金融专业背景,比我小一岁,也是从兼职作者转成为我们合伙人的。我们叫他“考证达人”,因为CFA,CPA,高级口译证书他都有;还有好多人叫他“陆家嘴金领”,在辞职变成新闻民工前,据说他年薪已达百万,此传言他从未否认过。
当我开始出去接触机构投资人时,也有五六家机构主动找来,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平安创新投资基金。
(具体融资细节就是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厕所里的融资故事。此处省略。)
记者转型产品经理
在平安的投资经理眼中,华尔街见闻是社会化推广做得最好的财经新媒体。
我们最初的成长主要得益于新浪微博。虽然粉丝只有47万,但我们的微博影响力指数在所有财经媒体中排在前几名。去年下半年我们将重心转向腾讯微信,关注我们的微信用户现在有22万多,目前很难找到比这个用户数还多的财经类微信号。
我们成立公司来运作华尔街见闻已有9个月,这期间网站用户规模增长了三四倍。但技术力量不足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制约着我们的产品能力。去年底我们狠下决心招聘了10名开发工程师,还聘请了一位前盛大游戏的技术总监担任顾问,帮我们带团队。
技术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我们在今年1月推出全球股指、外汇、商品和债券的实时行情,两周后这个产品每日已有超过6万人使用,一家顶级门户网站很快过来咨询是否能授权给他们用。春节前两天,我们在苹果商店推出华尔街见闻App,两天后位列app store财务免费榜第11名。
从财经记者转型为产品经理,这条路我才刚刚开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学习。同时为了研究用户需求,我自己现在每天也会做大量的宏观交易,涉及美国标普500,日本日经225,黄金,石油,欧元对美元,美元对日元,德国国债等各类资产。
但在媒体这一块,我们依然需要最高质量的内容。春节后,我们邀请了一位在中美顶尖财经媒体都做过,曾获哥大财经新闻全奖的优秀记者加入,带领我们的编辑团队。
不过我们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国际金融记者加入,借用老东家21的一句话,“他们都在忙着看空,我们坚持做多。新闻依然创造价值。”
都是做海外金融资讯,有很多人会问,华尔街见闻与i美股有什么区别?我想i美股用户主要关注公司基本面,而华尔街见闻用户关注国家基本面。
学巴菲特要把公司研究透,而要想成为索罗斯,你怎么能错过华尔街见闻呢?
海外经济与金融市场,过去几年全球每一个重大转折点,华尔街见闻总是第一个向中国投资者发出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