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宝能系的造车败局:兄弟分家、融资受阻、大批裁员、背负巨债
2015年,姚振华 利用金融杠杆堵在万科“门口”,悄然套现589亿,在资本市场上一战成名。 此后,宝能豪掷千亿,入局新能源造车。如今,宝能 汽车 总部落户广州, 斩获120亿战略投资。
讽刺的是,这边拿着 融资巨款,另一边却拖欠着员工工资。 不仅如此,如今的宝能系更是 深陷困境,兄弟分家、债务逾期、融资受阻、大批裁员……
说起姚振华此人,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石口中的野蛮人。这位野蛮人的发家史倒也精彩, 姚振华和他的“宝能系”像一只猛兽,游走在中国经济改革的风暴中心,稳踩政策转折的每一个节点。
姚振华生于1970年,18岁之际考入华南理工,毕业之际拿到双学士学位。 那是个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时代 ,毕业后的姚振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作为潮汕人的姚振华心中自有一股子不安分,一边攒钱,一边留意着创业机会。
南巡讲话后,姚振华意识到机会来了,毅然辞职来到深圳。 彼时国内副食品紧缺,“菜篮子工程”实施 ,姚振华同弟弟姚建辉成立新保康蔬菜产业公司。姚振华 心中自有蓝图 ,区别于其他公司做中间商,姚振华选择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完整产业链。
短短几年时间,新保康已然是深圳地区的蔬菜龙头,兄弟二人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第一桶金有了,姚振华决定进军地产行业。1998年,彼时正值房改,姚振华拿下福田区一块地,并开发了中港商业城项目。此后, 依靠敏锐的商业嗅觉,姚振华在房地产领域大展拳脚,屡战屡胜。
2000年,而立之年的姚振华创办宝能集团。在深耕房地产行业的同时,姚振华也在挖掘其他行业的商机, 还真有一颗遗珠被他找到了——国企深业物流 。2002年,因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深业物流面临资产、业务出售的困境。听闻消息后 ,通过拍卖、增持等方式,宝能拿下其46.2%的股权。
尽管深业物流未完成 三年内国内主板上市的目标,走向了分裂 。然而,宝能在分配资产的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其商誉、姓名使用权,更获得大批物业及土地。 这一役,宝能系 仅付出2亿多元的成本,却收获了百亿的物业价值及土地。 也正是因此,宝能才有足够资金进军其他领域。
2012年,看好保险业发展前景的姚振华成立前海人寿,由此进入金融领域。当年, 公司总资产不过17.3亿元;2013年年底,前海人寿总资产超170亿;2014年超560亿。到2016年,前海人寿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000亿。
借助深业物流和前海人寿的输血,姚振华利用金融杠杆,成了王石口中的野蛮人,一举成为万科最大的股东。 这场被誉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以万科创始人黯然退场,姚振华套现589亿告终。 自此,姚振华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算是扬名立万。
2017年3月, 姚振华成立宝能 汽车 ,正式投身于新能源造车,誓言要助力民族 汽车 工业崛起。 但姚老板起家靠的是卖菜,发家靠的是房地产,在资本市场上也算长袖善舞,放到制造业,还真是个门外汉。 但姚老板有钱。
在收购南玻集团、中炬高新、韶能股份等 汽车 零部件企业后,2017年11月, 宝能 汽车 以66.3亿元拿下观致51%的股份。2019年,又砸了15.6亿,增持至63%。
收购一个造车企业,似乎是配不上姚老板造车的阵仗。 在收购观致一年后,宝能 汽车 将长安PSA(长安标致雪铁龙)收入囊中。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在造车这件事上,姚老板是认真的。 然而,再大的野心也掩饰不了赤裸裸的真相。
被宝能收购后的4年时间, 观致 汽车 仅发布一款新车,销量却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2018年-2020年,观致 汽车 的销量分别约为6.3万辆、2.27万辆、1.3万辆。创 历史 新高的2018年,也只是因为宝能利用旗下联动云租车业务自产自销所致。
至于宝能入主后推出的观致7,自2020年9月上市到去年年底,累计销量仅7641辆。今年前5个月,销量为4100辆。 更有趣的是,目前,宝能 汽车 直营店就达800多家。 这意味着,一家店一年连两辆车都卖不出去。
虽说观致销量拿不出手,但好歹也是有真材实料的,至于宝能 汽车 ,那是一辆车都没造出来。
与此同时,宝能 汽车 先后在深圳、昆明、广州、西安、昆山、贵阳布局的六大 汽车 基地,不仅没有实现量产, 部分基地甚至处于施工或待工的状态。
2020年该生产的广州基地,目前还处于施工状态。昆山的新能源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昆山、昆明的生产基地还没怎么动工,至于杭州的工厂似乎已经被忘却……
这些计划中的生产基地, 宝能规划的总产能达350万辆 。这个数字和宝能 汽车 销量及造车结果对比来看, 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 。
我们来看看特斯拉的速度。2018年5月,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成立。7月获批,10月拿地。12月完成土地平整。次年1月开始建设工程。2020年初正式投产。
宝能也不需要如此夸张的速度,但也不应该是如此离谱的进程。 这或许是因为宝能的心思没有放在造车上。
自2017年起,宝能 以造车为名疯狂圈地 ,相继在广州、昆明、杭州、贵阳、西安、昆山等地拿下大量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旗下造车基地及项目占地近9000余亩,总面积达457.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8.15万平方米。
与其进度缓慢的基地建设相比, 宝能的商业住房建造得那叫一个快 。例如 西安基地还未完工,宝能旗下距基地不到2公里的楼盘就已经开售 。而这还不是个例。这也是宝能被质疑 假造车、真拿地 的原因。
于是,去年年底,宝能官方被点名。要求其上报自2017以来在各地的投资项目,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结果宝能承认虚假宣传,产能注水……
时间进入2021年, 宝能高调造车终是将自己送入困局。 今年1月初,姚建辉宣布,将带着主营地产的宝能控股离开,剥离出宝能体系。不少人认为兄弟分家的真正原因在于,姚建辉计划整合旗下房地产板块冲刺IPO,也有人认为这是其剥离优质资产的一种手段。 但兄弟二人分家是铁定的事实。
不仅如此, 宝能造车的败局也开始呈现。 继去年11.7亿的ABS项目发行被终止后,今年5月, 又一ABS项目被上交所终止 。兄弟分家后,以往 以地产为硬通货的融资方式行不通了 ,仅靠宝能 汽车 ,融资越发困难。
与此同时,宝能 汽车 拖欠供应商款项、大规模裁员、停交社保、拖欠员工薪资 等消息不胫而走。尽管宝能进行了辟谣, 但比舆论更可怕的是赤裸裸的现实 。
据不完全统计,宝能 汽车 通过中铁信托、中粮信托等 6家金融机构发行的信托计划,总融资金额超150亿元。 以深业物流、钜盛华为担保, 拿到123.9亿元银行借款。 以资产抵押, 拿到3亿元融资。
这意味着宝能 汽车 已经背负起了巨额债务。 且此前,其子公司更是出现了 一笔16亿元的借款逾期。 再加上观致造血能力薄弱,宝能一车未售,困局不言自显。
再者, 汽车 行业是市场化的产业, 资本仅是造车的第一道门槛。 纵使投入大量资金造出了车,也需要市场来检验。再加之,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竞争激烈 ,不仅有特斯拉、小鹏、蔚来等造车先锋,还有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 宝能想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
⑵ 万科上市以来融了几回资金额分别是多少
不计算这次~~万科过去已经一共融资151亿~~已派发红利一共为36亿
⑶ 万科最新股权结构变化图,分析万科现在什么情况
万科股权之争的剧情可谓跌宕起伏,一次又一次震惊整个财经圈,期间各种剧情的峰回路转更是让“吃瓜”群众跌破眼球。万科A自昨日复牌以来,已经连续2个跌停。昨日被631万手大单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上。而今天再次一字跌停,被700万收卖单死死压在跌停板上。“700多万手大单,心都在滴血啊!”面对万科A的复牌,尽管早有预期,但持股小散仍然难以接受怨声载道。
至少2个板,是本人预料之中的。万科A首个跌停,市值蒸发近300亿,除了持股小散心碎了一地之外,宝能也不好过。
昨晚,万科内斗又现新剧情:万科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刘元生站出来打破僵局,力挺王石为首的管理层。刘元生向证监会等7部门发举报信,质疑华润宝能的关系,怀疑华润宝能就是一伙的。对此,而华润方面认为刘元生举报涉嫌造谣中伤,将采取法律行动。此外,华润方面在万科A复牌当天还再度向公司管理层发难,真是错综复杂。
在万科复牌这场大戏中,最引人瞩目无疑是万科将会有几个跌停,而动用高杠杆比率在二级市场买入大量万科股票的宝能系到底会不会因此爆仓,则是焦点之最。
按照此前万科披露的数据,宝能的持仓成本应该在15.3元—15.5元左右,而据万科相关人士透露,“算上宝能的融资成本等因素,其持股成本应该在17元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万科出现连续3个跌停(3个跌停后万科A股价为17.8元/股),那么宝能将会面临资金上的压力。宝能在万科停牌的几个月时间里,应该是准备充足的资金。不排除在连续几个跌停后,宝能继续低位增持万科A的可能。万科的股价应该也不至于出现4个跌停的情况,H股的大涨其实已经给出了不少信号,其爆仓的可能性不大,宝能要自救,宝能有可能趁股价跌下来再加仓,估计明天撬开板了。
今日是复盘第二天,今天趋势一直到尾盘,600多万手封单吃掉了100多万手,尾盘剩下了500万手多一个零头!
无论如何,倘若明天万科跌停板打开,那么对于持有万科的基金而言,其赎回压力是最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拼命跑,大家别冲进去当接盘侠!若是不开板,大盘大概率继续维持强势,开板的话,建议逢高减仓。腾讯众创空间,一个去创业的平台。
⑷ 房地产公司融资成本
按大类分,房企融资方式有股权、债权、REITs三种模式。相较而言,股权融资前期成本较低,但潜在成本并不低,对有条件的房企而言,上市是获得稳定资金的第一选择。债权融资具有明确的融资利率,胜在贷出速度快,不会稀释股权。而融合了债权和股权融资两种形式的REITs,目前刚刚起步,与互联网金融类似,都面向大众投资者,这为房企提供了更宽泛的融资选择,更为房企提供了低息融资的可能性。1、股权融资:公募隐形成本低但门槛高,私募隐形成本高但灵活1.1公司层面的股权融资:公募为主,隐形成本可用ROE衡量。房企公司集团层面的股权融资主要形式是公募股权融资。公募股权融资一般指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股票来募集资金的行为,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上市(即IPO)、上市企业增发和配股(即SPO),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重要形式。房企通过IPO和SPO融资获得的资金,无需支付利息、偿还本钱,似乎没有成本。但要看到,投资者成为股东后,将享受股息、利润分红,还有净资产的增值收益,以及通过卖出股票套现获利。可见,与债权融资按期支付固定利息不同,股权融资的成本是“或然成本”:即成本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发生时,有高,也有低;而且形式灵活,即使企业盈利高,分红也可能较少,因为企业可以将更多利润留存,每股净资产也会上升。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其代价都可以用资产回报率来衡量。考虑到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综合考虑了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净负债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选用ROE来衡量公募股权基金的融资代价。再看小型房企,其公募股权融资的代价低至7.32%,比发债成本低很多。基于此,小型房企应该优先考虑IPO和SPO等公募股权融资形式。1.2项目层面的股权融资:非公募为主,隐形成本可用销售净利率衡量房企项目层面的股权融资主要以非公募形式为主,包括与其它房企或私募股权基金合作,形式灵活。近年来,因房企加强项目风险把控、银行规避风险导致企业贷款困难等客观情况,非公募“股权”融资案例频频。我们认为,非公募股权融资(如与私募股权基金、房企合作)的成本可用销售净利润率来衡量。因为房企与私募股权基金、其它房企等合作方式,都是从项目层面进行合作,不用考虑企业整体的资产周转率和净负债率影响,所以只需考虑合作项目的销售净利润率即可。为此,我们选择营业净利润率近似指代非公募股权融资方式的“隐形成本”。如果用企业营业净利润率衡量,我们发现A股135家房企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有以下特征:从历年趋势看,早在2010年的时候,行业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高达15.46%,大型房企为15.80%,那时房企选择与私募股权基金、房企合作,显然代价较高;但到2014年,行业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已走低至11.74%,小型房企更是低至10.10%,代价相较部分债权融资方式有优势。这也揭示了白银时代房企更多非公募股权合作,可以在减轻资金压力的同时,降低成本。2、债权融资:政策鼓励下,债券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2014年以来,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内房企债权融资成本开始明显下降。2.1银行贷款:成本较低,但过于倾向大型房企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房企获取国内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在6.15%-15%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7.6%,相较大部分融资方式均有显著优势。其中,保利、绿地等大型房企银行借贷成本在6.15%-6.85%区间浮动,可见实力强的、有国企背景的房企更容易获得低息贷款。中小型房企成本在6.15%-15%区间浮动,成本明显偏高,尤其是小型房企,银行基于风险管控,很难获取。同时,房企获取国外银行信贷的成本一般在HIBOR或LIBOR基础上上浮0.32%-4.5%,具体利率跟企业评级有关。银行贷款成本还有以下特征1)高负债率房企借贷成本较高。如泰禾集团2012年11月向兴业银行借贷,成本在12%-15%;中南建设2012年11月向江苏银行借贷,成本为12%。那时泰禾、中南净负债率分别在164.77%、99.84%,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给出了接近信托的成本。但部分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除外。比如保利地产2013年净负债率高达94.48%,2014年1季度更是提高至113.14%,但向银行的融资成本在6.77%,相对较低。2)目前境外银行信贷成本比国内要低。如2015年4月龙湖地产获取的7800万港元,年息低至4.40%。主要是因为境外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普遍较低。2.2中期票据:成本低于基准利率,对资质要求相对较高根据CRIC监测,2014-2015年房企获取中期票据融资的年利率在4.55%-8.37%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5.36%,低于银行基准利率,较房企实际银行贷款利率低2.24个百分点,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其中,万招保金四家大型房企融资成本在4.55%-4.90%区间浮动,中小型房企成本在4.59%-8.37%区间浮动,可见规模实力大、品牌优势明显的房企中期票据融资成本更具优势。中期票据融资成本还有以下特征1)中期票据融资与银行贷款利息有关。2014年2月,世茂股份成功获准注册50亿元中期票据,之后发行了三次,成本都不同:2014年4月发行了其中的10亿元,年息高达8.4%,再过4个月发行的10亿元,成本降至7.6%,2015年3月发行的15亿元,成本大幅下降至6.1%。前后融资成本落差高达2.3个百分点,主要跟央行2014年至2015年3月两次降息行为有直接关系。2)中期票据平均借贷年限长于银行贷款,期限长的成本相对较高。从已经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的房企融资案例看,其平均借贷年限为4.24年,最高的是7年,最低的是3年,低于可转债(5.91年)和公司债(5.16年),但比银行信贷2-3年的短周期,明显要长。中期票据期限越长成本较高。如城投控股于2015年4月发行的两笔中期票据,期限3年的年息为4.59%,期限7年的年息5.25%,较前者高出0.66个百分点。2.3公司债:成本接近基准利率,大额审批不易通过根据CRIC监测,2014-2015年房企通过公司债融资的年利率在4.80%-9.90%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6.74%,高于中期票据及可转债。相较银行贷款,公司债成本高于银行基准利率,但低于房企实际银行贷款平均利率。特别要指出的是,近两年大型房企没有发行公司债的案例,多以中小型房企融资为主,可能是其融资额度相对较小所致。公司债融资还有以下特征1)公司债融资额度过大不易通过。2013年以来,A股房企成功发行了18次公司债,最高额度是16亿元。大额公司债申请大都没有通过审批。2)公司债融资成本也是期限越长,成本越高。如北辰实业于2015年1月同时成功发行两笔公司债,期限分别为7年、5年,融资年利率分别为5.2%、4.8%,期限长的成本要高出0.4个百分点。2.4可转债:成本极低,发行资质高于公司债根据CRIC监测,2013年以来,A股房企仅成功实现2例,融资年利率在0.6%-4%区间,平均融资成本2.77%,远低于其它债券融资方式。主要是因为可转债即是债券融资,也属股权融资。投资者可以接受这么低的报酬,更多是看企业股价的升值潜力,将来如果股价达到预期,就可以转成公司股份,享受分红,如果股价未达到预期,也可以债权方式无风险退出。因为投资风险低,所以付息成本也低。我们看到,可转债除了年息低外,另外一个特征是贷款利率逐年递增,企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融资来源的稳定性。2.5信托:成本走低,不再是融资主流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重点房企通过信托融资方式的年利率在5.63%-13%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8.37%。从近年趋势看,2012年、2013年信托平均借贷成本均为8.6%,2014年降至6.7%。主要是因为2012年资金供应稀缺,而2013年行业大扩张对信托融资的需求上升,资金供需结构不平衡致使这两年借贷成本居高;至2014年,房企追逐中期票据、公司债等更优的融资方式,对信托的热度降低,信托平均借贷成本因此下降。到2015年4月,中天城投向华融国际信托申请2年期5亿贷款,年息为4.65%,甚至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说明信托方式融资成本也在与时俱进下降。我们还看到,信托融资成本有以下特征1)险资来源的信托成本普遍低于理财产品。如2012年3月,中粮地产向平安信托借款4.97亿元人民币,年息仅6.15%。而我们看到,很多信托公司向其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诺的年回报率就高出这一水平,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么低的水平。2)信托成本跟房企规模关系不大。如同样在2012年3-4月,万科向华润深国投信托借款10亿人民币,年息为9%;建业地产向百瑞信托借款9亿元人民币,年息低至6.65%。3)信托成本与标的项目关联,优质项目可获得更低成本融资。我们看到阳光城2013年3月为福建子公司申请6亿元贷款,年利率仅6.30%,仅高出当时银行贷款基准利率0.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2年12月,阳光城为陕西实业项目向中铁信托申请3.2亿元信托贷款,年息为11.00%,较前者高出4.7个百分点。作为深耕福建的一家闽企,阳光城在厦门的优质项目普遍畅销,投资风险低,所以信托的成本也低;而陕西是阳光城新开拓城市,预期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成本也高。2.6优先票据:美联储退出QE3后,成本不具优势根据CRIC统计,自2010年到2015年5月,66家港股内房企境外发行优先票据118次,总共融资折合人民币2522亿元,平均借贷成本约9.15%,浮动区间为4.38%-14.00%。境外发行优先票据成本明显受国际流动性和企业资质的影响1)欧美量化宽松政策显著影响优先票据的总量与成本。从历年走势看,房企境外发行优先票据的高峰出现在2013-2014年,这两年也是该种融资方式成本最低的时候。但在2014年11月美联储结束QE3后,房企海外发债难度加大、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数据显示,15年前5月港股内房企实现优先票据融资合计235亿元,仅为14年全年的37%。体现在融资成本上,15年前5月平均成本为9.62%,较2014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尤其是15年前5月最低融资成本高达7.5%,较2014年最低水平激增3.12个百分点。因此,在国内中期票据、公司债开闸后,房企境外优先票据融资已无成本优势。2)房企品牌实力会影响优先票据发行的总量及成本。66家港股内房企中,位于中国销售金额榜TOP20的房企,融资总额高达1364亿元,占优先票据融资总量的5成以上,平均融资为8.60%,成本最低;其后,TOP20-50、TOP50-100、TOP100以上的房企,优先票据融资成本分别为9.43%、9.83%、10.54%,随着企业规模、实力、品牌下降,成本也在上升。2.7债权基金:成本居于中位,但灵活度较差、亟需改善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房企获取基金贷款的年利率在5.5%-12.4%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8.14%,低于信托,高于银行贷款。债权基金成本还有以下特征1)股权与债权投资相结合的基金成本相对较低。如中南建设2014年2月通过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结合的方式向汇添富资本融资的5亿元人民币,年息仅5.5%,为近三年房企债券基金融资方式的最低水平。2)债权基金成本与标的项目高度关联。如复地分别于2012年5月、12月借的基金,年息分别为7.98%和9%,相差1.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标的项目性质不同:前者投向安全边际高、成长性强的刚需住宅项目,能够获得快速收益;后者投向生态商务社区主题地产,需要较长的时间运营发展才能获得稳定收益,基金给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2.8永续债券:可计入权益,成本较高且逐年递增永续债券(perpetualbond)指一种不规定本金返还期限,可以无限期地按期取得利息的债券。永续债券的特点:1、利息一般高于浮动利息。2、偿还顺序与公司股票一致,均低于一般债券。3、会计处理上可计入权益股本,但投资者不能像普通股股东一样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因此永续债券可以既提高股本水平又不摊薄股东权益。4、永续债券持有者除公司破产等原因外,一般不能要求公司偿还本金,而只能定期获取利息。尽管可以视作股本,但因为永续债券具有“期限内按约定偿付固定利息”这一债权的显著特征,所以本质上属于债券融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房企借了永续债券后,不可能永远不还。因为永续债券超过某个期限后,成本会逐年递增,超过企业承受能力。永续债券的成本其实不低,但很多高负债率房企钟情于这种融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恒大地产,截至2014年末,企业永续债券总额高达528.5亿元人民币,永久资本工具占该公司权益总额的47%。一般而言,永续债券融资成本一开始略高于一般的债权融资方式,2-3年后年利率会跳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15%-20%,然后逐年往上升,高的甚至达到25%-30%。2.9互联网金融:房企自建渠道成本较低,通过第三方成本不低目前房企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有2种形式1)房企直接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成本相对较低。以绿地“地产宝”为例,与蚂蚁金服、平安陆金所合作,年化利率在6%-8%之间,首期产品融资利率为6.4%,仅高出银行贷款利率(5.1%)20%,成本不高。同时,绿地将开放平台给中小房企,向融资方收取约0.5%-2%的管理费用,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企业业务来做,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商业巨头万达基于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通过收购快钱,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首期产品利率低至5%。但要指出,这种融资形式,投资者对房企实力要求较高,惟有实力型的品牌房企,才能吸引到大量的网民投资者。2)房企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的资金,成本不低。目前,国内P2P或P2B吸收“存款”的成本就5%-10%之间。典型如房金所、陆金所,分别在8%-9.5%和5%-8.4%区间。如果通过第三方P2P或P2B进行融资,成本不太可能低于10%。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雷驰金控的统计,目前国内P2B的借贷成本在14-18%,这明显高于信托等融资方式。为此,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比较适合急需资金周转的房企,并不适合作为长期运营的资金。3、REITs:集信托债权融资和证券化股权融资于一身,成本略高于银行贷款REITs融资成本可用其平均收益率来衡量。但由于目前国内REITs刚刚起步,平均收益率缺乏经验数据。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境外的数据。根据机构统计,近二十年来,北美地区的REITs收益最佳(13.2%),欧洲次之(8.1%),亚洲REITs的平均收益最低(7.6%);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REITs收益率迅速下降至-9.2%,而北美地区的REITs依然取得12.0%的平均收益。可见,在不同时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REITs投资回报并不相同。2014年,国内首个REITs“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深交所挂牌转让,虽然严格限制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着眼成熟物业资产的投资和管理,但REITs的正式推出意味着我国房地产证券化进入了新阶段,房地产融资有了新工具。以中信启航REITs为例,产品涉及52.1亿元投资标的,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该产品将投资分为优先级和次级部分,按照7:3比例发行。优先级为低风险的投资人,500万元起购,预期收益率5.5%~7%;针对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次级部分,3000万元起购,次级预期收益率在12%~42%。
⑸ 房地产开发商用1分的利息筹集资金是为什么
一分的利息集资,年利率12%,你开什么玩笑啊?
民间借贷,利率早已超过10%,20%甚至30%都有可能,所以你说房产开发商用一分的利息筹集资金,简直就是开玩笑。能筹集来吗?
各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项目贷款都很谨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期根本从银行贷不了款,所以从民间融资非常正常。但利率绝对不是你说的10%,目前,年利率最起码在15%至20%之间。
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资金密型企业,些高楼大厦都是靠资金堆积起来的,所以从外部筹集资金非常正常。但由于各商业银行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贷款政策,所以迫不得已,采取从民间融资的形式。
本人之前在房产开发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职务,融资优先考虑与基金合作,融资成本一般在年利率18%左右。但使用期限不长,一般控制在12个月之内。一般从拿到土地动工之后,需要支付工程款时借入资金,项目实现预售支付首批工程款后开始还款,一年之内还清。
不从外部融资项目,项目没办法建设,融资时间太长,资金成本太高,造成项目利润太低。所以,从外部高息借款,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事。
房地产开发公司自2012年后,银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缩减贷款规模后,房地产开发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股份制有限公司都在在借年化12%左右的利息,也就是一分钱的利息。
这个一分钱利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城市、位置、产品规划布局、市场定价、产品定位决定利润。
一分钱的利息通常在开发项目中利润占7%左右的成本,如果开发项目的利润在25%-30左右的项目,除去利息还有18%-23%之间的利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还是可以接受的。
特别是一级房地产开发公司定位就不同了,他为了保住一级开发资质,它能确保10%以上的利润。他就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寻找开发项目。以确保一年中的开发总量。确保一级开发资质不降级。
还有一级开发公司,还要社保一年的收支比例,在银行中它可以监控他的资金流水。他也可以在银行中,因为他的资金流水大还可以有相应的配额贷款。降低他的资金成本。
一年12%利息!!!
很负责讲,开发商融资募集资金太常见,哪个开发商不缺钱?都缺。
房地产是高周转行业,融钱拿地,造房子只造一半就赶紧卖,卖完了回款后再拿地,如此往复!
每个环节都需要钱,自然也有利润!如果都是靠自有资金来开发,又是现房才销售,那99%开发商都要倒了!
一般大开发商融资成本普遍不到10%!拿12%利息,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小开发商,成本自然高;另一种是开发商非常缺钱!再高利息都会要!
房地产开发商用1分息筹集资金,是为什么呢?小菜认为,这个利息对上班族、房奴来说,确实非常高!但对开发商融资来说,成本不算高;对比开发商项目利润的话,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第一、开发商1分息融资,究竟高不高?1分息究竟高不高?
那得看对谁而言。对上班族和房奴来说,基准利率上浮30%,也就是6.37%都觉得太高了,难以承受;但对开发商而言,这个1分息,也就是12%年息,不算啥。
01、开发商融资案例
2014年,小菜团队帮一家开发商做项目融资,资金方是成都的一家实业公司,最后协议确定的年利率是18%,也就是月息1.5分。
2016年,做的另外一笔开发融资,不是纯借款,而是“垫资施工+保证金+流动资金借款”的半借款、半垫资模式融资,扣除建安成本后,折合下来的年利率大概是16%(月息1分+年上浮4个点)。
02、近几年开发商融资成本
开发商的融资成本高低,跟房企的规模、信贷政策环境和融资渠道相关。
(1)房企规模
规模越大,资金号召力越强,财务越稳健,融资成本越低。
①头部房企
从2019年上半年财报看,头部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不高。
其中,恒大融资成本适中,达8.62%;泰禾集团的融资成本稍微高一些,达到了9.3%;万科融资成本最低,仅为6%。
②国企和央企
国企和央企虽然行业也是房地产,但更受银行等金融机构偏爱,融资成本就更低一些,大概年化4%-6%。比如,华润置地的融资成本仅为4.45%!
③中小房企
与央企、规模房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小房企,其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年化10%!前融通道成本普遍在16%-24%,后期项目融资成本普遍在12%-18%。
(2)信贷政策环境
信贷政策宽松,尤其是银行开发贷宽松的时候,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行情都不算高,多数在5%-7%之间,前融通道成本多数在12%-14%,甚至10%都是能做到的。
当宏观调控加码,地产行业信贷政策收紧后,开发商融资途径减少,融资成本就大幅提升。比如,2019年7月,泰禾集团旗下公司对外发债,票面利率已达15%。
(3)融资渠道
小菜按照一般理解,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说明,可能会有特殊性影响。
①银行
一般来说,银行融资来的钱是最便宜的,一般在年化5%-7%。其中,国企或央企通过银行融资的话,成本一般在年化5%左右。
②委托贷款
有高有低,全看借贷双方的关系怎么样。
开发项目比较优质,工程进度顺利,出借资金风险小,跟开发商关系密切的伙伴企业,自愿出借闲散资金给开发商,委托银行放贷。一般利率在7%左右,具体利率由双方协商。
③对外发债
一般在10%-15%的样子。
④信托
信托主要还是看市场行情、信贷政策环境和资金用途。
政策宽松时候,10%都可以拿到钱;政策紧的时候,可能就会年化超20%;再收紧的时候,给再高的利息都拿不到。
⑤民间资金
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老板、股东、高管、员工私人借贷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都经常听说。而民间资金的上限是年化36%,法律保护线是24%!
综合本节分析,开发商1分息融资,主要看是什么规模的房企在融资?还要看是在什么时候融的资?通过什么渠道融的?但总的来说,这个融资成本不算高,尤其对中小房企而言,更属低成本资金。
第二、开发商融资用途一般来说,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房企,前融通道成本都比较高,而项目融资成本又往往要低一些。
01、前融通道
在信托融资上,针对100强房企,有两种类型的融资产品:
(1)土地保证金类
一般年化在20%-24%,且主要针对一二线城市区域,强三线的话,有时候也能做。
(2)土地出让金类
一般年化在18%-24%,房企资质条件不理想的,比如,TOP100强以外的房企,最高融资成本上限可达30%。
0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的话,一般在年化10%以内居多。
2019年上半年上市房企的融资成本显示,融资成本在年化5%-10%的房企占据绝大多数,占比高达76.3%;其次是低于5%的,占比21%;超过10%融资成本的是极少数,仅占2.6%!
可见,开发商融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成本。怎么说呢?融资拿地或交保证金,周期会短一些,融资成本高一点,使用下来的成本也不算高。而长期使用资金的话,成本高了就受不了。
第三、开发商利润《财富》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共有55家房地产企业入围,数量居各行业之首;全年营收同比上年增长近2成!不管是实际营收,还是净利润,55家房企都表现不俗,体现了头部房企的竞争力。
其中,万科、保利、招商蛇口、华夏幸福、绿地控股、华侨城、新城控股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均超百亿。
从世界范围看,房地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左右。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利润率一般在10%左右,做得好的超过了20%,做得不好破产的,也不在少数,规模房企和中小房企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人民法院网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528家房企宣告破产。从规模上看,这些破产房企多以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为主。
从理论上说,1分息是开发商能承受的合理融资成本,尤其是中小房企。当然,对规模房企来说,高人多,路子多,有更便宜的资金肯定会用便宜的。
综合全文看,如果是前融通道融资,1分息的融资成本是正常的市场行情;若是项目融资的话,也要看是什么规模的房企融资?在什么时候融资?通过什么渠道融资?对中小房企而言,就算是项目融资,在政策紧张的时候,这个1分息也是比较低的。
结合房地产行业利润看,即便是这么高的融资成本,房地产业依然能保持10%左右的利润,确实还是操盘有方!大家也没必要为他们担心,市场行为嘛,存在就是合理。
一分利息,年华12%,远低于房地产企业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成本
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这是万科喊出的口号。
自从“房住不炒”提出来以后,房地产开发公司就进入了大吃小,强吃弱的时代。现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模式已经从以前只要有启动资金拿到地,再通过银行进行开发贷款获得建设资金,等出正负零以后,再通过预售进行资金回笼的这一条资金链条已经行不通了。因为:
1、银行现在不再批开发贷,这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自有资金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商品房预售资金现在是政府专款账户管理,并不是直接打到开发商账户上,而是根据开发进度逐批拨付给开发商。这相当于拉长了开发商的资金链,同时也是政府为了避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楼盘烂尾等情况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
所以,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下,对开发商的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资金实力弱的以后的生存困境会更大。君不见,现在全国已经有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进入了破产程序或被兼并收购。
你所提的开发商高息筹资,存在很大的风险:1、如果是开发商资金短缺,那么高息揽储只会加剧它的资金压力,要充分考虑风险。可以通过它的资金实力、开发规模、市场口碑等进行主观判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盘考虑他所开发楼盘的位置、价格、区位、销售等情况进行客观的综合判断。
2、最大的风险就是:在中国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他任何机构是不允许高息揽储的。这点务必高度重视。
以上解答,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资金模式到高息揽储的风险提示做了全面解答,希望能够引起你重视风险意识,也希望能帮你解决问题。
因为开发商比较缺钱,而从银行贷款比较难,所以另辟蹊径,但这样你得小心谨慎,像这种集完资还不上的有不少呢。像我们这去年闹的卓达集团,就是因为集资建房,最后堵不上窟窿了,只好投案自首了,关键公司老板投案自首破产了,下边老百姓可就惨了,除了投钱的还有就是买房的,投钱集资的钱不好要回来,买了卓达房子的因为没下本让法院给封了,不让办本交易,所以吧投资需谨慎,集资风险大呀。
房地产黄金期已过面临拐点,房地产大吃小已成为事实,国家政策资金不支持直接流入房地产,所以开发商面向 社会 融资,房地资金链断裂烂尾楼也不在少数,百姓资金一分利借给开发商还是很大有风险。
房地产商以1分利息筹集资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工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和按期完工,防止由于资金链接连不上而影响工程进度和履约能力,并由此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1分利息也不是太高,应该在成本和利润可以承受的范围。只要市场销售好,快建快销,利息比同期银行高一点也是可以赚钱的。
房地产业是精算行业,一切行为都为了挣钱!一分也好,两分也罢,都是为保证利益而作出的选择,也说明这行利润高,包括后期促销政策等等,这些都是房地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 宝能系为什么要买万科,宝能系的资金是哪里来的
这是一场正发生的激战,评判并不容易。市场上的声音也大相径庭,支持万科的人说,宝能就是门口的野蛮人,恶意杠杆收购,不是没有问题,只是问题还没有被暴露而已。支持宝能的人说,我们按市场规则办事,谈情怀还得按市场规则办事。
本专题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这场正在进行的“激战”各种信息和分析,其中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宝能的资金来源,本专题有翔实的调查。再就是对双方下一棋落地的空间分析。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这个事件并非个案,险资在二级市场上越来越凶悍,在政策层面的分析本专题同样有多篇分析报道。“除了这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在上周末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自6月至今,平安银行为宝能系旗下企业深业物流、钜盛华提供了约27亿元贷款。
万科、宝能公告互相指责“口水战”背后,是已准备“上膛”的资金。
除银行信贷、债券、股权质押等传统资金来源,宝能系近期通过资管计划以1∶2杠杆融资,成为其“狙击”万科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12月15日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披露,以自有资金认购资管计划劣后级后,其优先级资金来源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钜盛华为增持万科所设立的7个资管计划中,优先级资金较大概率来自银行理财资金。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为上述7个资管计划的托管银行。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发现,一款南方资本广钜2号资产管理计划于2015年12月14日完成备案,该资管计划初始规模30亿元。其在投资者数量、管理人、托管人、投资范围等项目上,均与此前的南方资本广钜1号资产管理计划相同。
深圳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除已披露的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在12月12日左右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8u4法律法规网
杠杆资金或来自理财新资管计划已成立
截至12月11日,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24.81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2.45%。
万科15日公告,钜盛华就其11月27日至12月4日通过7个资管计划购入万科A股4.97%股份做了披露。
公告显示,钜盛华是通过南方资本、泰信基金、西部利得3家公司的7个资管计划合计买入万科A股5.49亿股。备案信息显示,7个资管计划规模总计在187.5亿。
通过7个带杠杆的资管计划,钜盛华完成对万科的增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举牌资金来源,谁为钜盛华提供了优先级资金?钜盛华在答复深交所关注函中表示,增持万科所耗费的96.5亿资金中,钜盛华直接出资32亿元,优先级委托人出资64亿元。资管计划杠杆为1∶2,钜盛华认购劣后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认购资管计划优先级资金的,很可能来自于银行理财资金;一方面,银行理财急于寻找资产,另一方面,从融资角度看,银行理财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融资方而言,成本在7%左右”。根据上述7个资管计划的备案信息,南方资本旗下为安盛1号、安盛2号、安盛3号、广钜1号;西部利得旗下宝禄1号、金裕1号;泰信基金旗下为泰信1号资管计划。其中,存续期两年的安盛1号、2号、3号资管计划规模均为15亿元,由平安银行托管,均为分层交易结构,于11月24日报备;广钜1号存续期两年,规模30亿元,由广发银行托管,于11月26日报备;宝禄1号、金裕1号存续期3年,分三层交易结构,于12月2日报备,规模分别为30亿元、45亿元,均由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托管;泰信1号存续期2年,分两层交易结构,规模37.5亿元,于11月30日报备,托管行为民生银行。“一般而言,优先级资金认购行会要求资管计划托管在本行。”前述资管业内人士称。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平安银行此前与南方资本协商相关配资业务协议,以南方资本为通道,该业务在深圳分行落地,涉及资金逾50亿元。接近于平安银行的人士确认了上述信息,但对具体数额未做回应。根据回复函,钜盛华确认了最后一次举牌动用了3倍杠杆资金,而由平安银行托管的安盛1、2、3号资管计划总规模为45亿元,相应优先级资金则为30亿元。“除了这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上周末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资管人士称,但该人士拒绝透露涉及机构及资金规模。基金业协会报备信息显示,12月14日,南方资本旗下30亿元的广钜2号资管计划获批,托管银行为广发银行,期限2年并由两级分层机构。
该资管计划在起始规模、投资者数量、管理人、托管人、投资范围等项目上均与此前的南方资本广钜1号相同。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法核实该资管计划是否投资于万科A股。
一位华南城商行人士表示,投资标的为万科的股票,2∶1的杠杆比例符合市场行情,同时也有私募人士分析称,优先级资金可能来自其他保险公司,即另有险资搭上钜盛华的顺风车入股万科,但目前没有证据指向任何一家具体的保险公司。8u4法律法规网
银行信贷资金驰援去年资产规模突涨数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自6月至今,平安银行为宝能系旗下企业深业物流、钜盛华提供了约27亿元贷款。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两份宝能系公司交易所公司债申报稿显示,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在各类金融机构获得总授信85亿元,其中已提用67.76亿元,未提用金额17.23亿元。截至2015年5月末,对钜盛华发放贷款最多的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提供贷款21.54亿元、10.5亿元、7亿元、6亿元。渤海信托也向钜盛华融资15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金融机构尽职调查报告显示,宝能系的另一重要平台——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能控股”)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金融机构借款余额194.97亿元。在宝能控股2015年获得的5笔贷款当中,仅两笔来自银行,其余则来自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来自平安信托的资金高达34.97亿,利率12.5%。来自长城资产和浙江工商信托的资金分别为18亿和9亿,成本趋近平安信托。其余两笔贷款来自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数量分别为10亿和3.7亿。
与宝能系获得银行贷款的同时,是其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以2014年观察,钜盛华、宝能控股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且存货金额都非常之大,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庞大数量,导致了宝能系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8u4法律法规网
“资产规模的增长,有利于宝能系获得更多银行贷款。”有当地金融界人士这样评价。
以钜盛华为例,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总资产359.47亿,合并报表口径资产负债率41.57%。而2012、2013、2014年,钜盛华资产规模分别为85.96亿、87.43亿、283.13亿。在2014年,钜盛华实业“膨胀”了3倍多。
钜盛华资产负债表显示,投资性房地产高达172亿元,长期股权投资22.58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1.49亿元。资料中表述,受存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影响,投资性房地产金额较高,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存货周转率为0.01,降至历年来最低水平。
钜盛华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2.07亿元、2.92亿和6.22亿元。净利润主要来源于现代物流收入、金融投资收益等,即深业物流和前海人寿。
宝能控股存货占比亦非常之高。截至2015年5月末,宝能控股存货高达261亿。投资性房地191亿。其他应收账款101.5亿。8u4法律法规网
截至2015年5月末,宝能控股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达到706.21亿元,其中存货335.30亿元(含预付账款),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47.48%。总负债569.0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负债224.92亿元。净资产137.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57%,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2.26%。
宝能控股201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58亿元(与2013年度基本持平),利润总额16.27亿元,净利润7.53亿元,主要系2014年起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火爆,宝能控股旗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溢价较多所致。宝能控股过去三年(2012年到2014年)的总资产分别为246.42亿元、342.32亿元及578.48亿元。同样在2014年,宝能控股的资产规模膨胀了近1倍。
但进行尽调的金融机构认为这是宝能系优势所在,其认为: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占据了宝能控股资产的最大部分,超过75%,这符合宝能控股作为一家集物业开发与物业综合运营于一体的房地产业务集大成者的特点。相对于一般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在深圳市拥有大量自持物业的宝能控股,其资产配置及质量无疑更为优质。
此外,宝能系还通过发债获得资金“弹药”补充。
9月14日,保监会官网显示,同意前海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8亿元。前海人寿已于9月29日、11月17日和12月17日分三期用完该额度,每期发行规模分别为25亿元、18亿元和15亿元,债券票息均为6.25%。
与此同时,宝能系还将“输血”通道对准了交易所公司债。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两份宝能系公司交易所公司债申报稿显示,钜盛华和宝能地产已分别于今年11月3日和10月20日向交易所提交“小公募”债发行申请,总额度为60亿元。但截至发稿,交易所网站上尚未有这两只债券的受理信息。
⑺ 每年光利息就要还5000亿!这80家房企有息负债超7万亿
进入下半年,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绝对是热门话题。而设置“三道红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房企有息负债的无限增长。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调研房企的情况来看,除去一家去年刚上市的房企,80家调研房企中,82%的房企有息负债都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其中,有7家房企有息负债同比增速超50%,6家同比增速30%-50%,20家同比增速位于15%-30%之间。此外,有14家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实现负增长。
整体来看,80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达到7.2万亿,按照7%的的平均融资成本来计算,每年要还的利息或超过5000亿。
即便是龙头房企,外界依然能从扩大的有息负债规模中感受到偿债“压力”。
7家房企有息负债都超过2000亿
房企的有息负债,即企业负债当中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更能体现房企真实的负债水平。具体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总共有7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超过2000亿元。
高喊“降负债”的恒大,有息负债依旧超过同一阵营的龙头房企,达到8355亿元。碧桂园、绿地控股紧随迅谈轿其后,有息负债分别高达3420.4亿元、3298.44亿元。此外,这一区间还有融创、保利、万科、华夏幸福。
这7家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总共2.6万亿,约占80家房企有息负债总和的36%。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3月份宣布,“从2020年,恒大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发展战略,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负债降下来。”今年上半年,得益于“高增长”和“控规模”,恒大的有息负债与3月底提出新战略时相比,减少约400亿元。
按照恒大“降负债”的规划,未来三年要降4500亿负债,到2022年要把总负债降到4000亿以下。为此,下半年恒大将进一步加大销售和回款力度,继续实施土储负增长,逐步分拆优质资产陆续上市。“我们有信心,到年底有息负债与净负债率还将大幅下降。” 恒大总裁夏海钧表示。
碧桂园龙头抓回款、降负债也较为明显。上半年权益回款率达到94%,已连续5年高于90%,自身造血功能强劲。同时,截至6月30日有息负债余额由去年底的3696亿元下降至3420.4亿元,下降了7.5%。截至6月30日,公司账面可动用现金余额2055.2亿元,在手现金充裕。
绿地控股上半年销售业绩出现下滑,通过抓回款来补充现金流,同时增加借款融资来保证资金周转。但是外部借款增加导致了有息负债同时上升。截至2020年6月30日,企业货币资金为872.5亿元,较2019年末减少16.5亿元,但是有息负债增加了365.0至3298.4亿元。总体上,有息负债的增加导致了净负债率再次高升。
有息负债最低的也将近6 0亿
一直以来,房企都通过举借债务扩大经营规模,把握负债与规模考验企业的财务把控能力。南都大数据监测80家规模上市房企,有息负债1000亿-2000亿(不包含)的有17家,代表房企有富力、龙湖、华润、招商、世茂、中海等龙头房企。
华润置地有息负债合计达到1645亿元的新高,净负债率也随之提高至45.9%。根据披露的内容,一方面是疫情侍掘加大了短期现金流紧张形势,另一方面是一种债务置换动作的前置,利用上半年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提前将即将到期的债务做好铺垫。
对于佳兆业要实现规模、现金流和利润的平衡,管理层坦言,确实感觉到压力山大。上半年亩肆有息负债1217亿元,其中境内占比43%,境外占比57%。未来到期债务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占比26%,5年以内长期到期债务占比约71%,5年以上的到期债务占比3%。管理层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不仅要确保按时供货,还要缩短销售回笼的时间,同时提升投资拓展的质量,赚取合理的利润,以及较强的现金流,加强回款,用可以用的资金去扩大投资,实现规模、利润和现金流的平衡。
有息负债500亿-1000亿(不包含)的有21家,代表房企有雅居乐、金茂、新城、远洋、合景泰富、中南等。
此外,有息负债低于500亿元的房企有35家,代表房企有城建、中骏、正荣、建发、绿地香港等。
最高翻两倍!这6家房企负债增速惊人
适度的杠杆能够有效地利用好 社会 的资金与资源,为长远发展提供弹药。但是,在众多不确定性下,未来高负债高杠杆的规模化之路能否实现稳健经营,不容乐观。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监控80家上市房企,除了一家去年刚上市的房企,上半年有65家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同比呈增长态势,占比82%。
其中,三盛、中交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07.08%、161.04%。奥园、建发、德信、中梁三家的同比增速都超过了50%。
面对行业洗牌加速,三盛控股在母公司的战略驱动之下,加速全国化扩张。上半年先后在江苏海门、浙江温州、江苏无锡拿下4宗地,总地价约27.54亿元,是其2019年全年长三角区域公开拿地总价的4倍有余。规模做大的同时,三盛的负债也在不可避免地攀升。截至中报,银行贷款及金融机构借款共计约101.39亿元,应付债券为12.36亿元。借款中,一年内到期的借款约为72.91亿元,一年后到期的借款约为40.84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定期存款及受限制存款)仅有约19.46亿元,并不足以偿还。不过,由于三盛控股目前资产注入尚未全部完成,其在核心财务指标表现尚不能够完全体现母公司三盛集团的实际情况。
中交地产上半年投资强度达到222%,相比去年提升了121%。伴随着土地储备不断增长的是中交地产不断攀升的负债水平,有息负债同比增速位居行业前面,而且“三道红线”全踩。不过,从中交集团对旗下地产业务的多次整合中不难看出,集团对地产业务板块的重视,并且央企背景为融资等带来了不少便利,拥有高杠杆、低融资成本扩张的先天优势。
2020年上半年,奥园的有息负债、净负债率、有息短债都同比大升,当中有息负债从去年上半年的536.7亿元陡升92.1%至1030.5亿元。不过,奥园管理层表示,奥园下半年到期的债务大约有200多亿元,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余额约694亿元,同时其尚未使用的授信余额约943亿元,短债压力不大。
建发国际业绩正步入高速发展,销售金额同比增长约52.87%。到2020年底,建发国际的目标是达到700亿元规模。伴随规模扩张,建发国际的负债总额增长,长短期债务比为19.2,相较期初大幅上升331.5%。不过,建发国际销售回款266.3亿元,现金流能覆盖短期债务。得益于母公司的国企背景,建发国际的融资成本处于行业内较低水平。
增速15%的有33家,占比超四成
加上上述这6家,同比增速15%以上的有33家。其中,同比增速30%-50%(不包括)的有7家,代表房企有中洲、建业、合生、奥园等;同比增速15%-30%(不包括)的有20家,代表房企有绿城、保利置业、世茂、金地、万科、龙湖、时代等。
自2019年以来,绿城中国集中精力布局一二线城市,投资力度逐渐加大。上半年新增土储建面同比上涨241%,新增货值1756亿元同比上涨181%。但绿城管理层表示,绿城这两年取得了比较好的增长幅度,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发展,是借助了融资杠杆,但是没有依赖融资。上半年短期借款168.06亿元,长期借款572.93亿元,同比均有所上升。年内到期债务比重较2019年末下降5.5个百分点,占总债务31.1%。
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万科的负债总额也是不容小觑的,但基本保持着良好的负债结构。以世茂为例,为应对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后续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半年借款总额1429.8亿元,长期借款占比72.3%,短期借款占比27.7%,长短期借款结构长期处于安全 健康 的水平。现金短债比1.8,流动性水准较好,短期偿债能力强。
还有万科,始终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抗风险能力。截至6月底,万科的有息负债以中长期为主,一年以上占比超六成。持有货币资金1942.9亿元,远高于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总和968.2亿元。
此外,龙湖的短期债务达到172.14亿元,长期债务达1513.4亿元,总债务规模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20.35%,其中的短期债务占比仅为10.21%的较低水平。在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CFO赵轶表示,龙湖上半年保持财务结构安全,以自律换自由。但今年上半年同比较快的债务总规模的增速,以及高比例的利息资本化处理的手法,仍存在需合理控制的需求。
此外,同比增速15%以下的房企有32家,代表房企有越秀、金融街、招商、融创、雅居乐、佳兆业、美的置业、恒大、新城等。
负增长!这14家房企降负债
于此同时,有14家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实现负增长,其中路劲有息负债规模同比下降63.58%。泰禾、北大资源、大名城同比都呈现两位数负增长。
泰禾今年上半年收入24.63亿元,同比下降83.02%;净利润-15.82亿元,同比下降201.33%,仅尚未支付的利息就达43.32亿元。期末融资余额为96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为10.03%,将有713.72亿元在一年内到期。在其融资结构中,信托等非标融资为578.16亿元,占比60.20%。为了解决公司困难,泰禾集团拟引入万科,但是到目前万科仍迟迟未做最后决定。而在万科的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万科CEO祝九胜认为泰禾的产品力、基础能力不错,但也多次强调:“万科的介入是有条件的”。
尽管净利率、毛利率双双下探,但在现金流、偿债能力等数据上,中海地产则实现了逆市上扬。中海地产的银行及其他借贷、应付票据分别为1292.9亿元、793.2亿元,有息负债共计2088.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为334.4亿元,现金短债比超过3倍。中海地产主席颜建国表示,中海曾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当时由于负债率相对比较高,面临破产的风险,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自那一次开始之后,中海的经营是稳字当头,尤其是对于负债率以及现金杠杆,在内部设立了严格的红线。
一直以来,重仓酒店资产使得富力面临不小的负债压力,但在今年上半年,降负债略有成效。今年2月,富力发行4亿美元的优先票据以赎回于2021年到期的美元优先票据,延长到期期限。上半年处理了108亿元的境内债券,降低了有息负债规模。按照计划,集团未来9个月将处理250亿-350亿元债务,超过一半会有重组安排,其他则以资金或销售抵消,另会出售投资物业及发展中项目的股权,以提升减债速度。而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也表示,未来会继续减轻负债,公司土地储备仍将以旧改转化为主。
行业观察:降负债将成新常态,不排除降价促销
研究员发现,在市场监管和融资渠道收紧的大环境下,上半年有息负债规模增速较高的房企。一方面是增速较高但规模偏小的房企,如三盛、德信等;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扩张导致负债增速过高的中型房企,如奥园等。
为了控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防范房地产风险,监管部门祭出了融资新规,设置“三道红线”,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借此控制有息负债规模的增速。这也意味着下半年,降负债将成为行业“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众多房企也一致认为,要改善负债率、改善融资结构,又要冲全年业绩,回款能力将是持续经营的关键。因此,城市布局、拿地时机、产品打造、资源聚合等方面也将面临更多考研。下半年,对于一些债务压力大的企业,后续需要不断尝试降低负债,不排除积极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的可能。
策划:林广
牵头人:王艳玲
研究员: 伊晓霞 王艳玲 邱永芬 林广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