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业并购会面临哪些风险,怎么防范企业并购的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1、针对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融资结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债务资本、权益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结构是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内容,所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以上各种资本的比例,并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同时,并购方应该合理安排资金的支付方式、数量和时间,达到降低融资风险的目的。此外,并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获得的流动性资源、目标企业税收等情况,对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最终达到降低融资风险的目的。最后,政府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组织者,可以通过建设投资银行等方式来完善资本市场,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2、针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应该改善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具体而言,首先,财务会计报表作为目标企业的核心部分,并购方在实施并购前,应该对目标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精准分析,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资料;其次,并购方为了保证其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并购方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银行,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和产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并要求其做出合理预期;再次,并购方还可以聘请资源丰富的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的信心做进一步证实,以保证评估价格的合理性;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实施资产评估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该行业的业务准则,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质量。
3、针对企业并购的流动性风险,企业应该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就是将企业持有的部分资金投入到流动性好、信用度高的证券组合中,因为这类证券组合的变现能力强,所以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并购双方债券到期时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并购企业在面对企业流动性风险时,必须通过调整企业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性风险。具体实践中,对冲法融资是企业常用的方法,即每项并购企业的资产都对应与其到期日相近的融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资金缺口。
4、企业并购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其与企业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政府应该明确其职能,对我国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协调和监督。尤其在我国的并购市场上,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协调各产业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资源的效果。
5、通过合理利用企业并购的方式来吸引外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趋势,我国企业应该时刻把握这一趋势,熟悉、运用企业并购,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此外,在实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应该坚持走企业间强强联合的战略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世界资本市场风险,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足稳定发展。
6、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来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应该增强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目标企业往往为了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而进行财务造假或者不会主动披露企业合并的关键信息,这就要求并购方在企业并购活动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审慎态度,准确地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并做出合理判断。此外,并购双方还应签订相应的法律合同等具有法律保护效力的文件,通过法律协议保证并购企业双方的利益。
(二)企业并购文化风险防范建议。鉴于企业文化的构建和维系有其客观规律,并购方在企业并购前,应该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做详细地调查分析,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相容性:(1)组建新的工作团队,该团队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人员,如管理、咨询人员等;(2)采用环境扫描技术,从目标企业的企业宗旨、理念和文化刊物中探求企业文化的性质;(3)采用系统性、结构性的科学评估方法,克服并购方在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② 企业并购面临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一)价值评估风险
从价值评估的主客体角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主并公司或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尽职调查时无法获取目标企业的充分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道德风险问题,主并公司可能面临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或目标企业的刻意隐瞒。从价值评估的方法角度,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有贴现先进流量法、内部收益率法、重置成本法和市盈率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不同的评估结果。此外,受宏观微观市场影响,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主并企业面临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
(二)融资风险
为募集充足的并购资金,企业进行对内或对外融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来财务风险。企业使用内部资金支付可降低融资成本,但流动资金减少会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问题;企业通过对外发行股票、债券融资,会使公司控制权被稀释或面临巨大债务压力。
(三)支付风险
企业可通过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杆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支付对价。现金支付简便快捷,但会给企业的现金流量造成压力,带来资金流动性风险;股票支付会增加企业成本、带来股权稀释问题;杠杆支付提高杠杆率,使企业面临高负债风险;混合支付虽能综合各支付方式的优劣,但亦会增大合并后财务整合的难度。
(四)财务整合风险
并购完成后,主并公司通常会对并购公司进行全方位整合,其中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在财务整合过程中,双方财务制度、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培养规范的不同都增加了财务整合的难度,甚至导致并购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出现,使企业遭受损失。
来源:锦绣·下旬2020年10期
③ 国内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的现状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在我国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毁配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有所发展。
首先,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关财务风纤蠢险的研究多以财务交易状态与绩效、投资机会与风险测量等为研究重点。
其次,国内学者致力于从企业的视角考虑企业并购财务纤竖指风险的研究,这类研究通常以
④ 并购融资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以确保并购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如何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的来讲,我国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体现在:
第一,融资环境的不利趋向。融资环境主要包括融资主体(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主体的投资信心。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一般由其经营业绩和市场信誉来决定。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给予投资者的回报,企业的市场信誉则反映了公司长期建立的信用形象。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信誉对投资者的投资趋向与投资信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再加上企业财务欺诈案件层出不穷使得整体融资环境逐渐恶化,进而破坏了企业融资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导致融资风险的增加。
第二,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由于对股市的种种误解,我国股市对公司的评价功能很弱,投机性很强,对公司发行股票和实施配股及其筹集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力,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其上市的“特权”融资,导致了大量资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运用。这种透支公司信用和市场融资能力所蕴藏的风险在股市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其负面效应被股市火爆掩盖和弱化了,但风险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使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融资机会减少,融资难度增加,融资环境向不利于公司投资的方向演变,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那些对所有的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市场风险是所有公司都共同面对的,属于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的。
如上所述,企业进行并购融资时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然而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不同、融资过程中运用的融资工具的不同也会使企业负担不同的成本,为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那么,究竟不同的融资方式会给并购企业带来哪些不同的融资风险呢?
(一)股票融资风险
股票融资已日益受到企业重视,但如果利用股票融资决策不当的话,就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如股票发行量过大或过小,融资成本过高,时机选择欠佳及股利分配政策不当等。股票融资分为普通股融资与优先股融资。对企业来讲,二者各有利弊。
1.普通股筹资风险较高。
(1)用普通股融资,股利不会像在债务融资中利息可当作费用于税前扣除,而必须在所得税后支付,普通股融资越多,相对于债务融资,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也相对越多。
(2)当增发普通股时,增加新股东,势必会加剧股权分散化,从而降低公司的控制权,老股东权益相对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新股东对公司已积累的盈余具有分享权,这又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导致普通股市价的下跌。
(3)公司发行新的普通股,可被投资者视为消极的信号,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
2.优先股融资风险。优先股要去支付固定股利,但又不能在税前扣除,若发行数额过大或当盈利下降时,优先股股利可能会成为公司的负担,若不得不延期支付时,则会使股票市场价格下降,进而影响企业信誉,损害公司形象。
(二)债券融资风险
企业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如果发行条件、债券利率、融资时机等选择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1.债券发行条件不当带来的风险。发行条件包括债券发行总额、债券发行价格、债券期限等因素。如果发行总额和债券发行价格过高,会给企业融资带来困难;债券期限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债券利率带来的风险。债券利率的确定必须恰当,利率确定过高会加重企业负担,利率过低又会影响债券的吸引力。
3.债券固定还本利息带来的风险。由于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固定利息,当市场利率下降或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无疑会加大财务风险,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
(三)银行信用的风险
1. 不能偿付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借款数额过大,将降低企业的流动比率,可能出现不能偿付的风险。
2. 降低信用等级的风险。无担保贷款如果不能及时偿付,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融资能力,从而产生降低信用等级的风险。
3.担保变卖损失风险。如果有担保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有造成较大损失的风险。在有担保贷款的条件下,银行有权变卖担保物,如果以低于担保物价值的价格出售担保物,则企业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4. 利率变动风险。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纷纷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美国三次降息导致全球性降息风潮。我国已在近两三年时间里先后六次降息,而且于1999年11月起开征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这种利率下调必然给企业借款带来风险。例如,某企业在1998年初向银行借款而在这一期间银行利率下调,如按贷款时的利率偿付贷款利息,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息负担。所以,企业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筹集了资金,从而付出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息,就必然会蒙受损失。
5.汇率变动风险。这是指企业在利用外币融资时,因有汇率变动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由于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加之国际环境的多变性,利用外汇融资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利用外币融资时,应分析情况,慎重决策,尽量选择硬通货作为结算方式,分散所借债务的币种,最终达到最低成本筹资的目的。
6. 信用风险。它指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带来的融资风险。这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企业的贷款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超偿债能力贷款;二是企业经营失败,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四)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风险
1.回售风险与不转换风险。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具有行使转换权的选择权利,因此一旦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债券契约规定的转股价格出现较大的差异时,就会对转换权利行使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股价下跌时,就可能面临较高的回售风险并导致较大的财务损失。
2.股价上扬风险和利率风险。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甚至高于约定的转换价格时,企业还不如当初直接发行一般债券,在股价上升时发行股票,以所得资金赎回债券。为保护发行人的利益,可转换债券在发行契约中大多订有赎回条款,即当公司股价在一段时期内连续高于转股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发行公司可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未转股的债券,赎回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将迫使投资者在股价上扬时及早行使转换权,另一方面也使发行企业在资金调度上受到严重的约束。资本市场利率的下调也会使企业蒙受一定损失。当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相对市场利率较高时,债券持有行使转换权的动机将减弱,发行企业将不得不承受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而转股的减少将使企业陷入很被动的融资困境。
3.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股票价值增值,市场价格超过转换价格时,投资者将执行转换权,这样资产负债率会逐渐降低,股权资本比例将会增大,从而减轻企业偿债压力;相反,当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企业股票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将不执行转换权,继续持有债券,因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继续偏高,未能减轻其偿债压力,对发行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租赁融资风险
租期到后设备技术落后,承租期间利率变动时承租设备得到的收益低于成本,租赁双方当事人违约,承租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负担沉重的固定租金支付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在租赁融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不同的融资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融资风险,那么企业如何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进行风险防范呢?
(一)股票融资风险的防范
1.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是防范股票风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能更好地吸引投资者,从根本上规避股票的融资风险。
2. 运用多角化经营来分散经营性风险。即指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多角化经营,以盈抵亏,以优补劣,分散经营性风险。
例如,海尔集团、娃哈哈集团都成功实行了多角化经营,又如美国的IBM公司1990年的利润几乎全部来自海外经营,而国内部门可能都是亏本的。正是由于IBM公司实施了跨国界的多角化经营才分散了在国内经营的风险。
3. 运用法律手段规避企业风险。指筹资者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首先,筹资者要以审慎的态度签订经营合同;其次,一旦对方发生违约,要运用法律手段追究违约者的责任,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二)债券融资风险的防范
1. 防范债券融资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预测体系。具体采用两个步骤:
(1)找出财务风险的盈亏临界点,即企业利润等于零时的经营收益和销售收入。公式如下:
盈亏临界点的经营收益=借入资金利息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收入=借入资金利息/(销售利润率-销售税率)
当公司经营收益等于借入资金利息时,公司利润等于零,即公司处于损益平衡状态,而只有当经营收益大于盈亏临界点时,企业才具有偿债能力。
(2)利用财务杠杆,确定负债比率,在企业资本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相对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就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2. 提高债券融资风险能力的根本在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公式:
资金成本率=债券年利息×(1-所得税率)/债券总额×(1-筹资费率)
可见,债券资金成本率与债券的每年实际利息成正比,与债券发行总额成反比,与筹资费用率成正比。增加债券发行总额必须有限度,即企业负债经营要适度,并作定量性分析。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发放债券,负债能力以自有资产为限,但对资信高的企业,预期经济效益项目的负债就有很大的弹性。
(三)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包括利率风险防范和汇率风险防范两个方面
1. 利率选择。在世界性贷款利率趋升时采用固定利率反之则应尽量采用浮动利率。
2. 汇率防范采取措施。如妥善选择国际市场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采用划拨清算方式、黄金保值条款、远期外汇买卖等措施来化解风险。
(四)可转换债券的风险防范
1. 合理地确定票面利率。由于可转换债券不仅按期获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还有机会转换成公司的股票,因此公司给持有人支付较低的利息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利息过低严重背离市场,会造成可转换债券收益率低,影响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因此,必须考虑市场情况和投资者的期望市场收益率,并以此来确定票面利率。
2.合理地确定转换价格。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在规定的转换期内可否转换为股票,主要取决于发行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能否按预期超过转换价格。发行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取决于未来市场走势和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带有不确定性。为了吸引投资者投资,让投资者有充分行使转换权的机会,应尽可能地进行稳健审慎的预期,将转换价格定得低一些。
3. 合理地设计赎回条款。赎回条款是有利于发行人的条款。它既可避免市场利率下调给发行人带来的市场风险,又有利于加快债券转换为股票的过程。
4.充分考虑资本结构。由于可转换债券对发行人的资本结构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同时对每股盈余又有稀释作用,因此债券发行人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累计债券余额、偿债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等因素,负债比例较高的企业更应审慎为之。
由此可见,不同来源不同方式筹集的资金,其使用条件、融资条件、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各不相同,对企业所有者的收益的影响也就不同。在采取对单个融资工具防范其融资风险的同时,还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谨慎地选择并购融资的时机,注意企业资产流动性以及进行融资期限组合,谋求最佳融资方式,这便是防范融资风险的可行之道。
⑤ 企业并购融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法律分析:现在存在下列几个问题: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对并购贷款的限制缺乏灵活性。 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后如何解决新增资部分的上市便存在障碍,为完成并购而发行股票也受到制约。企业债券的发行同股票一样实行计划额度管理,且审批过程繁琐严格,影响并购融资的时间要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第八十五条 投资者可以采取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及其他合法方式收购上市公司。
第八十六条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五,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⑥ 企业并购有哪些风险
一、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通常的支付工具包括公司现金、股票、债券、银行借款等,涉及巨大的资金金额,存在很大的融资风险。如购并方选择现金支付工具,将导致公司现金流的大量减少,企业将要承受巨大的现金压力,如果一点现金流出现问题,对企业将会是一种灾难性的后果。而从被购并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这会影响购并的成功机会,带来相关的风险。
二、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购并者在购并完成后,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以及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共享互补等效果,甚至整个企业集团还遭受被购并进来的新公司的业绩拖累。
三、信息风险
并购的前提是对目标公司有相当的了解,并购双方信息完全对称。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实际购并中,因贸然行动而失败的案例不少。
四、反收购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被收购的公司对收购行为都是持不欢迎和不合作态度的,他们使用的对收购方构成杀伤力的反收购措施有各种各样的“毒丸”。这些反收购的行动,无疑对收购方构成了相当大的风险。
五、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体现在:1、企业并购人才缺乏,并购重组的规模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2、政府依行政手段对企业并购所采取的大包大揽的方式,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3、被并购企业人员安置因体制政策要求而耗费资力,常给并购者背上沉重的包袱。
六、法律风险
如我国目前的收购规则,要求收购方持有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票后即必须公告并暂停买卖(针对上市公司非发起人而言),以后每递增2%就要重复该过程(将公告14次之多),持有30%股份后即被要求发出全面收购要约,这套程序造成的收购成本之高,收购风险之大,收购复杂之程度,使得收购几乎不可能,足以使收购者气馁,反收购则相应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