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我市投融资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投融资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3-05-25 04:32:59

1. 九江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实施赶超战略的第一年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化危机为赶超的契机,变挑战为发展的机遇,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扎实工作,奋起赶超,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30亿元,增长14.5%,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全部摆脱后三进入中三,部分指标达到前三,实现了“三年翻番、五年进位”的头年初胜,首战告捷。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赶超式进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亿元,增长43.9%,增幅由上年全省第十一位进到第一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增长46.1%,增幅列全省第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4亿元,增长46%,占固投总量65.9%。
——工业经济实现赶超式进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利税总额突破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2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全部实现收复性进位,总量重归全省第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提高值居全省首位。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为市本级纳税首次突破10亿元。
——财政收入实现赶超式进位。财政总收入实现86.19亿元,增长30.3%,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净增2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增量的总和,增速由上年的全省第十位进到第二位;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5亿元,增长31.4%;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5.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0.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项目高效推进,城市框架拓展一倍。8个月内先后启动三批次十大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规模突破50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超过前四年的总和,实现了城市建设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融资规模、土地收益、规费收缴 “六个超历史”。中心城区“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引进、开工、竣工投产10亿元以上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46个。彭泽核电、十大电网、昌九城际等一大批能源交通项目密集建设;星火有机硅一体化、江铜铅锌冶炼等一大批产业龙头项目快速推进;九江石化800—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九江电厂“上大压小”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拉动了当前经济发展,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在全省率先突破,采取“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打捆企业资产融资、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处置资产还债重组”的办法,全市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7.7万人,安置率达95.9%;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3万职工“三金”得到落实。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审批,积极争抢建设用地指标3.5万亩,居全省首位,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城建规费实行联审联批、统一收缴,全年净增1.7亿元,增长245%。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两证”发放等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进行妥善处理,为2万市民补发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鄱阳湖采砂禁采一年之后,以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开采,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的高度统一。
——扩大开放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9.3%,总量全省第三,增幅由上年的十一位达到全省首位;新批外资项目172个,全省第一。全年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9个,实际进资138.6亿元,省外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实际进资70.8亿元,均列全省前三位;外贸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75.4%,增幅由上年第九位前移至第二位。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完成税收43.2亿元,首次占到财政“半壁江山”。
——筹资融资成效显著。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功能,广泛开展政银企对接,“想建设无钱搞建设、想干事无钱干成事”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全年市本级累计融资67.6亿元,是上年的5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14亿元,增长45.7 %,比年初净增161.3亿元,是上年的两倍多,增量和增幅居全省前列;12亿元城投债券首获发行;九江银行资产总规模突破200亿,一年内实现翻番;新增招商银行、南昌银行、江南证券等六家金融机构入驻九江,共青恒信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全省首批试点;九江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
——效能建设成效显著。建立全省首家“民声直通车” 自动化综合平台,受理咨询、建议和诉求5187件,办结率达99.3%。严肃整治“官场”和市场,成效明显。加大财政投资评审监管力度,核减预算资金近2亿元。行政许可项目、投资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审批平均时限全部缩减35%以上,超额完成“三个缩减30%”的任务。获得2009年度全省机关效能年活动绩效考核第三名。
——县域经济加快赶超。在强工兴城的同时,“三农”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粮食总产153.5万吨,实现“六连增”;棉花总产9.1万吨,湖口县武山镇百亩示范基地亩产籽棉1014斤,创造了长江、黄河流域两大棉区的大面积单产新记录;油菜总产全省第一,增长33.6%,创历史新高。各县(市、区)以“两区”为主战场,以项目为主抓手,争先创优,奋起赶超,园区投入全面加大,县城面貌显著改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总收入65亿元,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75.5%;实现财政收入县县过2亿,7个县过5亿,3个县过6亿;六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增幅超40%,湖口县达到58%。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93件为民实事基本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两声三乱”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增长10.2%,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20466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居民储蓄存款4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亿元,增幅高出全省4.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5亿元,增长19%。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一批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和建设中,群众利益得到较好维护,民求民盼得到较好解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市上下呈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在全省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测评中名列第三。
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赶超目标,实施赶超战略,投身赶超实践,加快赶超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紧抓住工业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强攻工业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帮企业、保运行。落实“两降三促一优先”政策,开展帮办证照、帮建设、帮招工、帮融资“四帮”服务,分期分批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为30户民营企业融资60亿元,为409户企业提供11.3亿元贷款担保,为10户困难企业减免缓交税费2500多万元,兑现增值税转型等政策,为企业减、免、抵税收10亿元以上;设立“企业之声”平台,办结企业诉求195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快发展。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16户,工业用电量达45.2亿度、增长20.7%,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着力攻项目、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盯住大企业,主攻大项目,广泛开展央企对接,推进一批重大企业追加投资、技改扩能、退城进园、做大做强。大力招商引资,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九江。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三是着力兴产业、蓄优势。依托沿长江、沿昌九和产业基础优势,延展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汽车船舶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型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市已形成3个国家级、10个省级产业基地,多点支撑、多极发展渐成体系。四是着力攻园区、建平台。按一级准政府的体制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投入23.3亿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面积达55.4平方公里,增长44%;园区新增落户企业118户,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全市的77.4%,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3.3%;园区经济在全省的位次前移,湖口工业园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超百亿园区,九江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新进展。五是着力抓减排、降能耗。积极推进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工程,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
(二)牢牢把握兴城改变面貌、城建撬动发展的杠杆,振兴城市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以赴建设新城。按照市委构建“大九江”的要求,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八里湖新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启动编制八里湖新区四个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八里湖新区,拉开城市走向“八里湖时代”的序幕。长虹西大道、八里湖环湖二路建成通车;十里河(濂溪河)综合整治、八里湖大道、环湖一路、濂溪大道、体育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八里湖新区学校、新区医院、兴城大道及体育中心配套路网、赛城湖公园、八里湖跨湖大桥引道、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开工建设。二是统筹兼顾提升老城。完成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编制,整修和完善了“两湖”周边设施;实施了扬子巷、花园畈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浔阳东路地下人防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农贸市场、公厕和垃圾中转台。三是着力破解资金难题。更新城市经营理念,优化城市经营模式,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变“卖地筹资”为“储地融资”;变“先卖地后做环境”为“先做环境后卖地”,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清收土地8000亩,新增土地融资35.6亿元,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4.7亿元,保障了城建资金需求,探索出“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四是扎实有效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先后开展“两声三乱”、占道亭棚、户外广告等综合整治,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荣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称号。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各县(市、区)把兴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县城框架加快拓展,县城功能不断完善,县城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九江县港口街镇、庐山区新港镇等一批重点集镇加快建设。
(三)全面树立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的理念,主攻项目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并配合推进一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刺激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争资争项,全力配合推进。长岭、大岭风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武九铁路改造、九瑞高速、彭湖高速、长江二桥、彭泽核电、西气东输、柯龙线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32个重大项目列为省重点工程,占全省的1/5,全年完成投资118亿元。二是积极对外招引并强力推进一批工业产业项目。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精心组织香港、北京等地集中招商活动,积极参与世界低碳经济大会、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中国“五会”等招商活动,开放对接成效明显。投资50亿元的湖口粒状合金等项目签约;投资80亿元的星火有机硅、投资50亿元的江铜铅锌冶炼等项目开工建设;九钢150万吨板材、巨石30万吨玻纤、诺贝尔陶瓷、龙达化纤一期、旭阳雷迪多晶硅、塑丽龙纺织等项目竣工投产。三是积极加大投入并加快推进一批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在推进十里河综合整治、八里湖新区学校、新区医院等重大项目的同时,启动建设市儿童福利院,加快推进市特教学校康复楼、市科技中专新校区、市中医院南院、市妇幼保健院大楼和县区老年公寓建设,建成浔阳区三里小学、庐山区怡康小学。
(四)切实巩固“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夯实基础加快赶超。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立粮棉油万亩示范片26个,培育种养大户5200户。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94个,标准化种养面积达到178.8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9个、有机绿色食品品牌47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0家,入社农民2.6万人。二是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87个,实际进资17.7亿元。全市23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增长13%。三是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建成1510公里农村水泥路,全市行政村通畅率97%,通达率100%。推进改渡建桥45座,完成50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1135个新村点,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四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业各项补贴2.9亿元;补贴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17万台(件),资金8200万元;新建和改造1000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农家店;整村推进357个重点村扶贫开发,完成深山区移民搬迁4799人;发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助2亿元;农场税费改革基本完成,林权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近50万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3700人实现了自主创业。
(五)十分注重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挖潜扬优加快赶超。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各项经济指标的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增长20%。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条旅游高速(永武高速)开工建设,中信集团投资 120亿元的庐山西海开发建设项目签约。设立旅游促销基金,举办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九江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沿江优势。城东、城西等沿江六大板块的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开工项目37个,新投产项目19个;启动建设九码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九江电子口岸纳入全省建设重点,全力争取城西港区第七类废弃物转关获得批准,成功实现九江港与南昌港“两港两航”战略合作,集装箱首破10万标箱,九江港区域性中转港的地位开始凸显。三是注重发挥鄱阳湖生态优势。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环湖景观林带,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6万亩,1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投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持全省领先;积极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全市风电总装机达8.4万千瓦,华航太阳能、中辉特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四是注重发挥共青城独特优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给足发展条件,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共青城与德安相向发展,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成功授牌,园区设施逐步完善,金淞电器、启维光伏、中芬数字生态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开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00%以上增幅,注意力经济开始显现效益。
(六)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的原则,发展为民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9万人,新增小额担保贷款4.4亿元,新增个体户2.6万户、私营企业2800户。免费培训9.2万农村劳动力,免费进行技能和创业培训6.6万人,扶助就业创业工作居全省首位。二是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80.3元、78.8元。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提高60元。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老职工救济金城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200元、160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标准月人均提高到300元。救助家庭困难学生4.2万人。对因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实行临时救助。建立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抚慰金制度。为2.6万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服务。推进“光明·微笑”工程,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2万例、唇腭裂修复手术623例。三是提升各项保障水平。全市新建廉租房5300套、26.5万平方米,为1.4万户发放租赁补贴;中心城区新建经济适用房898套、为700户发放货币补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76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4.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1万人;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31.3万人,统筹基金使用率达98.8%。大病医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改扩建42所农村敬老院和3所福利中心;开展了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对离任老村支书、村主任给予生活补贴,对“三院”中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给予工作补贴。
(七)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促进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仍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重点中学8所,新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8万平方米;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九江学院在柬埔寨创设孔子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2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专利400件、授权180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发生重大疫情的暴发流行和死亡病例;新增4所医院获“三甲”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3‰。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新建农家书屋228家。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启动建设全省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九江军转安置工作获国务院表彰。二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活动”,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4%和7.6%,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干部下访、矛盾排查调处制度,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110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大巡逻执勤力度,开展“打黑除恶治霸”专项行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统筹推进统计、审计、编制、人防、地震、气象、水文、海关、检验检疫、质监、信息化、应急管理、民族宗教、烟草专卖、档案、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事业协调发展。
(八)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效能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对党负责、为人民服务,以是否有利于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幸福来衡量工作的成效,在最大的范围倾听民声,尽最大的力量改善民生,尽最大的努力解除民忧。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70件、政协提案442件,办结率均达100%。二是强化团队效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有效配置政府工作力量,充分放手放权,实行权责统一,分工到人,分管到位,各尽其责,各用其力,形成了分管市长前线打主攻、常务市长一线作协调、市长全线担责作保障的“三条线”工作格局,政府班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协调性有效提高。三是强化推进机制。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扎实有效,年初将政府主要工作分解成“六张作业单”,按职能分工,全方位、全战线推进:即省对市县的考核情况,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情况,93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市政府“民声直通车”和“企业之声”等诉求办理情况,部门招商引资和争先进位情况。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年终交总帐,形成了高效的台帐式推进机制。四是强化服务举措。按照“有请必示,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的原则,采取强化考核、下放权力、理顺体制、现场办公等措施,激励县区争先创优,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帮助县区破解难题,服务县区加快发展。五是强化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推进“廉政阳光工程”和“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和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小金库”、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重大事项阳光决策、公共财政阳光运行、公共权力阳光监督。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实现了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及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零增长”。(有删节)

2. 2022年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三个重心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常简称城投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各地方开展投资建设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和资本的重要载体。然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也出现了诸如政企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战略定位不清晰、投资边界范围不清晰、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债务规模膨胀等突出问题。

地方投融平台政策全景梳理

1.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要求按照疏堵结合、分清责任、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稳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地方政府举债应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同时推广使用政府与 社会 资本合作模式。

2. 2017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要求全面组织开展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清理整改工作,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的边界,避免形成新的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资源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行为。

3. 2017年5月28日,财政部出台《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要求严禁将建设工程与服务打包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要坚持先有预算、后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年度预算中统筹考虑,不得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增加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的依据。

4. 2019年4月28日,财政部办公厅出台《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梳理PPP项目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情况的通知》(财办金[2019]40号),要求对于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PPP项目,应当中止实施或转为其他合法合规方式继续实施,若继续实施应当按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有关规定妥善整改并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对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项目,省级财政部门应主动从项目库中清退。对已纳入政府性债务监测平台但认定存在争议的项目,项目所属本级财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项目合规性论证。

5. 2021年7月9日,银保监会出台《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再次提及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求提供融资前应查询财政部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及中长期支出事项监测平台,对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客户,还应遵守:不得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不得为其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提供配套融资。但同时也留了个政策窗口:对确因经营需要且符合项目融资要求的,报本级人民政府书面审核确认。

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发展的三个重心

一、明确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战略发展定位

城投平台应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特殊目的载体(SPV)和特定行业领域功能性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坚持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根本宗旨,坚持“投资边界不越位、投资目的不营利、投资机会不挤出 社会 资本”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比如转型为城市综合服务商、产业园区综合运营商或特定行业领域投资运营商等,进行市场化转型发展的 探索 。明确战略定位,明晰规划方向。

二、界定投资边界范围

进一步明确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投资边界范围,原则上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投资边界不得超出公共领域,且不得超出公共领域的政府投资事权范围,更不得挤出 社会 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投融资平台公司应侧重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重点投资于地方有一定经营收入且对 社会 资本吸引力不足的准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于纯公益性项目或非经营性项目,从而从源头上防范政府隐性债务。对于确有必要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资参与的非经营性项目,要事先制定合法合规的参与机制,包括明确政府给予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或运营补贴资金的方式及其前提条件。

三、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贯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着力提高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健全投融资决策机制,完善投融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公司重大投资经营活动向政府发改、国资、财政和审计等有关部门的事前报告制度;积极引入 社会 监督机制,健全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财务和债务的透明度,走可持续融资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何滨 ,北大纵横特聘合伙人


3. 浅谈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城建平台投融资功能

这些服务于地方政府这几年全国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量日益加大,并且有一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平台,为各地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完成了种互相攀比、愈演愈烈之势。各地政府结合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均大量的融资,对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本地城市形象等方提出了大强度的城市建设投资计划,绘制的城市建设蓝图也非常宏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伟,因此,对各地城建平台而言,未来的融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相信,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变化,这各地城建投融资平台都在想方设法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寻些平台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勇于探索融资渠道、大胆进行市场化的改找融资突破口,但是如果不能在城投公司的定位和运作,在城建平台革实践,创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可借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投融资机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面对未来更加繁重的融资任务,的先进经验。像通过土地出让和运作筹资方式;市政公用项目如公将难以完成,而要担负起政府下达的融资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交、燃气、污水、自来水、垃圾处理等的BOT、TOT以及产权和股权转4、国资经营和管理的压力增大让融资;此外还有城建资产的资产证券化(ABS)融资方式等,都在全各城建平台作为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平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台,不仅承担代替地方政府融资的责任,还承担着庞大的城建国有资然则,作为跟随和推动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面对当前政府城建产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的经营管理压力。这也对城建平台的经营投融资平台的运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发挥城建平管理水平和投融资运作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将对各地城建国有资产台投融资功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可持续经营和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困扰城建平台发挥投融资功能的几个问题二、影响城建平台投融资功能发挥的内在问题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运作主要存在以以上这些矛盾和困难的出现,我们认为全国各地的政府投融资下几方面困扰:平台或多或少存在。它表现的是作为具有政府和企业双重性质的、国1、资产负债率偏高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客观上存在着在公司定位、管理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政府城建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体制、运作方式、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先天不上,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使这些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财务费用,足。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彻底到位,有效的政府投融资体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们为政府项目所进行的进一步融资,同时企业制和国有资产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因此,这些矛盾和困难需要在在推动多元化的融资创新方面也难以发挥作用。更长的时间内、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解决。2、财务风险较大三、城建平台进一步发挥投融资功能的几点建议由于所有的政府城建平台都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公益性的建设项对此,我们对在目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各地城建平台的目,往往投资量大、效益产出慢。因此这些企业的资金运行经常是捉投融资功能,提出如下建议:襟见肘,基本处于“借新债还老债”的状态下。1、在完善投融资体制方面,要领导重视,健全组织这些城建平台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流转风险、要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就应当立足于偿债风险和有效资产不断缩水的风险上。只是反映出的情况有所不政府这个层面,要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抛弃小团体的利益,共同同。(1)资金流转风险,它基本出现在那些没有稳定的利润来源、高投做好城市建设这个大文章,实现城建融资渠道上的开拓创新。政府应资、高负债、低投资回报的情况下,受企业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影响当象重视国有企业改革那样,重视城建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城建平较大。(2)偿债风险,主要是由于负债结构的影响,导致按期偿还银行台的资本运作。本息出现困难,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且受金融货币政策的刚性制我们建议,各地可以成立一个象各地改革办那样的、超脱于政府约和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资金供给不足,负责结构不合理的企业。(3)部门的市一级的联席机构,负责领导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政府重有效资产不断缩水的风险,是指企业当每年的资金收入不够偿还银大项目的投资和融资进行协调和推进,并负责投融资创新工作,以提行利息情况下,不断用平台的有效资产填补缺口,导致企业的有效资高整个地区的城市资产和城市资源的运作效率。产不断缩水的情况。2、在资源利用方面,要统筹规划,集中利用的那部分责任,对被审计对象来说只是间接责任。度。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评估活动,对全面提升内审工作的(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质量将起到促进作用。量,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对内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长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培训,制定一套统一的内审工作的具体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操作指南,以此作为指导内审人员开展内审工作的依据。如审计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完善。为了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案卷的归集整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坚持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教育”的新观念,强(四)、内审部门应积极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评估活动,充分发挥化依法审计意识,学习教育审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探索和运用先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积极作用。考评活动不仅使内审部门在迎评的审计观念、技术方法,不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育中促改促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2城市建设2009年总第41期

4. 建投公司的年终工作总结

关于建投公司的年终工作总结

(一)明确思路

1、明确建投公司投融资的主体地位。建投公司是阜阳市政府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市政府利用组织优势,调控、整合城市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的操作平台。其主要宗旨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市场融资方式,将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运作。建投公司的设立,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新机制、新理念有了明确的载体。

2、明确建投公司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实施主体地位。为加强开行贷款资金管理,强化项目决策,必须首先从机制上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投资委),作为决策机构,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决策指导。投资委下设投资办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机构,直接领导、督促建投公司及时把投资委的决策贯彻落实,具体实施。形成了宏观(投资委)、中观(投资办)、微观(建投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确立了建投公司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实施主体地位。

3、明确建投公司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建投公司作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运作主体,从设立之初,就明确了职能和任务:一是融资,依托政府有效资产,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城市建设资金需求;是投资,投资重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政府性投资项目),同时选择有全局带动性和有较高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增加收益,壮大实力;三是还贷,建立债务偿还机制,高效运作城市资产,促进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土地资本的不断增值,确保债务按期偿还。

4、明确工作思路。在明确定位、职责和任务的基础上,建投公司明确了2011年的工作思路:服从服务于阜阳经济发展的大局,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全方位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抓好项目建设,规范资金管理,积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增强公司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完善机制

1、完善规章制度。进入实质性运转以后,为开好局、起好步,切实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开行贷款的政策安全和资金安全,建投公司参照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定了《阜阳市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阜阳市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阜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阜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立,为开行贷款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2、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是建投公司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公司行为的重要环节。为此,公司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经多次讨论、酝酿,先后制定了《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大纲》、《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廉政建设规定》等24个基本管理制度(已编纂成《文件汇编》),明确了内部分工和职责 ,建立了上传下达、政令畅通、团结协作、规范有序的工作秩序。此外,公司还把企业文化建设、廉政警示教育和加强法制学习等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增强了责任意识,使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规范运作

1、规范项目工程招投标。招投标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建投公司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和规定,积极推进招投标工作:一是在首次运作开行贷款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标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和预算编制机构,同时组织现场勘察和招标文件答疑,采取弱化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方式,使项目工程平均中标价比预算价降低20%;是在对颍州路人行道改造标段和阜临路道路改造的6、7标段,采取了国家最新推行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招投标,开创了阜城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投标先河;三是在南城河拆迁过程中,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进行拆迁评估,制定拆迁方案,并向拆迁管理部门提交了颁发拆迁许可证所要求的全部要件,如期举行了拆迁听证会,此举首开我市城市公益事业行政许可听证会记录。

2、规范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为确保开行贷款项目顺利推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投公司相应制定了《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政府性投资项目实施细则》、《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运作流程》、《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拨付程序》等一系列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细则,规定了严格的项目操作和资金拨付程序,保证了开行贷款项目实施和资金规范使用。

3、规范人员招聘程序。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决定和市领导有关指示精神,建投公司会同人事部门制定严格周密的人员招聘方案,在市纪检等部门的`监督下,对参加应聘人员的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查;精心组织笔试和面试,最后对拟录用人员进行了公示。经过严格把关,层层筛选,最后经批准公司录用了五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公司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抓住重点

1、精心组织开行贷款的签约仪式。根据投资委6月19日会议精神,为做好开行贷款签约仪式的筹备工作,建投公司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支持下,对签约活动所涉及到的仪式议程、领导讲话、致辞、现场新闻采访、答记者问等一系列事项进行了精心策划。由于准备充分,运作有序,开行与阜阳市政府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签约仪式于7月10日在我市开发区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2、推进项目建设。受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影响,今年我市开行贷款项目拟新建道路征用土地报批暂无法落实,为此,建投公司及时调整投资计划,提早实施具备开工条件的老城区道路和人行道改造工程。颍州路、文峰路、清河路、颍河路四条道路的人行道改造已全面展开;青年路道路及管网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春节后即可着手实施;南城河综合治理一期拆迁工作,经多方协调,正稳步推进,现已完成50余户的拆迁,占应拆迁户数的58.8%。

(五)搞好协调

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开行贷款项目运作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搞好协调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投公司积极和建委、土地、房产、规划和辖区政府等部门加强协调,统一步调,形成合力,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主动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六)加强监督

1、成立监督机构,加强项目招投标监督。为贯彻落实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精神,确保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建投公司成立了审计监督室,并从市监察、审计部门抽派专人办公。审计监督室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审计监督管理办法》和《审计监督室工作意见》,对工程建设程序、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使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监督到位。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是实行阳光操作的关键环节。审计监督室积极参与开行贷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文件的制定和审核、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和评标定标工作,对招投标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整个招投标过程公开透明。

2、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为了加强对公司资产运营的监督管理,健全公司监督机制,监事会制定了《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监事会议事规则(试行)》,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活动及公司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存在问题

2011年建投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融资成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投资办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偿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根据市人大有关决议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偿债机制的许多政策已经制定,但尚未得到很好落实,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开行贷款的本息偿还。

(二)部门关系尚待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开行贷款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才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从前期工作情况看,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三)项目资本金没有完全到位。按照我市2011年工程建设用款计划和与开行签订的借款合同,明年将到位贷款资金3.9亿元。根据有关合同约定,我市需按比例配套项目资本金约1.95亿元,而现在项目资本金尚有很大资金缺口,如不能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开行贷款及时提取使用,加大财务成本。

(四)内部运行机制尚待完善、落实。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中长期发展战略尚未制定,公司经营运作尚未开始,这些问题将影响和制约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正视、克服、解决公司起步阶段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资金管理,完善运作机制,提高竞争实力,为全面出色完成2011年既定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

5. 北京召开重点项目融资工作会

2023年北京市重点项目融资工作会发布116个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项目,近期资金需求约541亿元。其中北京市级重点工程项目49个,近期资金需求约405亿元,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总部园、轨道交通12号线、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等。


2022年累计推介项目226个 已全部实现对接


近年来,北京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搭建完善全市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平台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滚动推出重点融资需求项目清单,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落地,平台功能不断拓展,作用改滚闭不断提升,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


2022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平台机制作用,围绕全市“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京西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组织召开多场对接会,累计推介项目226个。同时,加强融资对接跟踪服务,积极发挥重点项目投资调度、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等工作机制作用,对融资对接中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等问题协调服务,推动信贷资金加快投放。


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积极支持,226个推介项目已全部实现对接,全年签订合同约637亿元、累计投放资金约204亿元,对支持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安定循环经济园、丰台河西再生水厂二期工程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安贞东方医院、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樊家村危改6号地项目保障备巧性租赁住房等民生改善项目,新国展二期、无人机组装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一期)、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1813-L25地块等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首都重核裂点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发布2023年重点项目近期融资需求情况


此次会议发布了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项目共116个、近期资金需求约541亿元。其中,市重点工程项目49个、近期资金需求约405亿元,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总部园、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高性能固态锂电池量产基地等26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轨道交通12号线、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及一体化工程等16个基础设施项目,南大街及周边片区腾退保护更新、平谷区兴谷新消费综合体、医物园养老项目等7个民生改善项目;区级项目67个、近期资金需求约136亿元,包括北苑家园中心等7个前期项目,再生医学产业园等39个新开项目,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南区)等21个续建项目。


与会各金融机构表示,将深度融入北京“五子”和新发展格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提升信贷资源储备、扩大信贷资金投放,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高质量支持“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更新、高精尖产业布局、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重点领域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融资对接机制,在融资内容、方式和频次上加大力度,做到聚焦重点、创新形式、突出服务、提升效果,持续推进融资对接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一是完善机制,提升质效。开展全链条、全方位、全流程的融资对接,建立重点项目发现机制、培育机制、协调机制和落实机制;与“服务包”工作联动,联合金融机构为重点项目融资融智;加强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进一步提升对接质效。


二是聚焦重点,精准对接。以项目为抓手,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城市副中心、城南、京西等重点区域,围绕“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助企纾困等,多渠道、多领域征集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滚动发布项目清单,方便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三是创新形式,提升服务。通过政策解读、交流座谈、实地调研、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互动,走进园区、走近企业,积极谋划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业融合、专精特新、城市更新等不同主题专场融资对接活动,加强重点项目资金支持,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6. 央行定调下半年工作:保持房地产信贷融资渠道稳定

每年这个时候,央行都会对下半年工作重点作出部署,其中对于货币信贷政策、房地产市场最新定调总是备受关注。
8月1日,央行召开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计划时,央行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等。
央行在部署2021年下半年工作重点时,对于货币政策及房地产相关表述则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变化背后是当前经济运行依然面临消费修复较缓、房地产下行等问题,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还需要货币信贷政策提供更大支持。这与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房地产定调是一致的。
中指院数据显示,7月份,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12.9%,同比下跌5.9%;二线代表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45.8%,同比下降44.7%;三线代表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27.9%,同比下降62.2%。房地产市场仍在进一步下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PMI较6月大幅回落1.2个百分点至49%,远低于市场预期,创3个月新低。
“指望大规模放水纾困楼市不太可能。目前货币政策重心在于对实体需求端的激活,同时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对于房地产市场,既要支持刚性需求和合理改善,也要支持保交楼,还要防范风险,杜绝资金过度投向地产等,目前房贷规模管控仍在生效中。同时,要将资金转向新模式。”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住房信贷环境未见明显好转
此次会议上,央行在总结2022年上半年工作中表示,一些突出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重点集团、大型企业风险处置稳妥推进;支持多省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处置化解个别企业、个别机构风险事件;牵头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维护房地产市场融资平稳有序,引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行,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型平台企业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得到有效遏制,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上半年,央行两次调降LPR利率,并调整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房贷利率步入下行通道。但从数据上看,上半年住房金融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
一方面,个人按揭贷款增速跌入历史低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下降25.7%。其中,4月因重点城市疫情导致出现了同比下跌40%以上极低水平。
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贷款实际投放亦大幅放缓。1~6月,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来自国内贷款同比下降27.2%,跌幅为历史低点。
房企其他融资渠道亦未见好转。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为4825.5亿元,同比下降56.5%,与2021年下半年相比下降26.4%。其中,信用债发行规模为2518亿元,同比下降24.2%,占总融资规模的52.2%;海外债发行规模仅为169.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1.1%。
从单月融资情况来看,1~6月,房企单月融资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同比下降,其中1月、2月及6月下降幅度较高,下降幅度均超50%。
房地产信托存量仍在压缩中。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为1.57万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1911亿元,余额同比下降27.7%,房地产信托存量连续11个季度收缩。股权融资功能几近消失。
与此同时,房地产风险仍在出清中,房地产信托亦成为“违约大户”,这令信托公司普遍对房地产领域投融资需求持谨慎态度。“下一步房地产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依旧是在控制新增或尽量减少新增情况下,尽全力化解存量风险项目,这也是未来发展一大趋势。”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与2020年初第一轮疫情冲击相比,此轮房地产市场受挫情况更为严重。部分房企处于降杠杆阶段,住房销售增速持续放缓,叠加疫情在重点城市形成了二次冲击,导致2022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压力明显加大。房地产市场从土地、住房销售到投资全方位出现负增长,为历史上罕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8.3%,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下降46.3%,降幅较2021年末进一步扩大;全国住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22.2%,房企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37.9%,全口径出现大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跌5.4%。
房地产政策将进一步走向宽松
当前房地产市场稳定压倒一切。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此次央行在部署2022年下半年工作重心时,对于房地产方面的表述是放在“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中提的,具体为: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李宇嘉解读道,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重点,是房地产领域风险的稳妥化解,这是2022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包括纾困基金、收并购、资产处置和重组等都会相继介入,在保交楼基础上,加快风险化解,实现风险软着陆。
在连平看来,2022年下半年,无论是为了服务于宏观经济稳增长需要,还是支持房地产市场本身健康运行,房地产政策自上而下将延续上半年以来宽松基调,从供需两端给予购房者和房企足够资金支持。
他预计,需求端,2022年下半年住房金融总量上将加快回暖速度,购房限制性措施将进一步减少;全国房贷利率可能延续下行态势,预计下半年居民房贷利率有望从上半年5.3%附近降至5%附近;有条件的城市将会取消限制性购房政策。供给端,银行将加大对房企贷款支持力度,并逐步恢复直接金融支持,优质房企或加大债券发行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将有效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企拿地门槛。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难指望今年房地产对经济有正向拉动作用,但至少要减少负向拉动的程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当前房地产问题主要出在预期上,要改善居民对于房地产预期,可能需要更多综合性制度政策。他建议,多部门配合协调制定出台综合性权威性房地产政策文件,明确房地产新体制、新模式的方向,明确税收、信贷、土地、限售等政策,给房企和居民一个可靠预期。
今年以来,监管层多次强调,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随着因城施策力度加大,房地产恢复迹象将进一步显现。
“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表现将好于上半年。预计三季度房地产销售将完成筑底,全年房价可能出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土地购置面积将高于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反弹。”连平表示。

7. 近30年来,广东佛山有什么变化

佛山近年发展状况:2003—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总体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成功抗击
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袭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成效。

——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1578.49亿元,预计2006年达到2900亿元,增长19%以上,四年年均增长18%以上(以下所指年均增长数均为2003年—2006年)。预计200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四年累计2500亿元,年均增长33%以上。

——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强市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预计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1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产业重型化、高级化趋势不断增强,规模以上重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3年的45%调整为2006年的5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增长25%以上。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汽车配件等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已形成布局鲜明的汽配产业带。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取得新进展,传统农业加速向都市型农业转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以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三届佛山(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佛山,专业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会展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房地产和连锁经营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立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新进步。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琼花粤剧艺术节、武术文化节、中国陶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佛山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全市实现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我市成为省教育现代化试点市。不断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数量逐年增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排名全省前列,我市被确定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政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中高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大。卫生、体育工作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取得新成效;卫生防疫预警机制得到完善,初步建立起食品、药品、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新模式;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成功举办第六届市运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竞技体育水平跃上新台阶。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市荣获“武术之城”称号。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近几年共编制了《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环”快速干线沿线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方案》、《中心组团近期建设规划》和《佛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各项规划,通过完善规划体制和推进规划实施来不断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新机制,加快“2+5”城市组团建设。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的十大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一环”快速干线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顺利推进。21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环”城市快速干线建成通车;中心组团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岭南大道改造工程竣工,东平大桥建成通车,禅桂新8项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等省运会场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力推进创模工程建设,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电厂脱硫、陶瓷和纺织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市容市貌整治等初见成效,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今年9月上旬已通过省预验收评审。抓好电源、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一批电网工程。抓好城乡水利三年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设了比较完备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2002年12月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原有的“活力”和调整赋予的新“合力”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简政放权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来,市政府分四批向市辖各区下放了322项行政管理事项,另将116项行政管理事项随职能划交或委托禅城区行使;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各种审批事项1400项,其中取消157项;统一规范和公示全市审批事项的办事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管理监督制度;顺利完成市和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并镇、并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出台并逐步实施农村工作“五十条”及首批配套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机制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出台并实施《佛山市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指导意见》,整合城市资源,开放公共事业投资领域,以市政、交通、环保、能源、文化、旅游和体育场馆为重点的一批城市可经营项目实行了市场化经营;成功举办了2005和2006年佛山市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会暨签约仪式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颁布实施了《城市可经营项目监管暂行办法》,明确监督管理责任,确保公共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加快,佛山市商业银行顺利被兴业银行并购,一批国有企业股权实现转让;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顺利完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整合和规范一批产业性行业协会、商会,大力发展金融担保机构的社会职能作用。

——和谐佛山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计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00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6%以上;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00亿元,比年初增长13%以上。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障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预计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社会保障工作有新提高,“十项民心工程”深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继续保持稳定低生育水平,预计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左右,控制在年初预定的指标内。

8.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属于哪个市

属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滨城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北岸。东邻东营市的利津县,西毗惠民、阳信县,北接沾化县,南界博兴县和淄博市的高青县。东西最大横距3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44千米。2014年,滨城区总面积697.49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街道),599个村(居)委会。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9.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8‰。
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六路530号,邮编:256601。行政区划代码:371602。区号:0543。拼音:Bincheng Qu。
历史沿革
五代置滨州。《太平寰宇记》:“滨州治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1913年设滨县。1982年设滨州市。2000年改设滨城区。
商、周时期属薄(蒲)姑地。秦属齐郡。西汉武帝年间置湿(漂)沃县,属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湿沃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当在今滨城镇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带)。南北朝时期徙湿沃县治乱城(今北镇附近),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湿沃为蒲台县,因境内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乱城。唐朝,688年(垂拱四年)析蒲台、厌次置渤海县(治所在滨城东4O里。天宝五年移治李邱村,今滨城北垣外)。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领渤海、蒲台二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辩竖兆)滨州降为不领属县的散州。1913年(民国二年)改滨州为滨县。1958年12月8日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
1982年8月2日,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设立滨州市,置1镇3乡3个办事处。1987年2月25日,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六路530号。2001年1月正式挂牌。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8.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5.33亿元,增长28.2%,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68亿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72元,分别增长8.8%、12.0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72.06亿元,比年初增长12.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7.1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4%;各项贷款余额504.67亿元,比年初增长7.18%。
工业经济。重点项目强势推进,总投资175亿元的17个过亿元大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主营业务收入533.3亿元,增长4.51%。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5.79亿元,增长3.9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达到100家。其中,投资37亿元的滨化技改项目,一期工程全面投产;投资31亿元的大唐热电联产项目,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投资28亿元的友泰科技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用;投资18.7亿元的中沥含酸重质油项目,生产设备安装完成;投资4.5亿元的华纤桐纺科技产业园项目,车间主体基本完工。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完成技改投资6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5.48亿元,增长8.75%;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增50亿元产业集群1个,总量达到3个;专利授权量660件,列全市第一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河迎查及秦台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北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秦台河湿地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工业异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下降4%,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同比增加19天,总数达255天。推行企业立牌公示“携租阳光排放”的做法,得到国家环保部充分肯定。
服务业。充分发挥市辖区优势,全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档次提升、比重提高,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8.39亿元,增长7.3%。商贸承载力不断增强,总投资2.5亿元的中海航母喜文化基地重装启用;全福元超市、中央公园银座店开业运营;滨州汽车商贸城加快推进,大众、福特4S店成功进驻。房地产业稳步发展,27个项目完成投资32.5亿元,绿都花园等5个小区交付使用。金融业加速集聚,新增潍坊银行滨州分行、金桥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5家,总量达到63家。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投资2亿元的海王药业物流园区成功落户,填补了全市医药业物流空白;城市快递业务迅猛扩张,业务量增长30%。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达21亿元,增长150%;滨大科技创业园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家政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好大姐家政、丽都物业成为省家政服务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高标准编制了黄河和徒骇河流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12个市级示范园区通过验收,杨柳雪辛庄蔬菜基地被评为全国绿色科技推广基地,市中金天地农牧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总投资14.4亿元的中裕农牧产业园,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区完成土地流转1.1万亩,发展林下经济1.2万亩;新增区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家、“三品”认证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高标准农田林网4.3万亩,疏浚沟渠253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000亩;粮食喜获丰收,总产达28.6万吨,实现了“十二连增”。强农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认定试点县和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
城乡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2.3亿元的德大铁路站前广场一期工程竣工,德大铁路滨城段具备通车条件;济滨东高速滨城段完成投资12亿元,施工进度全线领先;黄大铁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城建项目加快推进,投资6.5亿元的北海公园项目进展顺利,黄河十六路按计划贯通;投资6100万元的如意湖、芙蓉塘及创业商务中心周边绿化工程基本竣工;投资1.3亿元,实施了东区基础配套工程32项,城区功能不断完善,人气进一步集聚。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告捷,按照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居美化、街巷亮化,城乡规划全覆盖、公共交通全覆盖、治安监控全覆盖、医疗服务全覆盖、文体设施全覆盖的“四化五覆盖”整治标准,全区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硬化村居491个、硬化道路1200公里,美化村居510个,亮化村居602个(含杨柳雪镇代管开发区的3个村),提前一年半、率先在全市整建制完成整治任务。城乡管理全面加强,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大河新城全面启用。
招商引资。抢抓京津冀产业转移机遇,组建八大专业招商小组,瞄准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招商,共引进到位资金项目147个,到位资金48.41亿元、无偿资金5.09亿元。其中,大连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签订协议,苏宁广场、雨润集团、欧尚超市等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融资工作成效显著,第十二届银企合作促进会到位资金162.8亿元,到位率100%;全市资本对接大会签约资金93.1亿元;成功发行城投债10亿元,华纺股份定向增发4亿元。
社会事业。民生支出达15.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7.4%。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资3.7亿元,基本完成三所城区新校建设,解决了万余名学生就近入学难题;投资1.7亿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校舍5.6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16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用,实施乡镇医院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2300名患者得到实惠,累计报销费用287万元。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75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98元、172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6100元、4100元。新增城镇就业60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投资1亿元的滨州市殡仪馆建设基本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新档案馆启用。社会养老水平显著提升,新增老年公寓9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处,各类养老机构达到60个,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8张,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社会治理成效明显,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六五”中期普法先进区、全省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设示范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等称号。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政府自身建设。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清退办公用房2.6万平方米,清理公车57辆,公款吃喝、“慵懒散”等不良风气得到有力遏制。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取消行政审批32项,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启用,50个有审批事项的单位进驻,实现了“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结”;开设“局长业务大讲堂”,实行重点项目帮包制、半年观摩述职制、年终考核评比制,推动班子成员履职尽责、有为善为,带动了全区工作提速增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40件人大代表建议、103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办理群众来信和市长公开电话1022件,办复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年终测评上升了3个位次。
2021年1月,山东省农业农村认定滨城区为2020年度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月2日,农业农村部认定滨城区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滨城区榜上有名。
2015年3月10日,滨城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9. 湘潭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报告内容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是经受各方面严峻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也是大有作为、大有收获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进富民强市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出台系列抗风险、保增长措施,经济逆势上行取得超过预期的成效。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把保增长的重点放在保企业增效、保财政增长、保居民增收上,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果断实施保增长“百千工程”,适时出台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充分发挥3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效应,开展“温暖2009·金融系统在行动”,落实房地产“稳市”政策,全力打造战略引资平台,激活有效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734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数,下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增长48.7%,增速创五年来新高。财政收入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8.1亿元,增长19.1%。
过去一年,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次产业协调较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有效推进,工业增长质量提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20.6%。湘钢、湘机、江南、江麓技改加速推进,全创科技一期和旭宁科技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风电装备形成整机500台产能规模,全市技改投资达250亿元,增长73.7%。四大战略产业实现产值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55%。强化政策引导,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年内新增产值过亿元中小企业33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达22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2.7%,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4.7%。工业园区领跑经济发展,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巩固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总产量达150万吨,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均居全省前列;湘潭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生猪出栏560.4万头,增长4.5%;湘潭县、湘乡市生猪出栏和外调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粮食、生猪、竹木、湘莲四大主导产业贸工农产值突破200亿元。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增长10.4%。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九华工业现代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等15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10家企业通过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定。城乡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2亿元,增长19.6%。着力打造核心商务圈,单体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全省最大购物中心——建设路口步步高购物广场竣工开业;启动13家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质;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网点达396个,新增消费额2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和“中国(湘潭)红色旅游论坛”,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3.7%。湘乡东山学校旧址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撤消市区湘江一、二、三桥收费站和四个二级公路收费站,解决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多年的难点问题,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带动了居民汽车消费迅速上升,全年小汽车上牌量达2万多台,比2008年增长一倍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自主创新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湘潭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纳入国家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居全省第二。争取列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6项,组织实施26个重点科技项目和3个重大科技专项,新增销售收入47亿元。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兴市和标准化战略,专利申请量和工矿企业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湖南省地方标准19项;27个产品荣获湖南名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分别在九华和高新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组建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构建“立体环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1126”工程,创造经济效益4.2亿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开展“湘江枯水期保水安全”等专项行动,完成《湘江湘潭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编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2%,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五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
过去一年,我们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快速通道红易大道全线竣工通车,芙蓉大道即将竣工,天易大道开工建设;覆盖城乡的5条市域干线公路建设全面铺开;湘潭、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沪昆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潭衡西线、长湘等高速公路、韶山高速江南连接线及易俗河港区、铁牛埠港区二期建设进展顺利,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涟水大桥建设已经启动。湘江风光带、福星中路、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速。长株潭三市通讯实现升位并网,信息同享迈出重大步伐。
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强化规划对新型城市化的引领作用,市本级规划编制投入增加到2000万元以上,实现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年完成城建投资50.7亿元。对25条城市主次干道实施路面硬化及人行道修整;改造小街小巷79条;实施公园改造、景观道建设等提质工程,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大幅提升。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城市脏、乱、差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开展集中“拆违”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3万多平方米;实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违规户外广告5万多平方米,对17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了门店招牌的统一规范设置。整合公交资源,新购置139台公交车投入运营。智能化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农村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设农村公路614.8公里,新增通畅行政村115个,通畅率达94%。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7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2座,解决8.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户用沼气池8138个;完成119个村的农电改造任务。农业机耕化程度达81%。小城镇建设投资8.3亿元,增长11%;城镇化率达到49.9%。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湘潭县、湘乡市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过去一年,我们突出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示范效应凸显。充分运用“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成果,高标准制定《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湘潭综合交通规划》等12个专项规划和《湘江风光带概念性规划》、《湘潭火车站核心区规划》等10多个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形成了规划催生项目、带动投资的喜人态势。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启动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改革与发展,赋予其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和高度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步伐明显加快。九华示范区入园企业达137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值、财税收入分别增长2倍、5倍和1倍以上;昭山示范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得到强化,立体交通路网加快完善;天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在全省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完成竹埠港地区8.2平方公里土地性质变更,经营性土地交易全面实行网上招拍挂。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进一步整合、盘活国有资产,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两型”投、城建投等公司融资50多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9亿元;新成立4家信用担保机构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创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超过450亿元,增幅为40%,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增量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耕地、山地流转面积达40万亩,涉及近10万农户。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突出招商选资和战略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实际到位外资3.5亿美元,增长22.4%;引进境内外资金突破140亿元,增长20%以上。日韩的机械电子、美国奥克兰郡的小汽车及零部件、港澳台的物流及电子信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招商取得重大进展。省政府批准在九华示范区设立“湘潭台商投资区”。积极参与“中博会”、“港洽周”等重大招商活动,成功承办“2009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三届湘商大会”,湘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27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挤出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市本级财政对实事办理的投入达2.3亿元,增长27%,实事后续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政府出资购买1000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困难对象就业;开展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行动,提供就业岗位8.4万个。率先在全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湘潭被列为首批“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扩面20.2万人,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50万人;湘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在全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湘潭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竣工投入使用,社会救助工作获国家民政部“探索创新奖”,湘潭被列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廉租房22.7万平方米,是前五年总量的5倍多。一系列惠民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0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70元,增长11.3%。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教育强市迈出坚实步伐。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居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基”债务全部偿清;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合格学校48所;职教基地群建设加快,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省第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启动“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免费普查三年行动”,惠及23.1万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广泛开展“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完成14家乡镇文化站建设;湘潭县、湘乡市荣获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86个电视“盲村”的收视问题。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才培训、场馆建设等迎接省运会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以内,我市成为全省两个人口计生工作模范市之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区域性人才开发与合作力度加大。外事侨务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市人防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统计、工商、保险、邮政、烟草、气象、水文、韶灌、档案、保密、史志、残联、老龄老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粮食储备、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为民、务实、高效政府建设。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得到落实。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市直机关实现网上公文传输;政务公开力度加大,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历经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911项,减幅达85%。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在全省率先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顺利完成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整合城市社区,彻底改变了“有小区、无社区”的状况。推进依法治市,“五五”普法成效明显。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大稳定”活动,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创建“平安湘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警察在保障安全、维护稳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对的局面极其严峻,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取得的成绩极其不易,积累的经验极其宝贵。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压力大;消费市场不够活跃,投资约束依然严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还不强;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亟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阅读全文

与我市投融资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民营小微金融服务宣传照片 浏览:831
金融机构收费治理报告 浏览:31
农信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浏览:947
建行信用卡境外汇款 浏览:90
优先股属于金融资产 浏览:103
收益型股权融资模式解释 浏览:176
最新江苏鸡蛋价格行情预测分析 浏览:355
杠杆斜放的物体阻力 浏览:889
融资租赁年限平均法 浏览:421
海南分销佣金规定 浏览:383
金融资本引入 浏览:788
甘肃信托费用 浏览:36
cdr融资融券 浏览:29
鑫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电话号码 浏览:330
产钴的上市公司 浏览:566
罗斯公司理财第十版答案 浏览:679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组织机构是什么 浏览:73
个体工商户可以做外汇吗 浏览:753
境外期货交易图书 浏览:564
裕丰公司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浏览:263