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融创中国的股权质押融资方式
融创中国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企业,他的股权质押融资就是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的方式。
融资方以自有或他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按照股票市值(一般都会打折扣)融资,与资金方约定利息,并确定在股权质押期间的股票价格波动、资金方有权采取强制平仓的保障措施等,约定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其融资方式的实质与常见的股权信托计划十分类似。
⑵ 融创怎么了
4月8日,据工商资料显示,融创已将其持有的广州创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0%股权,转让给广州本地国企广电地产。
近期融创“卖卖卖”速度明显加快,近半个月已陆续转让宁波、广州、中山等地的多个项目,接盘方包括厦门国贸、金地商置、信达等等。
不仅如此,3月21日,融创发出盈利预警,预计公司2021年拥有人应占溢利较2020年下降约85%,核心净利润较2020年下降50%。
一周后,融创又发布公告称,不刊发2021年未经审核年度业绩,次日股价便一度跌超22%。
融创困境
为了偿付公开债务,融创不是没做过努力。
融创称,为应对3月及4月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务,公司积极推动包括资产处置、专项融资等多种资金方案,但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方案均难以执行。
2021 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下行,公司销售收入已经连跌了8个月。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起,融创的销售额出现5.55%的负增长,且不断呈扩大之势,跌幅一度达到11月份的47.02%。今年1-2月份,跌幅又进一步扩大,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约 26.5%。融创流动性压力凸显。
加上近期标普、惠誉、穆迪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融创中国评级进行了大幅下调,融创的偿债风险进一步提高。已经有消息传出,融创境外大概30亿美金的私募债,以及相关银团贷款,因为近期的评级下调,已经触发加速到期,公司目前着手与这些投资人开展沟通工作。
此外,融创今年还有超百亿的公开债务到期回售偿还。据统计,目前融创集团境内存续债券9只,存续规模167.4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规模有18.75亿元,还有两只合计33.94亿债券在今年面临回售。
另,融创中国存续美元债12只,存续规模77.04亿美元,其中有两只合计12亿美元(约75亿人民币)债分别将于今年6月和8月到期。
所以融创面临的形势,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笔债务展期,而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难言乐观。
⑶ 监管再加强 房企融资生死局
对房企融资凛冬已至的感受,已经不止一次在业内发酵。
9月11日,北京银保监局官网公示的两张罚单,再度让外界看到了监管层对违规信托融资的零容忍。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共计被罚120万元,归因于信托资金违规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
这不是监管层首次开出的罚单。自2019年以来,陆续有金融机构因直接或变相提供前融收到罚单。
9月15日,时代周报记者从接近本次被罚的两家信托公司的人士处了解到,之所以被罚是由于之前的违规项目,并非最近新出的项目,但该人士并未透露所涉及的房企。
9月13日,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接下来对地产融资端调控将延续收紧的态势,目的是引导房企融资更加合规。
在“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下,房地产行业迎来了拿地款融资通道被封、融资成本高涨等融资的困局。
监管渐严
在8月底的业绩发布会上,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给出了“史无前例”一词来形容当下的融资环境。
在他的理解里,对房企融资端切入的调控,不仅仅是影响到房企拿地,更可能会蔓延到下游的销售端。
在此番话出现的前三个月,由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3号文”)率先吹响了警报。
根据5月17日发布的23号文,过往几大“曲线”融资方式成为监管部门重新点名的对象:禁止信托公司向“四证”不全的开发商直接提供融资;或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禁止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缴交土地岀让价款提供融资等。
监管部门还在“查漏补缺”。8月,一线城市、二线在内的32个城市银行,随即迎来包括开发性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涉房的商业票据质押贷款等在内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
近日,按照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的分析,5‒9月政策明显呈现三步走态势。
他认为,首先是从早前对“房住不炒”、以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定调严控”,再到第二部“严控信托”,第三步则是实质性落实,“加大整治”。
监管加强所带来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同策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40家典型房企融资金额为368.26亿元,环比下跌58.15%,这也是年内第二次断崖式下跌。
另据世联行和用益信托数据,具体到海外融资和信托融资规模上也出现锐减。
8月房地产全行业境外发债112亿元,环比大降77%。同样,投向房地产新增信托项目金额为616亿元,环比降低19%,同比减少40%。
在时代周报记者9月13日的采访中,多位地产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继续出现的融资下降,将会扩大对房企拿地的影响。
9月16日,某规模型房企投拓部人士陈波(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离开往常游刃有余的配资拿地,开发商需要时间适应。
“此前开发商往往通过1∶1甚至是3∶7的配资拿地,也就意味着一半的拿地资金由银行提供。在拍地成功后,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向银行申请开发贷。建安公司在开发过程中的垫资对于开发商来说又是一笔无息贷款。房子到了预售又有现金收入。”陈波分析道。
陈波说,有些机构甚至可以帮助房企在拿地阶段融资放杠杆甚至披上合规的外衣。
这也就意味着,开发商全程可能不需要有太多的资金沉淀。
9月13日,接近信托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尽管23号文几乎全面封堵了信托公司以债权性方式提供前融的路径,前融业务难以为继。但目前,还是有房企以符合“四三二”(“四证”齐全、30%自有资金投入、二级以上资质)标准项目为名义的融资,行业俗称“套壳”。
据了解,套壳通常做法是向符合“四三二”项目提供融资,但不抵押该项目也不进行强监管,而是用新项目作为抵押物进行监管和作为还款来源。
该模式没有明确被列入23号文中,因各地银监监管尺度不同以及信托内部风控不同,尚有操作的空间。不过截至发稿,时代周报记者未能进一步确认具体的项目和城市。
中小型房企困局
市场寒冬之下,不少地产商不得不采取谨慎态度来面对下半场。
从8月业绩会上释放的信息看,“谨慎”是部分房企的关键词。融创是当中的典型,从今年5月开始至今,公开市场的招拍挂拿地已经停止。融创方面的表述是“不急于拿地,从容客观判断市场”“聚焦在一二线城市有机会再拿”。
同样中国恒大也给出了拿地的前提条件,“除非有政策的利好,投资态度谨慎”。
但是,这些于开发商而言,都是节流的手段之一,想要活下去,开源才是关键。
自然,如何融到钱,受到关注。
监管对房企融资的严控,并不意味着对融资的一刀切。
事实上,房企依旧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为融资开源。
8月30日,深交所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碧桂园发行的“华西‒碧桂园购房尾款2019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已获通过,拟发行金额为18.31亿元。
此外,像佳兆业万豪酒店物业12.6亿元ABS、荣安地产4.4亿元商业资产ABS项目、中骏集团拟发行80亿元ABS等,正在等待监管层受理的道路上。
在REITs融资上,招商蛇口也试图打开通道。9月2日,公司公告,计划打包旗下五栋写字楼资产赴港发行REITs上市。一旦发行成功,港交所将迎来第12只REITs产品。
业内也有担忧。“相比较而言,小型开发商的竞争力不排除会有进一步的减弱。因为资金和资源正在向头部房企聚焦。”陈波表示。
也有公司视为是机遇。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军就在半年度业绩会上回应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融资的收紧对公司而言未必是坏事,“绿地香港从来没通过信托方式进行融资,不存在任何一笔信托贷款和土地款的前端融资。公司在境内的融资空间非常大,因为有很多工具还没有用” 。
分化加剧
不过,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也在出现巨大分化。
融资成本的高低、融资额度的大小,正在对房企的融资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对多数民营房企来说,当下的情况并不乐观。
根据2019年上半年的财报,民营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在6%‒9%。头部房企碧桂园(02007.HK)、万科集团(000002.SZ;02202.HK)、中国恒大(03333.HK)、融创中国的平均融资成本已经在6.13%、6%、8.6%和8%。中型房企泰禾集团和富力地产则分别达到9.3%和6.48%。
央企背景的房企,融资成本则较低。以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为例,今年上半年的平均融资成本仅在4.28%和4.45%,较去年年末下降了0.02%。
央企房企在发债上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以中国恒大和招商蛇口为例,前者今年来的多笔债权,利率达到9%‒11%之间,而后者在今年3月发行的一笔150亿元可交换债券,票面利率0.1%。同时截至8月以来,40家房企9笔利率4%以下的企债权融资中,招商蛇口占据4笔。
但不管各家在融资成本上呈现怎样的差异,地产企业需要进一步通过自身的运营来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公开信息显示,多家房企已经将回款率视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道理不难理解,加速销售回款成为开发商的重要资金来源。
“今年碧桂园都是用权益回款来进行考核的。”碧桂园总裁莫斌在业绩会上表示。
而万科在考核回款时已经不设定具体数字,取而代之的是细化到了各项指标。在执行时间上保持动态,每个季度调整一次,为的就是促进销售和回款。“每天都是卖楼的好日子。”万科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张旭称。
头部房企如此,中小型房企亦是如此。比如旭辉控股(00884.HK),根据旭辉控股总裁林峰对时代周报记者的介绍,为了回款,公司专门成立了回款小组,“以销定产、降低库存,提高去化、加快回款,是旭辉集团下半年的发展策略”。
“于房企而言,我认为后续要规避两类风险。一是货币资金与债务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规模小,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信用风险相对来讲会比较大;二是土地存量储备不足同时又积极拿地的风险。” 近日,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中国住房金融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