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多方面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为了振兴旅游产业,使我区文化与旅游更加深度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于2014年9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我区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岩寺、西溪南、潜口、呈坎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文化界、旅游界、各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8次座谈会,并到××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我区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区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文化文物资源初步得到利用,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一)文物资源较为丰富
××区已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区古民居品味高、数量多、分布广,受到业内人士普遍称赞。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村两国保”的呈坎村有21处国保建筑,是名符其实的“国保”村;唐模村以水口、水街、孝子湖、古银杏树彰显特色,被国家园林界视为××水口的经典村落。另外西溪南、灵山、洪坑、蜀源等14个古村落也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岩寺还有“桐子山”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遗址,又有小岩元代古岩寺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存明清各个时期××古民居、古遗址1100余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多面广
近年来,黄山毛峰手工技艺、唐模××水口文化分别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推陈出新了《舞和合》、《柳翠娘》、《花棍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岩寺的上九庙会、世间流传的烂肚宝故事、潜口腊八庙会、灵山灯会等,其风格各异,闻名遐迩。
(三)××藉历史名人灿如星河
(四)文化旅游商品逐步走向市场
以竹雕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并涌现出了曹篁生、洪建华、朱伟等领军人物,他们多次在一些大型展览会、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展示了我区竹雕行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黄山毛峰、徽墨、徽派盆景、蜂蜜、××苗木等传统工艺不断得到挖掘,有的初具规模,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众多的历史名人,注定了××区旅游项目的品味高。其中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唐模、“江南第一村”中国易经·八卦古村落-呈坎、千年古镇-西溪南、华东第一原生态高山湖-丰乐湖,还有潜口明清民居博物馆、呈坎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景区,并拥有“××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乡村体验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等旅游线路和项目,是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六)怡人的优美生态环境
××的青山碧水,森林覆盖率为71.39%,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号称“天然氧吧”。特别是古民居、古村落与自然天人合一、高度和谐,宛若一幅幅山水画,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和优势。
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强区、农业稳区、民营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先后启动了潜口明清园,呈坎古村落,唐模、西溪南,龙山湖景区以及华商山庄的开发,创造了三个国家级4a景区,一个3a景区。××区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来徽游客逐年增加,门票收入进一步增长,这为今后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肯定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着
一些问题和不足,它将直接制约着我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当前,一些部门没有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认识和定位,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把握,缺乏信心,认为抓旅游税收少、见效慢,“富民不富区”,形不成支柱产业。有的部门把发展旅游当成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没有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配合,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应当清醒的看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最长,带动面最广,无疑是未来一大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是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坚定不移实现“工业立区”战略的需要。
(二)旅游产业发 展 专业性规划不到位
(三)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确立不到位
多年来,对于××历史文化积淀与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特色,缺乏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未能形成一个能够指导我区文化旅游建设的准确定位,缺少统一品牌。这对于我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宣传营销都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不清晰,景点景区的宣传品牌定位更是变幻无穷,既失于挖掘整理提炼,更谈不上有效规范使用。
(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当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主管部门与大产业要求的管理职能不适应。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管理多,服务少。旅游产业关联性强、涉及面广,涉及到文化、城建、规划、宣传、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宗教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完成这种有效的协调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区旅游项目开发总体上讲,投资实力都不强,力度不大,速度不快,或多或少存在着优先占有公共资源而动作迟缓现象。因此,需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创新。
(五)重点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不到位
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色鲜明,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但小、散、稀的特点也比较突出,缺少有号召力的亮点。景区景点运营的公司综合实力都很弱,投入少、建设慢,且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强,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致使龙头旅游产品或精品难以形成。从总体看,景区景点分散,“满天星星,没有月亮”,没有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所以,有必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把区内重点旅游产品打造成国内旅游行业的精品。
(六)旅游推介促销不到位
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突显,品牌包装、宣传促销是关键所在。我区旅游推介促销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在媒体上未能持续进行宣传,形不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合力,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使旅游品牌缺乏吸引力,致使游客人气不足。同时,宣传促销缺乏大手笔,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够,各个景区、旅行社各自为政的状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整体宣传的态势,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七)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不到位
当前我区大交通环境优势已初步形成,但景区景点内部的道路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如潜口-唐模-蜀源-灵山-呈坎环形旅游线路,部分路段大型客车难以进入。就全区而言, “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发育不够成熟,设施功能配套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各重要交通入口(尤其是合铜黄岩寺出口处)没有大型的旅游宣传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宾馆、酒店数量少、等级低、容量小,且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尤其是娱乐场所和旅游购物中心尚未合理配置,致使部分游客进不来,或者在区内逗留时间短。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八)徽文化在旅游产品中融入不到位
我区虽然有堪称三大地域文化的徽文化,但风光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基本上是单打一,文化和旅游两张皮,没有真正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去,形成不了合力,更没有成为旅游产业新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近些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以及充分挖掘、整理、推出徽文化的专业研究机构严重缺失,这样给我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由于××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在旅游上的运用程度不高,绚丽多彩的××文化、民俗风情得不到充分展示,耐人寻味的人文历史、饮食文化挖掘、包装不足,旅游景区(点)文化注入性差。美好的自然风光空有秀气但无灵气,无文化内涵,韵味不深,这无形之中就缩小了我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空间。
(九)××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深度不到位
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运作不力。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纪念品档次低、千篇一律,对能体现××历史文化形象的可视性××旅游商品、工艺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本土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品,如贡菊、灵山贡米、红薯干、酒酿、灵山竹编等,没有配合旅游进行规模开发。旅游商品街建设几乎空白,缺少特色产品定点商店,这样直接影响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导致旅游产业效益低下。
( 十)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培育不到位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导游人员的文化旅游综合水平不高,酒店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旅游策划管理人才较少等。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缺乏统一、完善的对接机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导游人员在介绍景点时,对景点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讲解词简单生硬,且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必然会直接制约着我区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
充分发挥我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结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依法保护,珍惜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我区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有利于管理和保护全区文物资源,建议升格区文物管理所为副科级单位,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
二是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对急需保护、又有能力做到的,应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对一时还有困难的,要通过对上争取,编制项目尽快进行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
三是要尽快公布一批“区保”。根据文物的性质,选择一批作为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既便于向上逐级申报,更便于对现存文物进行依法保护,减少损失。
四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呈坎、西溪南、潜口、唐模、洪坑、蜀源、灵山要实施整体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划出保护区并重在落实和督查。对于条件暂不成熟的地方,宁可不开发、缓开发,也不能滥开发,防止造成破坏,留下后患和遗憾。要加快水资源的治理和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历史上的哪怕是一段残垣,一处遗址,今日同样要留下带有时代文化的历史印记。
五是要对远古遗址实施保护。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组织媒体大力宣传,展示我区远古的灿烂文明。
(二)加强研究,提高文化旅游含量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区作为古老××的一部分,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域名保留地。我们对徽文化的研究,对××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这是责任所在。建议尽快成立徽文化研究机构,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对各个景区景点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宣传、策划和包装,确立各个景区景点的品牌、内涵和推介口号,编写资料书和宣传册。
(三)精心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决定产品发展方向和重点,决定了宣传促销能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品牌无价。
一是主题形象和宣传口号。文化要突出个性,旅游更是如此。××区是10万人口的小区,无论是布局、建筑风格,还是总体形象都应突出个性,越有个性,才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区是山水之乡、茶乡、竹乡、休闲养生之乡、文物之乡、徽墨之乡、名人名士之乡。我区总体形象定位宜为:精巧、秀雅、生态、徽韵。宣传口号可为:××区是文物之海、古建长廊、水墨画廊、休闲胜地。具体宣传也可:××区有一处处古村落、有一个个古祠堂、有一座座古桥、古塔、古牌坊、有一幢幢古宅、有一丛丛古树、有一批批名人。
(四)强化规划,搞好文化旅游开发建设
《黄山市××区旅游发展规划(2013-2014)》已经制定,必须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为了使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还应补充、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建设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及各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规划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要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要有专家论证,防止简单化、短期行为;规划执行还要有连续性、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规划不光是拿来看,更重要的是去按规划落实。要下决心对所有景区景点、核心保护区周边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更不得乱拆乱建。建筑是形,文化是魂,环境是本,应该成为我们应有的建设理念。
景点要有综合开发意识,不能就景点开发而开发。生态、环境、服务、标识牌、广告牌、停车场、公厕、旅馆、酒店、旅游商品购物、娱乐场所、邮政通讯、交通道路、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都应科学设定。我们对景点的开发也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上,要注意防止开始热热闹闹,过了一阵冷冷清清,要成熟一个,包装一个,开发一个,推出一个。我区在近期内,宜对呈坎、潜口、唐模、新四军四部旧址、丰乐湖、西溪南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精品;对蜀源、灵山、二坝、洪坑要尽快制定好规划,先保护好文物、建筑和生态环境,再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有资质的客商进行开发。对各村落、各景点都要认真研究探索文化资源表现手段,进行功能界定,尽量避免雷同,要保持冷静心态,精心策划开发,循序渐进地推动。
(五)破解瓶颈,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一要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延长产业链。随着我区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自驾游与日剧增,景区沿线必要的交通旅游标识牌、景区景点的宣传牌、大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要加快重点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呈坎、唐模的乡村旅馆,丰乐湖的度假酒店,龙山山庄的建设。要尽快启动自驾车营地、枫丹白鹭五星级酒店项目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区位优势地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洗浴的中心和茶楼建设。
二要突出××地方民间特色,进一步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要突出××民间工艺品开发,瞄准市场,包装提升,使××木雕、石雕、竹雕、徽墨、竹编等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在一些景区景点可采取“前店后坊”的产销方式,集浏览观赏、参与劳作和商品销售于一体,既可丰富浏览内容,又可诱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同时,加大××名优特产品的开发和包装,直接进入购物市场,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
(六)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区文化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在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上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调,较少整体联合,整体包装打造和宣传促销,缺乏团队精神和群体力量。一要下决心整合资源,整合线路,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二要详尽地制定好总体规划,安排好线路,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三要加强区内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手笔、大气度地实行重组整合,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大局,谁也成不了气候的狭隘意识和行为。四要加强与歙县、绩溪、黄山及其它区县的联合,形成东线旅游板块,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对外促销,提高××区知名度,实现文化和谐。
同时,在线路整合上,围绕“古色、绿色、红色”板块,精心做好已经运行多年的“××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乡村休闲养生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线路。但重要的还是要丰富内容,增加内涵,吸引游客兴趣,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七)文旅结合,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提升文化旅游景点的徽文化内涵。要鼓励区内外从事和热爱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出精品,进一步把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要搞好旅游景点的包装设计,提升徽文化内涵,让游客更多地感受和体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文化旅游景点的导游词,要突出徽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各个景点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俗掌故,编写出既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又有真实性和知识性的导游词,做到雅俗共赏。
二要丰富充实旅游内容。要紧紧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充实文化内容,增加互动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文化和古建筑本身就让人有一种沉闷、压抑感,所以要合理安排丰富多彩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客参与的民俗、民风、茶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养生保健等活动,做到游客参与、动静结合,留得住人、留得下客。要以文促旅,以旅活文。在旅游项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真正实现“观光型”到“体验型”,再到“寄居型”的升级进位。
(八)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旅游队伍素质
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传播徽文化的水平。
二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在我区创办实习、培训基地。区职教中心要实行定向培养,开办文化、旅游专业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三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
(九)创新机制,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体系
一要采取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同样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办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二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
三要在经营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作为产权人的利益,农村公共资源作为所在村的集体利益,鼓励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形成大旅游的氛围和格局。
(十)加强领导,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小组,要切实负责协调好全区文化旅游深度结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必要时,可成立旅游经济工作委员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区工作合力。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对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区政府要发挥好资金引导作用,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维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用于全区旅游的整合宣传促销,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培训等。群众社区文化、各类文艺业余组织,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业务辅导。
三要积极营造好社会大环境。要进一步形成大文化、大旅游的氛围,形成干部群众都参与,上上下下都支持的格局。要建好图书馆、文化馆,开辟徽文化展示厅,名人展示厅等。要组织力量编写××文化简明乡土教材,让中小学生和全区人民了解我区丰富文化底蕴,开展爱祖国、爱××的教育。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特色产业。我区作为古××域名唯一传承地,历史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的文化旅游业必将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2. 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的徽记大事记
2001
2001年8月 成立成都华徽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吕金刚任总经理。
2001年8月公司成功推出以独特文化为“煮”产品的徽记煮瓜子,凭借完善的市场网络,长期专业的市场营销理念迅速占领西南地区。
2001年8月 成功申报徽记煮瓜子包装袋专利。
2001年10月成功申报煮瓜子塑袋专利。
2001年11月成功申报食品外包装纸箱专利。
2002
2002年3月公司建立全国销售网络系统,以四川为中心,销售网络辐射至新疆、甘肃、内蒙、上海、北京、广东、广西、福建等。
2002年6月公司在府南河边自购写字楼,总部搬迁到一环路西北桥边街。
2002年8月公司产品开始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
2002年9月公司导入ISO9001国际体系及HACCP认证,公司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
2003
2003年3月了解到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需求 ,公司在结合四川名特产蛋苕酥的制作工艺基础上, 开发了以粗粮为主的“徽记”粗粮酥系列。
2003年5月公司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
2003年6月公司在蒲江建立10000亩优质原料红薯南瓜基地。
2003年7月吕总应邀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7届华商大会, 并接受了《成都商报》等媒体的专题访谈,成为四川食品行业受邀参会的仅有的两家食品企业之一。
2003年8月公司从单一的“徽记”品牌发展到“好巴食”两大品牌五大系列。
2004
2004年4月新建粗粮酥及花生厂房。
2004年4月公司更名为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
2004年5月成功推出了“徽记”闲酥花生系列产品。
2004年6月成功推出“好巴食”豆腐干产品,彭登怀任该产品形象代言人。
2004年7月全面实施厂容、厂貌硬件设施及生产设备改造。
2004年10月公司成为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4年10月公司获得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商标注册证明,公司成功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获得商标注册保护。
2004年12月成功推出了“好巴食”乐香米、乐香麦、玉米烧系列产品。
2005
2005年2月在金牛高科北区工业园新建现代化生产基地并成功奠基。
2005年3月与美国西部投资基金公司合资正式成立华徽国际股份中美合资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吕金刚出任董事长。
2005年5月“徽记粗粮酥”系列产品获得QS证书。
2005年6月新品胡豆系列成功上市。
2005年11月公司正式启动HACCP认证工作。
2005年11月公司通过炒货系列QS认证专家组审核。
2005年12月公司获得第二届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
2005年12月公司争创第七届四川省名牌产品成功,公司休闲食品系列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6
2006年1月公司启动ERP项目,为加强公司的物流、财务和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有利保证。
2006年1月公司开始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
2006年3月,公司在成都联手家乐福强力推出“徽记磕瓜子,吉尼斯挑战赛,赢取10万大奖”,拉开了公司利用事件行销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大幕。
2006年3月公司成功举办“2005年徽记精英会暨经销商联谊大会”并成功参加了2006年春季全国糖酒会。
2006年3月公司的苕酥系列和花生系列通过HACCP体系认证。
2006年4月公司徽记瓜子、好巴食南溪豆干获得“2005年度成都市消费者首选商品”荣誉称号,公司董事长吕金刚并评为成都市食品行业风云人物。
2006年4月“徽记磕瓜子,吉尼斯挑战赛,赢取10万大奖”重庆站的活动成功举行,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产品在重庆市场的品牌形象。
2006年5月国际金融公司(简称IFC)执行副总裁等一行参观了我司工厂,对我司给予了高度评价,双方就我司今后的发展及规模进行了谈论分析,为我司未来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8月8日公司在生产中心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五周年庆典,在五周年庆典上,公司领导和员工代表分别讲话,总结过去辉煌,展望未来希望。
2006年8月由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 成都市道教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成都举行,公司的好巴食豆腐干系列产品被评为本次道教文化节的指定食品。
2006年10月徽记食品代表四川休闲食品参加全国第四届农业博览会并获好评。
2006年10月徽记食品省内经销商联谊暨订货会在成都市高家庄娱乐城隆重举行,并拉开了与金龙鱼强强联合促销的序幕。
2006年11月徽记食品位于大邑县的槟榔芋种植基地喜获丰收,此举带动了当地农户大幅增收,切实响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获得了成都市委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2006年11月徽记应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 打开了与欧盟企业的合作之门。中国食协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于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吕金刚董事长在通过会员代表大会与会全体会员一致表决后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6年12月9日徽记食品的全国销售精英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位于成都市五丁桥的销售总部, 参加徽记食品2006年全国销售会议。
2006年12月18日“徽记品牌广告正式在央视新闻频道、 CCTV1、CCTV 2、CCTV 3、CCTV 7、CCTV 8、CCTV12等多个全国性频道的黄金时段强势播出。
2006年12月23日四川省第六届创业之星表彰大会在蓉举行。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出席表彰大会。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先生因其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四川省第六届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并受到表彰。
2006年2月22—26日首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暨安徽特色商品交易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胜利举行。 徽记食品作为四川省知名炒货食品企业,同时也是本次被邀请的川内唯一一家炒货企业参加了盛会, 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06年度全国10大著名品牌”,据悉,这是目前中国炒货行业含金量最高的荣誉,评选的方式是企业行业影响力及产品力的综合考评。
2006年12月徽记食品分别获得“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及“中国著名品牌”荣誉称号,可谓双喜临门。
2007
2007年1月吕金刚董事长荣获首届成都市十大创富精英。
2007年2月,徽记食品获得了成都市金牛区2006年度纳税先进企业称号,并获得了金牛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2007年2月,徽记食品成功联手“中美拳王”争霸赛这一国际性体育盛事,意味着徽记食品品牌影响力将迈进一大步。
2007年2月,徽记瓜子以6216的高票位列由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四川315消费·维权网及成都多家大型超市强势推出的“2006四川消费者最喜爱食品”第四名,其余上榜品牌还有蒙牛、蓝剑、白家、棒棒娃等省内外知名品牌。
2007年2月,徽记食品2007年一季度全国销售会议及四川省经销商会议在龙泉隆重召开。公司董事长吕金刚、全国60余位区域销售精英、省内百余名经销商及徽记食品总部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对07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规划讨论,会议统一了思想、统一了目标、统一了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7年3月,徽记食品在高家庄娱乐城隆重召开了“徽记食品2007年供应商工作会议”,并为4家金牌供应商举行了授牌仪式。
2007年3月,公司生产中心组织300余名员工进行为期2天的封闭军训。使员工素质和作风得到了锤炼,进一步传承了徽记企业“合作完美”的优良传统,增强了员工铸就徽记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2007年3月,徽记食品2007年一季度重庆地区经销商会议隆重举行,来自奉节、丰都、万州等地的50余名经销商及徽记员工齐聚一堂,共商市场耕耘发展大计,在会上徽记食品提出要做到与经销商们共同成长,建立和谐融洽的厂商关系,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更是指出:终端决定成败,渠道赢取未来。
2007年4月,徽记食品核心区域经销商会议分别在广西桂林、云南昆明召开,与会的经销商们纷纷表示对徽记企业的发展前途看好,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合作,达到互惠互利。
2007年4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华西都市报承办的2006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荣获“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殊荣。
2007年5月,徽记食品发挥龙头效应促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并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007年6月,利用“南溪豆腐干”品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豆腐干产业经济,依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与南溪县政府共同联手申报“南溪豆腐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明商标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出任南溪县食品工业协会首任会长。
2007年6月,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当选金牛区工商联副会长。
2007年7月,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徽记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新的思想:1、依法管理,编制员工纳入法制化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2、科学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明确目标,效率,让员工干有所得,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3、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员工核心发展价值体现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对员工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建立培训体系,对人力进行发展和开发。让员工提升自己,挑战自己。此外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员工,特别是对离开的人作更多的关怀,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氛围。
2007年8月18日,携手栋梁工程,徽记用“爱心”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栋梁工程·徽记基金启动仪式在成都隆重举行。
2007年8月,徽记食品用“一分钱”力量将“爱”托起,徽记爱心瓜子全面上市。公益爱心宣传片在央视及地方台投播。
2007年9月,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在北京召开,徽记食品荣获“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最佳示范企业”。
2007年10月,“四川南溪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建成西南最大的现代化豆制品生产基地--“好巴食”豆腐干生产基地。
2007年10月,四川徽记食品因其高速成长性而吸引了各界的关注,并斩获“2008年中国食品产业最具成长性企业奖”。
2007年10月,全球最大猎头公司之一“聚贤社”来徽记食品有限公司工厂参观访问。双方就徽记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作了经验分享。
2007年11月,成都美食节“时尚美食,成都生活”,徽记食品通过美食节平台成功推出“南溪豆腐干食尚大典”,标志着豆腐干产业品牌“航母”已经启航。
2007年11月,爱心基金由资助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募集助学资金总额为12160315元和援助名单总人数为5492名,栋梁工程·徽记基金首批资助名单出炉。
2007年11月25日,四川徽记食品有限公司金牛高科园区首条煮瓜子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
2007年12月徽记“爱心”情洒四川,震动大学校园。
2008
2008年1月打造“三个中心”,徽记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8年1月,徽记董事长吕金刚先生当选第十三届成都市政协委员。
2008年1月徽记打造中国最大豆制品研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南溪豆腐干产业。
2008年1月“徽记”、“好巴食”双双荣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称号。
2008年1月8日南溪徽记公司隆重举行新厂落成剪彩仪式。
2008年1月11日雪中送炭--徽记食品爱心捐赠200贫困户。
2008年1月“徽记”被评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2008年1月徽记获得“四川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8年1月徽记董事长吕金刚先生获CCTV 2007年度三农热门人物奖。
2008年2月公司08年迎新团拜会暨07年度优秀员工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08年2月徽记携手华西开展环保购物行万人签名活动。
2008年3月2006- 2008金牛区“十佳”称号飘落“徽记”。
2008年3月徽记食品公司参与坚果炒货行业国家标准的审定工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肯定徽记在行业里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8年3月英国“聚贤社”再访问徽记,带来最高荣誉勋章。
2008年3月厂商同心打造销售铁军--徽记08年经销商会议胜利召开。
2008年3月共同成长分享财富--徽记携经销商伙伴造势再次“煮”熟糖酒会。
2008年4月“好巴食”开启2008“食尚奥斯卡·成都食品经济推动力总评榜”宣扬四川美食文化,宣扬四川美食历史,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休闲食品十佳品牌。“徽记”与“成都”双双荣列中国休闲经济榜首。
2008年4月徽记食品荣获07年度3.15维权示范单位称号。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无情毁我家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渡难关,徽记迅速反应全力赈灾;千名员工捐款五万,徽记共捐款捐物300余万元;并深入重灾区帮助受灾群众就业建家园献爱心;徽记急政府所急,爱心招聘灾区员工。
2008年6月徽记入选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
2008年6月徽记食品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正式启用。
2008年6月徽记5.12受灾员工爱心救助基金发放仪式正式举行。
2008年7月吕金刚被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聘请为MBA企业导师;川农大在徽记建立大学生预就业实习基地。
2008年8月相信自己!徽记人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2008年二季度全国销售会议胜利召开。
2008年8月8日徽记隆重举行7周年生日庆典暨员工迎奥运文体活动,以“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引领企业发展。
2008年8月徽记取得市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认证。
2008年8月徽记公司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战役打响第一枪。“管理思想如何落地”培训在总部开展。
2008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首届徽记奖教金表彰大会颁奖。
2008年9月四川徽记食品获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9月徽记食品与美国派拉蒙农场达成战略合作,联手推出不漂白原色开心果进军高端坚果市场。
2008年10月徽记食品隆重举行成都客户座谈会。
2008年10月徽记食品上海亮相参加2008金秋农副产品大联展暨第三届光明食品节都江堰市暨四川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专场;川味美食传长沙,徽记食品再度引领全国秋季糖酒会。
2008年10月徽记食品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2008年10月15日上午,徽记食品拉开了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的序幕。质量重于泰山,徽记内部展开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加深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感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作为一名食品企业员工肩负的责任。
2008年10月25—26日,第八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金刚荣获由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联合颁发的全国“2008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22日,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工作会在成都市金牛山庄召开。近年徽记党支部先后被金牛区组织部评选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中共成都市金牛区社会工作委员会表彰为“两新”党组织,入驻“助学超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27日,四川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四川诚信论坛暨诚信企业表彰会”,会上隆重表彰了10户“2008年四川最佳诚信企业”和19户“2008年四川优秀诚信企业”,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荣获“2008年四川优秀诚信企业”称号。
2008年11月2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在安徽合肥市隆重开幕。在食品节的全国坚果炒货食品品牌评价活动中,我公司“徽记”牌系列坚果炒货食品荣膺“2008年度全国著名品牌”称号。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会议上,经大会讨论举手表决,增补我公司总经理吕金刚先生为协会副会长,这也是此次大会增补的唯一一名副会长。
2008年12月1日,金牛区区长马旭与财政、高新管委会等部门领导一行来到我公司视察指导工作并参观了公司生产车间。在公司总部会议室,董事长吕金刚详细汇报了我公司的发展历程、增长连年翻番的喜人成绩、公司新厂的建设进度、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还介绍了公司的品牌文化战略。
2008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在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建设银行与徽记食品等10家企业签定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2008年12月19日,为丰富金牛区的文化生活,金牛高管委在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隆重举行 “南郊联社-徽记”杯乒乓球比赛,本次活动由徽记食品和南郊信用社赞助冠名,参加比赛的有金牛高科、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南郊联社等机关、金融机构及驻区企业职工。
2008年12月24日晚,徽记与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举办的2009新年晚会。公司为四川农业大学学生颁发了奖金,以表彰鼓励四川农业大学优秀学子。
2008年12月30日,在成都电视台演播大厅星光闪耀,激情澎湃,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第16届成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小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包惠出席颁奖典礼。会上,徽记食品董事长吕金刚被授予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 称号。
2009
2009年1月22日,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2009年新春团拜会在生产中心隆重举行。经历了一年的风雨洗礼,在辞旧迎新之际,公司领导与全体与会人员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佳节。
2009年1月,经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徽记食品当选首届成都市民最喜欢的“成都造”品牌。
2009年2月26日上午,徽记公司获得由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与四川省扶贫基金栋梁工程分会颁发的“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3月23日,徽记公司总部落成典礼暨投资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公司历时两年,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占地面积70余亩,集生产、研发、仓储、综合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司总部正式落成。庆典活动上公司与战略投资者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草签了融资合作的框架协议。
2009年6月9日,成功创建徽记商学院并举行成立仪式,开办了第一期销售系统业务人员培训,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及商学院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1月,在当年糖酒交易会上吕金刚与兰馨亚洲执行董事李基培签署了二轮融资意向协议,宣告基本完成二轮融资。
2009年12月,在金牛高科产业园总部召开了第一次集团员工大会,吕金刚宣布徽记至此正式开始集团化发展模式。
2010
2010年2月徽记食品(集团)公司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公司总部圆满举办,此次春晚通过网络方式面向全国各销售区域同步直播,提升了公司内部企划水平,极大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2010年2月集团公司总部徽记食品公司成功承办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全国理事会并独具匠心的组织了全国各企业家代表深入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进行爱心捐赠,此次活动在行业内产生巨大影响受到全国各企业家代表的高度赞扬并得到了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的表彰。
2010年3月,新春伊始,集团公司面向全集团提出“加快发展、升级换代”年度经营管理要求,统领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迈上科学快速发展的新台阶。
2010年6月,集团公司决定启动集团及所属单位网站全面升级改版,创建气势恢宏先进科学的徽记集团及所属企业全新的网站,目标是要创建行业一流、全国先进的企业门户网站,网站拟创造性开设企业信息站与品牌专区2个崭新的界面。
2010年7月,公司半年度销售会议一改过去在外开会的作风,转变为在公司总部“关门”开会,此次会议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主题,会上着重探讨了公司产品力,销售精耕拓展全国市场等战略性议题,为指导2010年下半年营销工作明确了方向。
2010年8月,公司与用友软件签署了A8协同软件升级使用协议,标志着徽记集团发展将再次以信息化手段助推各项事业提档升级。
2010年9月8日,徽记食品集团投资新建企业——“四川豆匠食品有限公司”奠基仪式,在成都·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川菜产业化园区永安路隆重举行。豆匠公司的奠基昭示着集团公司在豆制品行业发展开启新的动力。
2010年9月,集团再次提出巩固学习型组织建设基础,开展全员大练兵,持续深入推进集团全员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提高觉悟、提升水平,并对集团化培训及培训讲师团队打造提出了新的务实要求。
3. 谁告诉我1980年以后香港经济的发展过程
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经过短短的30多年时间,香港从战后初期的转口港迅速发展为今天的远东轻工业制造中心和国际
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为之侧目。香港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经歷过一段相当曲折
的路程。现在我们试图从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经济发展的轨迹。
(一)转口港形成前时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以制盐、制香、修船为主,海上运输也颇具规模,屯
门、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较活跃的港口。
1841年英国人强行在港岛登陸,1842年正式割占香港后,初期主要是从事最惡毒的鸦片走私活
动。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从印度运來中国的鸦片有3/4是经香港转销的,储存香港等待转销
的鸦片多达16.5万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受开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在港的部份外商将其实
力分散到新开的商埠,香港的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1844年出入港船只仅538艘,总重量
189.257吨;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吨,发展并不快。因此,一些英国驻港官员主张乾脆放
弃香港。曾任港府财政官员的M.马丁於1844年报告說,香港没有任何可观的贸易,并且断言在任何
情况下香港都没有任何机会能成为商业中心。他认为由於海盗的猖獗,中国商人社团的阙如,物资供
应的缺乏等等,条件远不能与新加坡相比,主张英国政府連一个先令也不应花在香港。但进入50年代
以后,国内外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内地居民进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后,
美国与澳洲先后发现金矿,中国大陸经由香港前往新、旧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达數万;加上亚太
地区的许多国家(如日本、邏羅、朝鲜等)的开放,香港的航运、贸易与日俱增。为适应华侨社会的需
要,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和沟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应运而生,华北、华中等地区出产的花生、
大豆、药材、丝绸等中国内地土特产与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宝、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经由香港进
行转口贸易,1860年,进出港船只达到2,888艘,总重量为1,555,645吨。为这种交往所需的旅馆业、
各种商号也纷纷设立。华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商人社团开始在港岛崛起。
在这20年中,港岛市区不断扩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区主要是沿著港岛西北海滨的一个约1公
里狭长地带伸展,后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发展,形成上环、中环兩个地区。人口的增加尤为显著,
1841年港岛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进入50年代以后,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
天国革命期间从广州等地区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岛人口自1853年的3.9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9.5万人。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型了。
(二)转口港时期(1860-1950年代初期)
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的地位,从其确立以至完成,并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经歷了将近100年的
时间。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以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标志,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的兩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60-1898年)
1860年10月24日,英国政府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
了南九龍。从此,自南九龍至港岛间的广阔水域置於英国的实际占領下,这对於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
是至关重要的。
从国际范围看,这时欧美国家已经先后完成或正在进行产业革命,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掠夺
与竞争。在这一时期,有兩件事情对於香港转口港地位的确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苏伊士运河
的通航和有线电报的铺设。
1896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使得从西欧到香港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000
公里以上,欧洲來港航线方便多了。1871年,欧洲的有线电报直通香港,并同时与上海、新加坡直接
通报,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在整个60年代,香港经济却面臨著新的冲击。由於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经退居第二位,
在1856-1866年的10年间,上海的贸易额从993,304镑激增至4,210,947镑,而香港和黄埔的贸易额仅
从927,067镑增至1,351,958镑。不过,从香港本身发展的绝对數字來看,速度也还是相当可观的。1870
年香港进出港船只达到4,791艘,总重量为2,640,347吨,比1860年分别增长50%。
19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标志就是银行业的建立。1865年,汇丰银行正式在港开
业,这是总行设在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银行。该行创办初期包括有英、美、德、印度等股份,但主要的
投资和创办人则是在远东多年的英国大洋行。在此以前在港开设的银行已有东方银行(1845)、有利银
行(1857)、渣打银行(1859)、印度商业银行、阿格拉聯合服务银行、西印度中央银行(1863)等6家。但
汇丰后來居上,在港英当局的支持下,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抑制华资,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壟断
国际汇兑,为外资在华企业提供资金,等等,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香港已经完全奠定了其转口港地位,据1880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的输
入总值,香港占21%,输出总值则占37%。另据有关资料统计,1880年香港进出港船只为5,775艘,
总重量为5,078,868吨,1890年则达到8,219艘和9,771,743吨,10年间分别增加了42%和92%。在发
展贸易的同时,香港也陸续发展自己的工业,如船坞、火柴、肥皂、制缆、制糖、水泥行业,但规模
都还比较小。
在此期间,华商的财富迅速膨胀。70年代末,港督轩尼诗就曾在立法局表示,华人已成为港岛的
最大业主,港府的税收有90%來自华人;1881年他又透露,香港每季缴地税1,000元的业主18人中,
除怡和洋行一家外,余17人均为华人。政治上,华人也开始崛起。1880年,伍廷芳出任立法局议员,
这是华人在该局任职之始。其后,黄胜(1884),何启(1890)等人都先后出任立法局议员。随后华人在
港政治、经济势力的崛起,为了建立统一的华裔组织,1896年成立了第一个华商社团--中华会馆(即
现“香港中华总商会"前身,担负起“聯乡谊而通商情”的作用。中华会馆的成立标志著华商已经形成一
支在政治、经济上不容忽视的力量。1894年8月23日,英殖民地大臣里本曾对港督羅便臣說:“在英政
府保护下,香港已变成一个华人社会而不是英人社会……而华人居留地从來是香港繁荣的一个重要力
量。”
1860年英国割占了南九龍后,港岛与九龍形成了彼此相望的“双城”。通过辟山填海和伸展,港岛
方面由坚尼地城到 鱼涌,九龍方面则由油麻地到大角咀、红磡、马头角,都填海建成商业区。居民
也从1860年的95,000人(其中外国居民2500人),增至1898年的254,400人(其中外国居民15,190人)。
经过将近40年(1860-1898)的发展,香港最终确立了其转口港的地位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管理、银
行、保险、船运等方面的服务随之兴起。1898年6月9日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
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以此为标志,香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转口港时期的第二阶段。
2.第二阶段(1898-1950)
新界,拥有975.1平方公里以及广阔的水域。英国强租新界之后,使香港原有的陸地面积(包括港
岛和九龍司)骤增11倍之多,为香港后來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过去地处边界的
油麻地、旺角等变为中心地区,7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市镇,也全部分布在新界的九龍半岛上。原來聚
居在新界400多个村庄的100,000居民,也使人口骤增1/3以上。
香港的发展在这50多年(1898-1950年代初期)中,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先后经受了兩次世界
大战的冲击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才得以重建香港的经济秩序并逐步完
成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
在英租新界后的最初10多年中,香港经济仍有较快的发展,转口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911年,对后來香港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广九铁路全线通車,内地输港货物由此一部份可以通过铁
路直接抵港。另一方面,來港船只与转口货物也有较大增加,1914年达到创纪錄的23,740艘,载重总
吨位达22,069,878吨,分别比1898年增加了115%和66%。同时,香港政府的税收也有较大幅度的增
加,如战前的1913年为8,512,308元,比1898年的2,918,159元增长了近2倍。
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主要參战国之一,因此香港间接处於战争狀态之下。
在大战的四年间,香港的转口贸易大致上处於停滞狀况,甚至略有下降,直至战后的第二年还未能恢
復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这种連续几年徘徊不前的情况是英占香港以來所首次出现的。但是,香港的
造船业却利用欧美船只因大战而减少的空隙,大力加以发展,黄埔、太古以及海军船坞,相继走上了
造船、修船的“黄金时代”,并在战后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积极利用欧洲工业衰疲的空档,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渐趋平稳。至
1924年,进出港总吨位已达35,471,671吨,比战前最高年份1913年增长了55%。此后,由於爆发了
省港大罢工,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工业等方面均一度受到影响,至1927年后才渐有恢復。据统计,1930
年香港对外贸易总值为81,300万元,比1921年的43,260万元增长了88%。
20世纪30年代初期,爆发了长达4年之久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贸易额减少了2/3,香港也受到了
严重的冲击,港元暴跌,每元仅值1先令左右。从香港的对外贸易总值看,整个30年代贸易额大致维
持在10亿元左右,其中以1935年为最低点。但是,香港的工业发展却从30年代开始渐有起色。1936
年,香港启德机场投入民用,这对后來香港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年,英聯邦在加拿大渥太华开会,讨論了英聯邦特惠税协定.规定凡是采用聯邦原料或勞工
至少50%的制成品,可在英国及其自治領市场享受特惠税待遇。香港於1934年加入该协定。此举对香
港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1940年,在港设立的工厂约有800家,雇用工人约3万名,主要
有造船、棉织、胶鞋、电筒、罐头食品等行业。这对50年代香港工业的重建有积极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於12月26日攻占香港,直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为止,香港经歷
了3年又8个月的日占时期。在此期间,日军实行了野蛮的法西斯统治,摧毁了战前所建立起來的大部
份工业,至1946年,工厂數目急剧下降为366家,外贸基本处於停顿狀态,房屋被毁达19,000单位,
居民被强迫遣散回乡。全港人口从1941年的160万锐减至1945年8月的60万。
战后的香港,一片废墟,纸币贬值,资产冻结,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情况十分惡劣。但
是,华人资本迅速返回,内地的人才、资金、设备等大量流入香港;香港与东南亚、英、美、澳、加
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聯系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强。同时,英方也探取了一些比较明智的措施,例如汇丰
银行宣布承认日占时期发行的“迫签纸币”(DURESS NOTES),恢復信誉,银行和外汇业务逐步恢復常
态。至1947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增至27.67亿元,比战前最高年份的1931年的12.8亿元增长了
116%,1949年更是突破50亿大关,达到50.69亿元。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采取了明智的行动,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港商
迅速充当了新中国与外界贸易往來的中介人。1951年香港的对外贸易总值激增至创纪錄的93.03亿
元,中国占港总贸易额的26.5%,达到24.67亿元,其中中国占港总进口的17.7%,占港产品出口(包
括转口)的36.2% ,均居第一位。这是香港转口贸易的鼎盛时期,香港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復。
在这短短几年中,香港经济之所以得到迅速恢復,主要原因显然是由於对中国大陸的转口贸易所
带动。此外,战后人口也迅速增加,1947年便超过战前的水平,达到180万人,1950年达到206万人,
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勞动力资源。
但是好景不常,香港经济很快又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蓄意
与中国为敌,对华实行禁运。战后刚刚恢復和发展起來的香港转口贸易便一落千丈,1952年对外贸易
总值急剧下降到66.78亿元,比上一年锐减26.5亿元,几乎减少了1/3。同年对大陸的输出也从上一年
的16.04亿元降为5.20亿元。此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連续三年下降,经济前景岌岌可危。香港经济
向何处去?这是进入50年代以后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业化时期(1950年代起)
1.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50-60年代)
20世纪50和60年代,香港经济逐步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从而发生了划时
代的变化。
大陸解放前夕,内地的大量资金,设备从上海、广州等地流入香港,并带去了技术和管理人才。
同时战后我国内地工商界特别是上海的厂家从英、美等地订购了大量的纺织机械等工业设备.此时也
因大陸局势变动不再转入内地,而直接启运香港设厂投产。据有人估计,1946-1950年间,以商品、
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的形式从中国大陸流入香港的资金不下5亿美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请登
记设厂的工厂中约有60%是从内地迁港。这些内地迁港工业包括纺织、橡胶、五金、化学、火柴等,
对於战后香港工业的重建与发展有重大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著局势的变化,过去一直占据优势的英
资财团(例如怡和财团)有一些表现出信心动摇。怡和大班约翰.凯瑟克曾经发出“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去
了”的悲哀,采取股票上市,变卖资产,套取现金等手法,准备后路。而汇丰以及渣打银行则采取了
一些比较明智的措施,为香港的工业发展包括纺织、成衣、金属制品、塑料、化学工业、船舶修造、
饮料、香烟等提供了相当數量的贷款。东南亚的华侨以及其他外资也大量流入香港。据估计,仅
1949-1950年流入的资金约达10亿元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国和英聯邦国家作为香港制造品的重要
出口对象外,1953年美国容许港制品输入,此后美国逐步发展成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场。这一切无疑
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就是这样,香港逐步获得了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勞力以及市场等条件,尽管在
1957-1958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经济发展速度到影响,但它终归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
的转变。萌芽於30年代的香港工业,至1947年只有工厂961家,雇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
4,541家,雇用人數达177,330人;1959年与1947年相比,厂家和雇用人數分别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贸易中,港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转口贸易的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主要是工业、外贸)有了较快的发展,为7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
了基础。这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东南亚政局动荡,不少人夹带资金來港;内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原准备在内地投资的华侨转而将资金投进香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西方资本大量渗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了1967年曾发生反英抗暴而受过短暂的冲击外,政局一直比较稳定,这就为香
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棉纺、织布、制衣、塑料以至新兴的电子、钟表、玩具业等,都有
较大的发展。1960-1969年,香港制造业工厂从5,346家增加到14,078家,雇用人數从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别增加了1.6倍和1.3倍。同时期的港产品出口值则从28.67亿元增加到105.18亿元,
增加了2.7倍。进出口贸易总值也从98.01亿元增加到280.9亿元,增加了1.9倍。此外,房地产、建筑、
金融业等也相应有所发展。
2.工业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后)
70年代以來,则是香港工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阶段。
70年代的香港经济,不論是在加工工业、对外贸易还是交通运输、金融、建筑、旅游等都有迅速
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加工工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多种经营为特点的工业城市。
以工业为例,香港注册厂家从1970年的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雇用人數则从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别增加了1.7倍和0.7倍。1980年,港制品输出为681.71亿元,占出口
贸易总额的69.4%,从事制造业人數则占总就业人數的40%左右。据统计,1980年香港总产值(时值)
为1,060亿港元,按人口平均的产值为20,933元(约合4,080美元),在亚洲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出口导向,工业与
贸易有共生关系;轻工业占优势;小型企业占多數,适应性强,等等。这些特点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环境决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工业原料和半制成品主要依赖进口;人多,地小,但拥有
世界天然良港;内部市场有限,产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业的发展,从原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
都得依赖於对外贸易,如果没有外贸,香港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就会窒息。另一方面,由於轻工业具投
资较少、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所以香港一开始便走上发展轻工业的道路。目
前,香港轻工业的工厂數、雇员數和出口额在工业中均占95%以上。在轻工业中,又比较集中於成衣、
纺织、塑胶、玩具以及电子、手表等行业,1980年这些行业出口额约占香港制品出口总额的72%。其
中60年代发展起來的电子工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年出口的电子产品83.06亿港元,占港产品出
口总额的12.3%,雇用工人88,883名,成为仅次於制衣业的第二大行业。此外小型企业居多又是香港
工业的另一特点。以1978年为例,雇员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厂占全港工厂总數的92%,雇员人數占
41%,而且工厂的平均人數还有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小,生产容易调整,适应性比较强。在同一时
期,香港的对外贸易也令人为之侧目。1980年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8.94亿
元,比1970年的328.46亿元增加了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也有较大的发
展,被誉为国际航空中心、海运中心和旅游中心。此外畸形发展起來的房地产业尤为引人注目,这裏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枚举了。
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融业的崛起,成为仅次於紐约、倫敦的第三个
国际金融中心和仅次於倫敦、苏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在有利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來,香港政
局比较稳定,与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的聯系日益密切,同时,随著香港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崛起和
房地产的畸型发展,它需要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配合,这是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金融资本发展的必要
前提。在这样的形势下,大批跨国金融机构涌进香港,使香港的金融结构和经营业务发生巨大的变化,
日趋国际化。从地理上看,香港处於一种适中的地理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处於有利
的时差区内,可以充当紐约与倫敦金融市场的中继站;这一有利的条件,加上港英当局所采取的不干
预政策,使得香港地区的信贷等活动特别活跃。1978年3月,港英当局撤消了不增发银行牌照的禁令,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持牌银行即增加了41家,支行數目也大增。在香港金融領域中,外资的活动
尤为突出。据港英当局统计,至1982年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银行中,有94家的资本來自香港以外
的19个国家和地区,约占72%;而在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中,外资则占80%。至1982年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银行中,有63家在香港设立分行或办事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转站的作用日益加强,各
行对国外供款和预付款在10年中从2.04亿元增至207.78亿元,年增58.8%,其中最多为印尼、南朝鲜、
台湾、马來西亚、日本、澳洲、巴拿马、菲律宾、泰国、印度、新西蘭等,基本上是亚太地区。财团
聯合贷款數量大,范围广,一些跨国银行、财团相继取得20多家华资银行的部份股权,如汇丰对恒生
(61%),美国花旗银行对远东(76%),日本三菱对廖创兴(25%),富士银行对广安(55%)等等。当地登
记的持牌银行中,接受外资某种控制的己过半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其利弊一直有所争論。但是,它对於促进今天香港经济的繁荣局
面,显然有著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