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理想汽车何德何能成功登陆美股看了这些原因不服不行
[汽车之家新能源]?超级播报,每周都有料。本周热度最高的事件无疑是理想汽车正式登陆美股,成为第二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今天的第一个话题,我们就来盘一盘理想汽车如何在这个不同寻常的2020年里,依然保持逆势增长,最终成功上市。此外,本周的热点消息还有一款重磅车型——红旗E-HS9首次与公众见面我们也会跟您一起回顾一下。
动力方面,新车将在前后桥各搭载一台电机,并提供两种不同动力可选,其中高功率版的前置电机最大功率218Ps(160kW),峰值扭矩350N·m,后置电机最大功率续333Ps(245kW),官方公布该版本的0-100km/h加速时间或小于4s。新车搭载容量为92.4kWh的动力电池,官方称其续航里程或将超过500km。通过红旗最近推出的几款车型可以看出,在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贾尔斯·泰勒(GilesTaylor)加盟后,设计风格开始变得愈加前卫且激进,而全新的设计理念赋予红旗E-HS9更是如此,且其领袖气质、霸气奢华溢于言表。(文/图汽车之家许博)
❷ 仙途智能完成2亿元B轮融资,自动驾驶行业融资热度持续
自动驾驶公司仙途智能近日宣布完成一笔2亿元人民币B2轮融资,由杉杉创投、欧普资本、老股东天奇资本与创始人黄超参与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运营投入,以及海内外市场规模的扩张。
仙途智能创始人兼CEO黄超表示,仙途智能在全球部署近200台自动驾驶车辆,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商业化规模,用自动驾驶为传统行业降本增效。
界面新闻综合各方报道发现,自动驾驶行业在2019年陷入低谷后,近两年再度出现热度回升,并在去年行业迎来资本涌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自动驾驶赛道已经融资超过1500亿元,是2020年的三倍以上。
地平线、禾赛 科技 、智加 科技 等均在2021年完成了C轮以上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Momenta更是在去年11月以C+轮的超5亿美元融资,C轮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事件。
并且,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也首次迎来上市热潮。去年4月,图森未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自动驾驶全球第一股;商汤 科技 也于年底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完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大IPO,目前已经推出ADAS高级辅助驾驶、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座舱等产品。
今年,自动驾驶行业热潮继续。ICV City统计发现,一季度国内共发生46起自动驾驶企业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以超4亿美元融资金额成为一季度融资金额数排名第一企业。天眼查显示,文远知行近两年共计获得5轮投资,总披露金额超过10亿美元。
受疫情影响,二季度自动驾驶投融资短期遇冷,但仍有28家企业完成融资。其中,如祺出行以超10亿元A轮融资拔得头筹,由广汽集团领投,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参投。本轮融资后,如祺出行将加速推动Robotaxi商业化落地。
盖世 汽车 研究院总监王显斌告诉界面新闻,智能电动 汽车 竞争的焦点逐渐变为智能化核心技术的争夺赛,主要集中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等传感部件,以及决策层核心算法和芯片领域。
“主流 汽车 公司重点布局自动驾驶核心感知融合算法和规控技术,大量的高性能传感部件还是依赖零部件供应商,底层的大算力芯片等也是第三方供应为主,因而催生了巨大的自动驾驶产业链需求空间。”
但王显斌同样指出,目前自动驾驶企业着重在传感器硬件配置展开军备竞赛,而对底层的融合算法、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技术投入不足。并且,消费者对 汽车 公司硬件冗余和软件升级这类自动驾驶服务包的选购渗透率不高, 汽车 公司难以实现大量数据闭环迭代。
更进一步的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企业商业化落地的窘境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海外自动驾驶企业已经频频传来裁员消息。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由福特和大众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 Argo AI已经裁减了约150名员工。Argo AI发言人称本次裁员是“谨慎调整我们的业务计划”的一部分。巅峰时期,Argo AI的市场估值接近75亿美元。
就在前不久,特斯拉永久关闭了位于加州圣马特奥的办公室,并裁员229人,而这个办公室正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自动驾驶系统数据标注工作。特斯拉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负责人Andrej Karpathy也于当地时间7月13日宣布离开特斯拉,最终去向尚未决定。
今年5月,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通过内部邮件,同样宣布了裁员消息,约8%的员工遭到解雇,波及人数约140人,这些员工主要负责激光雷达的研发工作。
Cruise新闻发言人Milin Mehta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经让自动驾驶行业的资金出现枯竭,这是这个新兴行业现在所面临的最新挑战。”
作为前沿高 科技 行业,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高企而商业化落地困难,一旦出现融资不畅或资金管理不到位,就会存在资金断链的风险。无人驾驶创业公司Starsky Robotics在经历融资失败,大幅裁员后,2020年宣布关闭;硅谷明星独角兽,自动驾驶创业公司Zoox也在5月传出将要出售的消息。
事实上,商业化落地已经是自动驾驶企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从海外企业Waymo到国内公司网络、文远知行、仙途智能等,都在试图摆脱商业化落地困难的窘境。
王显斌直言,“L4级别的自动驾驶,属于重资产、重研发、重运营的商业模式,既要做自动驾驶解决产品开发,又要运营与服务,还要买车队,商业化变现难度极高,业务可持续性值得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7月5日,深圳人大网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 汽车 管理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 汽车 管理的法规。深圳率先填补了国内智能网联 汽车 法律的空白,为自动化驾驶商业运营提供了政策依据,未来或将助力L3+自动驾驶的落地。
❸ 自动驾驶“战争” | 谁能抢先落地无人化与规模化
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动驾驶前景广阔,但从试运营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挑战重重:技术、资金、法规、数据、场景等均存在未知变量,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和规模化运营何时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前夜依旧漫长,但自动驾驶趋于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理性不断发展的历程。
12月3日,AutoX正式公布中国首批车内全无人、无远程遥控的RoboTaxi车队,并发布了25台车在深圳市繁华公开道路完全无人驾驶的视频。在网友欢呼“自动驾驶的未来已来”之际,有媒体报道,深圳市交管局回应称“深圳目前并未允许任何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测试区内开展试运营,更没有批准过任何完全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尽管因牌照问题被质疑,但AutoX如此急切展示自己具备无人驾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去掉安全员成为自动驾驶领域努力打造商业化闭环的尝试,也是无人驾驶迈入下一阶段的入场券。
“无人驾驶要想盈利必须实现单车盈利,实现单车盈利的前提是要能够实现无人驾驶,目前车辆配备安全员运营的模式不可能赚钱,甚至比普通模式还要亏钱。”文远知行COO张力此前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在出租车成本结构里,司机成本占60%左右,如果不能替代司机,无人驾驶Robotaxi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
小马智行总经理莫璐怡也表示,目前自动驾驶整体技术在飞速发展中,要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去获得巨大的商业盈利,前提是要达到自动驾驶两大目标——无人化和规模化。
不容忽视的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数据体量不足直接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目前单一车企数据体量远不能满足L4级别以上自动计时所需的数十亿英里级数据积累。当前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生态。此外,企业间数据无法打通和共享,致使自动驾驶算法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在不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法规标准体系尚待健全,自主可控产业链亟待构成,社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有待检验,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大,商业化模式尚不清晰等皆是智能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郑赟表示,目前自动驾驶仍面临技术水平等瓶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将以场景化自动驾驶的状态出现。“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基础建设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撑等不同维度仍需要齐头并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IPO暴露自动驾驶成本之痛
出品 | 搜狐 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继美国多家激光雷达公司开启上市后,禾赛 科技 近日也提交了科创板招股书,意图冲刺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
禾赛 科技 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推出十款激光雷达产品。近年来,国内外自动驾驶的发展让禾赛 科技 营收翻倍增长,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国内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网络不仅是其重要股东,还是其重要客户。
这家公司的产品卖得也不错,激光雷达销量在三年内从百余套增长到数千套,但未逃脱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对激光雷达作出的价格昂贵且难以下降的“诅咒”,最近三年的平均售价均超过10万元。这也使得禾赛 科技 毛利率达75%,远高于同行。
这对于亟需规模落地的自动驾驶来说,显然无法承受。禾赛 科技 要想更好地站稳这一赛道,还需在盈利和价格之间作出平衡。
营收翻倍增长,未实现稳定盈利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精确距离的主动测量装置,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它通过激光器和传感器感知周边环境,并结合高精地图等,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避障和自主导航等功能。
美国在激光雷达行业走在前列,已有多家公司迈出上市步伐。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以及Luminar在去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此外还有Aeva、Innoviz、Ouster等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内完成上市。就国内而言,禾赛 科技 有望成为激光雷达第一股。
资料显示,禾赛 科技 起源于硅谷,最初主要研发用于气体检测的激光气体传感器,包括激光甲烷遥测仪和激光氧气传感器两款产品,自2016年开始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用于机器人和无人车等领域的激光雷达。
随后禾赛 科技 陆续推出多个产品,在无人驾驶领域先后推出了40线、60线、128线(线束越多,测量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的多款激光雷达,并布局高级辅助驾驶(ADAS)、机器人、车联网等领域,共推出10款产品,其中无人驾驶领域是发展重点。
随着国内外自动驾驶企业逐渐进入商业化试运营阶段,这些产品的推出给禾赛 科技 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约为0.19亿元、1.33亿元、3.48亿元,呈现翻倍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约为2.53亿元。
从营收结构来看,激光雷达产品是禾赛 科技 最主要的业绩来源,占比一度高达近97%。去年前三季度,激光雷达产品实现收入1.91亿元,占比达到75%;其中Pandar64在2019年销售收入达2.24亿元,系为公司贡献64%营收的大单品,公司产品结构有所失衡。
不过,禾赛 科技 并未实现稳定盈利。在前述报告期内,其仅在2018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正,约为0.16亿元,其余期内均为亏损,2019年更是亏损达到1.50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也亏损0.94亿元。
在研发方面,2017年至2019年,禾赛 科技 研发投入从0.29亿元增长至1.68亿元,占营收比例在一度高达150%,去年前三季度投入1.63亿元,这也是公司未能持续盈利的重要原因。
网络博世加持,创始人身家达40亿
和不少 科技 创业公司一样,禾赛 科技 的创始团队也有着颇为光鲜的背景。根据官网披露的信息,禾赛 科技 由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孙恺、向少卿,以及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李一帆联合于硅谷创立,后三人决定回国,2014年落户上海。
禾赛 科技 三位创始人孙恺、李一帆、向少卿合计直接持股30.03%,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37.16%的股份,对应71.45%的表决权。目前,孙恺担任禾赛 科技 首席科学家,向少卿为首席技术官,李一帆担任首席执行官。
按照禾赛 科技 此次20亿元的融资规模和计划发行股本的上限(636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不超过15.01%)计算,禾赛 科技 估值约 133亿元,三名创始人身价合计约40亿元,其中持股稍多的孙恺身价接近1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网络还是禾赛 科技 的股东。自成立以来,禾赛 科技 对外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其中网络在2017年9月领投B轮融资,博世在2019年5月领投C轮融资,并获得美企安森美半导体、光速资本、真格基金、启明创投等资本的青睐。
在此次发行前,光速资本及其关联方是禾赛 科技 最大外部机构,合计持股达到17.5%;网络和博世中国位居其后,持股分别约为7.88%、7.65%。
产品售价超10万,暴露自动驾驶成本之痛
随着国内外不少自动驾驶企业进入商业化试运营,禾赛 科技 的激光雷达销量不断增长,从2017年的126套增长到2019年的2890套,去年前三季度为2132套,但对应的产销率分别约36%、45%、53%、50%,显示仍存在一定滞销风险。
禾赛 科技 也暴露了自动驾驶成本之痛,其激光雷达产品的平均售价连续三年超过10万元,去年前三季度才略降至近9万元,公司称主要是由于较低价格的PandarQT销售占比上升所致。
高昂的定价也使得禾赛 科技 的盈利能力远超竞争对手。2017年到2019年,禾赛 科技 的毛利率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而同期Velodyne的毛利率最高不过44%,而Luminar更是难以覆盖成本,2019年毛利率为-32%。
在具体的客户拓展方面,据禾赛 科技 介绍,公司产品已服务的客户包括北美三大 汽车 制造商中的两家、德国四大 汽车 制造商之一、美国加州2019年DMV路测里程前15名中过半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及大多数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近些年,前五大客户合计为禾赛 科技 贡献了超过45%的收入。
根据招股书,禾赛 科技 的股东博世连续三年位列前五大客户之列,网络在2019年贡献了2300多万元的收入,获得亚马逊投资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在2018年和去年也是公司客户,文远知行的关联公司景骐集团在2019年也是第四大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投资禾赛 科技 之前,曾以1.5亿美元联合福特投资了Velodyne。去年10月,网络和Velodyne签订了三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AlphaPrime的销售协议,为网络的无人驾驶计划阿波罗(Apollo)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网络投资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此前还因专利而互诉。2019年8月,Velodyne指控禾赛 科技 侵犯了其在美国注册的激光雷达相关专利,随后禾赛 科技 先后在德国和上海法院提起诉讼,指控Velodyne侵犯其激光雷达相关专利。
去年6月,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签署和解协议,双方均在协议中否认对另一方的专利存在侵权行为,并约定在全球范围内交叉许可双方现有和未来的专利,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承诺期内不在旋转式激光雷达领域对对方提出任何专利诉讼。
但禾赛 科技 为此付出不低代价,其需向Velodyne支付一次性专利许可补偿及后续按年支付的专利许可使用费。2019年禾赛 科技 就支付了高达1.6亿元的专利许可补偿,这也直接导致该年出现大幅亏损,长达10年的专利许可费或将对公司盈利持续产生影响。
自动驾驶路线尚存争议,拟用13亿扩产
目前,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而其在自动驾驶上的必要性和“性价比”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也是禾赛 科技 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分别在泊车和烟雾灰尘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成本可控性,已经成为绕不开的技术支持,业内争议主要存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之间,因此也形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典型代表是Waymo。
相较激光雷达,摄像头技术更为成熟,且成本低廉,可以支持基于深度学习的类型识别,但容易受到天气、光线等因素影响,只能获得2D平面数据。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感知周围物体位置、速度等特征,探测距离更远,且能实现精准建模,从而构建三维信息。
目前,业内的主流看法是,L1、L2级自动驾驶可以不用激光雷达,而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是否需要激光雷达尚存分歧,争议点正是激光雷达高企的成本。
据电动车百人会预测,去年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平均成本分别为60美元、12美元、90美元,按当前1个前视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的主流组合,总成本在714美元。
但激光雷达当前价格多在3000美元以上,如Velodyne此前在宣布将无人驾驶用16线激光雷达降价50%后,售价仍高达3999美元,Waymo的激光雷达的成本更是高达7000美金,速腾聚创推出的125线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售价则在1898美元。仅仅是激光雷达成本就已是前述组合的数倍,而售价达10万的禾赛 科技 更是其20倍。
这也是特斯拉坚持视觉算法的重要原因,不久前刚登上世界首富的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炮轰激光雷达,斥其“昂贵、丑陋、没有必要”,直言“傻子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相关生产厂家较少,且技术相对比较封闭,因此激光雷达的价格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下降。业内多数观点认为,1000美元将是车企应用激光雷达的心理价位,而如果要大规模应用则还需继续下降。
高企的成本也导致激光雷达商用进程受到影响。Velodyne作为全球营收最高的激光雷达公司,其在2019年收入也仅有7亿多元。目前来看,自动驾驶两种路线之争短期仍会继续,而随着自动驾驶安全性、智能性的要求,以及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激光雷达上车将会是一个时间问题。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车企,如奥迪、丰田、奔驰、宝马、长城等均推出或计划推出应用激光雷达的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也在年初宣布将推出打造激光雷达的新车,蔚来不久前发布的首款轿车ET7也搭载1个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可以说,激光雷达跟自动驾驶密切相关,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将刺激激光雷达市场需求增长,低成本激光雷达的量产又将反作用于自动驾驶商业进程。沙利文预测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135亿美元,较2019年可实现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其中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车联网会是主要的应用市场。
对于禾赛 科技 来说,如何打破马斯克对于价格的“诅咒”是一大挑战,而其也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资为扩产降本做准备。公司拟将13亿元用于建造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三年建成后将新增超265万件产能;另外7亿元继续加码研发,将用于激光雷达核心芯片自研,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同时还将加强激光雷达输出点云后的处理算法,以及ADAS、车联网等领域客户需要的激光雷达硬件及算法研发。
不过,目前国内外从事激光雷达的企业也不少,其中不乏华为这样拥有更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 科技 巨头。此前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有总计1万多人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迅速开发出100线激光雷达,并且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踏上自动驾驶赛道的禾赛 科技 ,如何寻求盈利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将是未来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